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发表高中政治论文怎么写(2)

家文分享
副标题#

  发表高中政治论文篇二

  男性文化、女性文化与社会文化

  【摘要】由于人们感到小学男生有缺少男性“阳刚”气质的迹象,因而将增加小学男教师的数量作为形塑男生行为的有力措施。小学男教师除了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承担了促使男性学生获得性别认知和行为的重任,其自身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阻碍,应通过提高男教师的待遇、调整师范类专业招生的性别比、研究具有性别特性的教材与教法等措施,充分体现尊重性别差异和平等的理念。

  【关键词】小学男教师 男性文化 女性文化 社会文化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以下简称《 纲要 》)中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 “结构合理”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年龄构成,不同专业教师的分布和学历等是较为常见的因素,还应当看到以往常常被忽视的因素——性别。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普通小学专任女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为56.36%,2009年为57.11%,2010年为57.95%。[2] 当前,男学生所表现的行为有时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男性“阳刚”气质的期待,而增加小学男教师的数量便成为许多人希望改善小学教师结构的举措。以社会学视角分析小学男教师的缺失现象,是由于长时期的社会文化影响了男教师这一群体的发展,也可以说是社会建构了小学男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

  一、小学教师性别均衡内涵的理念

  生理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特征,如染色体、性腺和生理机能等,而社会性别则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所做的关于男或女的判断,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期望或规范。[3] 人们常常认为具有怎样的生理性别便具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却忽视了行为方式往往是社会环境所形塑的。

  1.教师性别对学生性别意识与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形成包括了大量观察和模仿同性模式的过程。[4] 小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具有不成熟性与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通过观察和模仿易形成一些行为模式。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母亲比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更多,而男孩子从父亲身上所获得的行为学习便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男孩子在学校主要面对女教师,也缺乏同性年长者作为性别行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和社会便希望增加男教师以影响小学男生,促使他们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阳刚、坚毅。

  人们认为成年男性对于小学男生性别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建立在成年男性必然表现出具有社会期许的男性的行为的基础上,以此提供模仿的对象便有助于小学男生男性气质的发展。这种观点包括了对于男教师的两种期望,一是希望男学生能够从男教师身上感受到男性气质,并唤醒自身由生理原因所包含的气质;二是希望男学生接触并靠近成年男性学习符合社会规范的男性行为。

  2.因性别而产生的教学差异

  家长和社会对男教师的期待不仅包括对于他们男性气质的期待,还包括对他们因男性气质而产生的教学行为的期待。不同性别所具有的气质是内隐的,而通过外显的行为可供人们评价是否与社会期望或规范一致。教师在学校主要进行教学行为与学生接触,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感受到不同性别教师的气质。男女两性生理构造的不同,导致二者之间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差异,因此性别也成为人们思考男女两性智力差异的因素。因此,女教师基于女性特质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方式和评价学生的形式上有利于女学生,而对于顽皮男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则关注不足或有所阻碍。男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便不仅体现为成为男学生的同性榜样,还在于开展具有性别特质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以发挥男学生的潜力。

  二、社会文化形塑的小学男教师

  1.小学男教师的角色期待

  角色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单元中具有几个不同的角色。[5] 小学男教师在学校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在家中则要饰演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以及孩子的好父亲的角色,而其形象需要表现得比较阳刚、坚毅,能够担负责任,值得周围人的信赖。因此,小学需要男教师将男性承担多种角色时表现的一致的刚性气质通过交往传递给男学生,而女教师较多的环境则让人担心男生可能会习得柔弱的女性气质。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便是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学校将社会所期待的气质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在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之前,教师也通过就职之前的学习和培训进行重新社会化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社会化不仅包括对于社会角色内容的学习(学习理想化的观点和社会认可的规定),而且还包括对于社会角色内容的内在化,社会化的人既可以把社会群体强加的种种限制看成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把这些限制看成是合乎需要的。[6]

  小学男教师所努力的方向是理想化的教师,然而这种偶像一般是抽象化的,不具有性别特征,通常以牺牲、慈爱、无私奉献等特点为主要特征。被人赞颂的理想化的教师更多具有女性特质,而大多时候人们谈到小学教师,首先想到的便是女性,以往赞扬小学教师的歌曲一般也将主人公设定为女性(至少在播放MV时出现的便是女教师)。社会需要小学男教师的出现,但以往小学教师却被抽象为具有女性倾向的社会角色。

