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参考论文3000字

坚烘分享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明显,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参考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参考论文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共建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有序与良性发展,重在制度建设与体制共建,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携手共进,更需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文章就相关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作了简要的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共建

  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以及各种异常社会行为,已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中所显现的诸多不适应,也昭示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情感的培养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独奏是难以奏效的。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外,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之共建,才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保障。为此,各高校富有成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绝大数高校没有针对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各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中,也只有基础文化课里的德育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同时,涉及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他的课程则是单一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提高的课程。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当代大学生,面对诸多学生难以打开与解决的心结,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现实的,仅仅靠某一门课独自应对也是不切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担当与完成培育一代新人这一历史重托。

  高等学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兼有塑造人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心理调试等多项功能,但德育课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中,担当育人重任与排头兵的德育课,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在向大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样也担当着锤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重任,肩负着培育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与健康心态培育与塑造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要求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连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应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文化建设;既涉及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也牵涉到校园局部建设与美化;既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也包括系部、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教室文化建设,也包括公寓文化建设。各种文化之间内涵有别,特点迥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进步、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与愉悦环境。

  在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大学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大学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大学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当然,要完成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单靠某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效果也是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要求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作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规律,但服务于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另外,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三、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大学生跨进大学校园后,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将会接踵而至。这些诸多问题显现于大学生活,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仅仅靠学校一方也是难以奏效的。

  大学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一切注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序进行与全面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客观上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建立定期的、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沟通机制的构建,应以教师与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学校要定期向家庭通报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种种表现,加强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

  四、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校内实训,也有校外实践;既有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也有工种实习,还有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大学生书本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使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体恤民情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是大学生良好心态与健康心智的一个确立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素养的同时,承载着在艰苦环境下磨炼意志熏陶情操,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这一重任。这一切不仅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外延,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更要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不断丰富、充实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做到技能培训与心理素质强化的同步展开,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学校与生产实习单位携起手来密切配合。学生走到哪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哪里,建立以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与社会四方紧密结合的联合机制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之间的联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建立良好心智与健全人格这一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农村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J];现代教育;2011年04期

  [2]邰霞;;“四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J];中国教师;2011年16期

  [3]吕晔;;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影响[J];教书育人;2011年20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参考论文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健康成长。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一系列伤亡事件来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在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阐述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旨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其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基本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实际配备了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能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工作。高校也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学年教学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是适应能力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第一次远离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面临的就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生活的规划问题;其次,面临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高中的成绩优势不存在,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会规划学习生活,导致学习和生活一团糟等等。二是人际交往困扰问题。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懂得也不敢去主动与他人交流,有的同学感觉与同学、与室友相处不融洽等等,这些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不适。三是情感问题困扰。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感情的困扰,比如在校期间是谈还是不谈恋爱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恋爱的问题,如何把握交往分寸的问题等等。四是就业压力问题。面对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学生在一入校就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以上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在大学生入校起就通过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好学业。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矛盾,合理宣泄情绪,主动参与咨询和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根据要求,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但由于受编制、场地等因素限制,一般专业从业人员较少,工作职责和任务不明确,工作内容与形式单一。另外,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工作的规划性不强,常常处于为了开展活动而搞活动的情况。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咨询和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专业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学校的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比较少,一般校级心理健康中心有几位专业教师,而院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一般都是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管人员组成,专职人员较少,基本都是兼职。这些学管人员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方面比较缺乏,仅能宣传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心理矛盾等问题无法解答,专业水平不足。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高校仅仅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给学生订购教材,课程内容由辅导员下载一些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课件宣讲,与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学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选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偏重于知识性、理论性的陈述,侧重于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更像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老师教授内容枯燥乏味,而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具体心理问题涉及不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课程的考核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也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

  三、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积极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成立自上而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认真研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和内容,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年级情况对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要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通过评教、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大学生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和环境,遇到问题,积极调整心态,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三)明确课程定位,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必修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渗透到大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与课外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电影、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相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04)

  [2]李根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3]史亚丽.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经济视角.2011(12)

  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参考论文篇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心理健康与否是现代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作为现代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必定会受到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学专家的重视。但是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怎么乐观,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外部的客观环境,本论文旨在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自身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转变,心理健康与否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何谓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心理健康定义是:心理状态稳定和完善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主要从一个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两个指标来考察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发展的心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有理想、有动力。

  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群体,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即身体发展的成熟期、实践活动发展的形成期和精神活动发展的认识和评价形成期,精神活动发展的认识和评价形成期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心理健康。社会的变革,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等等,给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影响,经济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致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再如从前。有研究表明,3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在退学和休学的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是他们退学和休学的主要原因。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骇人听闻的刘海洋给大熊猫泼硫酸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无不反映了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据多份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疾患发病的高危人群。从对北京市海淀区的16所高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精神疾患而休学者占休学总数的37.9%,退学占64.4%,由此我们得知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休学和退学的首位原因。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近30.7%的人的心理呈现不稳定状态,大部分人有不良的情绪反应。有调查显示:86.4%的大学生需要0.5年的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9.5%的大学生需要在1年内完成,4.1%的大学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自己。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迫使众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在此,我们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外部的客观环境,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阐述。

  (一)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

  第一,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内心世界的不成熟性并存。大学是一个大舞台,相对于中学校园来说,大学校园具有更大的社会性,所接触到的世界更加广阔,但是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承受能力还滞留在高中时代,还很不成熟,因此这种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矛盾性,必定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大学生们体现出诸如情绪波动大,易冲动,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等心理问题。由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克服内心世界的不成熟性,不断地完善自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

  第二,鲜明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模糊不定的政治倾向之间的反差。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教育,于我们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三,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很强,在高中阶段是老师、家长、亲友、同学眼中的佼佼者,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不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感受不到高中阶段的优越感而失落与沮丧。

  第四,自我意识和价值体系都处于成熟阶段。成熟就意味着统合协调,但是大学生在统和协调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必定会产生矛盾和不平衡的心理。致使大学生出现诸如对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不能客观的看待和分析问题,心理矛盾多等问题。

  第五,部分大学生属于敏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从外部的客观环境来看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过于保护,使许多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所适从,也没有建立独立的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而且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很少关心。

  第二,现今社会处在转型时期,旧的价值观念已经瓦解,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要求的影响,一方面又要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在这种多元价值观念和复杂的情景中,很难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出现心理问题。

  第三,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激烈的竞争和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易让他们缺乏自信和产生焦虑感。随着近几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众多应届毕业生由于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因焦虑和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当代大学生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并不鲜见。

  第四,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协调困难。大学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受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出现同学间关系不和谐,而这样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又使自己产生强烈的压抑感。

  第五,家庭状况因素。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在过分舒适、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往往会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病因。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以及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都有着明显的心理反应,而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养成不合群的性格和出现人际关系的障碍。   三、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为起点,建构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但是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至今仍然缺乏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模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就会引起心理变态,基本需要获得满足,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使人健康[2]。那么大学生的基本需要是什么呢?从社会地位、年龄和环境来看,是成长的需要。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解释,我们只要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就会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但是成长需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级的需要,带有很大的主动性,主要是靠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去满足。在现代大学生中有部分人,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很好地平衡成长中的各种矛盾,但是有些学生却不能。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自我调节的特点,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系。以促进自我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为主,以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辅。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我们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形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辅导,辅以个别访谈和重点访谈。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又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从内容上讲,主要应该是介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意识特点,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个别访谈和重点访谈的定位应该在初级目标上,但也应该逐步过渡到高级目标上。

  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包括目标、原则、途径、对象、模式、保障等子系统,各子系统的互动及协作配合[3]。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多样化的,并且应是一个整合的模式系统。根据结合对象的需求和社会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整合模式,如“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的整合,“生理—心理—个体经验”的整合,“专题训练—学科渗透—咨询辅导”的整合等。

  (二)不断充实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各种需要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比如参加体育运动,它可以给人带来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开朗乐观的性格,培养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在国外,太极拳、慢跑等运动项目已被证明是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已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开始流行起来。同样心理学家对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该实验是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程度,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收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4]。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氛围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根据不同状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个体辅导。第二,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与此适宜的教学内容,增加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学时数,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自我调控的方法,心理疾病的分类和预防、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挫折教育的意义和人生观教育等。第三,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活动,让大学生充分地了解大学四年的每一个阶段需要做什么,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氛围,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自觉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5]。

  我们知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多种多样,众多心理学工作者正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不同学校、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特异性,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目标在于整合各类资源、规范各种形式、明确途径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正确处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林洲,唐爱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浙江科技学报,2004,(9):217-218.

  [2]齐平,项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及其实践[J].医学教育,2004,(6):17-18.

  [3]刘素卿,赵彩平.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报,2004,(9):27-29.

  [4]王劲嶙,路润凯.高校学生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62-65.

  [5]陈勇.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9):76-78.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论文3000字

2.大学生心理健康3000字论文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000字参考论文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5.关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论文3000字

    292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