  2.不同性别的职业选择与社会评价的差异

  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稳定性、受尊重性、相对优厚的待遇等特点受到许多女性的青睐,然而许多男性认为这一职业不具挑战性、需要耐心,并且对于男性可选择的职业而言,教师的经济收入并不是较高的。生理的性别并不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更主要是社会的产物。[7] 女性在教育系统中的人数较多,而且在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层级性,2010年女性专任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占全体专任教师的97.96%,在普通小学中占57.95%,在普通初中占49.48%,在普通高中占47.66%,在普通高等学校占46.48%。[8] 学校的级别越高,女教师相对越少,小学与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这种“天然性”在男女两性选择职业的时候便成为男性不屑进入这一职业的理由,即便进入这一职业,男性教师也更趋向于进入管理层而不会安于作为普通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为教育事业而奠基,具有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然而,不同性别的人在进入这一职业之后却被外界投以不同的目光。当社会看到性别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时,男性还不会将其视为很好的选择,不仅因为这一职业包含太多女性的文化或太少的男性文化,更因为社会以往的评价与期待令人望而却步。

  三、以社会性别意识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1.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某一职业的薪酬水平与相应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加入的首要条件。男性很少选择成为小学教师,与这一职业的待遇也有一定关系。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中的男性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女性的吸引是因为其具有稳定性,而对于男性而言这便意味着通过怎样的努力都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而投入商业或成为公职人员则能够带来他们所需要的高回报。因此,小学教育这一职业如果希望能够吸引更优质的人才,尤其是男性,必须提高待遇,并且通过物质、精神等因素充分激励人们选择这一职业。较之女性渴望工作具有稳定的待遇,男性的进取心更要求在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提升小学教师的待遇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男性进入这一职业。

  2.适当调整师范类专业男女生录取比例

  受社会生产和分工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性别观念的印象,人们认为某些职业适合男性,某些职业适合女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职业性别隔离”,即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9] 由于人们提到小学教师时想到的首先便是女性,这一职业往往便有了性别的专属。无论是家长和男高中生在选择专业时通常避开师范类专业,尤其不会考虑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因而也无法改变“职业性别隔离”现象。

  改变师范类专业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招收学生的性别比便成为一种较为可行的措施。目前在报考环节中,有些学校通过降分录取或男女生分开划线,虽然可以有力地改变学生的性别比,但是却遭到女学生的反对,将之视为性别歧视,阻碍女性发挥优势和自由选择职业,也难以实现性别的平等和人们职业发展的和谐。

  从小学女教师数量的持续增长可以看出,新进教师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大,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某些地区选择某所师范院校在原有招生标准的基础上招收全部是男生的班级,通过物质鼓励、注重实践和为就业而进行对口培训等几个方面吸引学生。在这样的班级,将有利于男生与同性群体一同探索如何进行“刚性”的教育。这种举措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从教,而并非是对女性的歧视,新举措的发生需要在尊重女性以往所具有的优势之上。

  3.从性别出发进行教材与教法的研究

  从性别的视角出发,人们应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了怎样的性别行为,并分析社会所期盼的男性教师应该具有的行为特点,进而为小学男教师的教学行为设计专有的发展方式。小学教师的教学偏向女性化气质,然而他们所教的内容却偏向男性文化。通过以往对于小学教材的研究发现,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男性为社会型、事业型、管理型、悠闲型,而女性出现的场景主要在家庭。从教材的事例中也能看出,编制者将自己印象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教材认识到的性别文化是片面的,然而仅仅是女教师所阐述的教材能够产生的性别影响也不全面。教材与教师的有效结合才能促使课堂具有异彩纷呈的文化,因而无论是从教材的编制还是关于教材进行的培训都应当关注性别文化的因素,以此营建一个性别平等、和谐的教学内容。

  四、差异与平等:性别与教育的价值追求

  虽然人类视自己为具有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的个体,但其实他们的行为是社会形塑的。[10] 无论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遭遇着种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小学教师发展所存在的较大的性别差异便是一例,基于学生的性别差异,教师也应当存在均衡化的差异。人们看到小学教师的性别分布时,首先关注到的是生理性别,然而为使学生具备符合规范化的社会性别的行为,期望男教师的增加则是为了形塑学生的行为。为吸引男教师进入小学教育的过程,是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相对撞的过程,而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中长久存在的某些习惯。激进的女性主义会将之归咎于男权文化,较为中性的说法则是根源于长久的社会分工,而表面看来这却是人们所自愿进行的选择。

  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应当因文化而产生不平等的现象,文化差异的存在应当是被尊重的,而不应成为隔离人们的藩篱。小学男教师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少数人的群体而存在,他们代表了学校中的文化差异,丰富了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而在学校场域之外的人们也应当尊重这些人的职业选择,并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以使小学的发展满足社会的期待。政府对于教师职业和学校文化的尊重,并给予的优待,将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成见,导引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EB/OL].  [3]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第十二版)[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美]L.达维逊,L.K.果敦性别社会学[M].程志民,刘丽,宋坚之,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  [9]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看了“发表高中政治论文怎么写”的人还看:

1.高中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2.高中政治论文800字范文

3.有关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4.高中政治论文范文格式

5.关于高中生政治小论文

244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