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论文(2)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论文篇二
《浅谈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一成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将抗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教育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生理成熟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下面,我仅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心理发展角度审视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从传统的家庭习惯看,一个人从乳儿期到青少年初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的环境,父母等直系亲属成为最早的启蒙老师。在这一阶段,从人的心理发展情况看,自3岁的婴儿开始以直觉行动性的思维方式,当时父母所给予接触的物体、人物,与自身的运动紧密相关,父母直接支配着婴儿的行动;3岁至6、7岁学前儿童思维的产生主要是凭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这阶段父母的行为动作直接规定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也就直接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展;到了学龄初期(6、7岁至11、12岁),儿童的思维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的阶段,对所接触了解到的事物,行为会用简单的判断推理形式,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然依赖父母对自己所作联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进入青少年时期(11、12岁至17、18岁),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能够经常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有简单的辩证思维。但是,由于青少年知识经验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反映事物的本质,在推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和跳跃性,其思维的依据一方面来自以学校老师为主的教育内容,但因学校的原因(下面专门分析),使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受家庭父母的管教约束,对青少年初具形成的个性特点,世界观等方面有很大影响。上列原理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家庭父母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都还不是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
二、从学校教育看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学校作为对儿童自学龄初期开始就进行系统教育的阵地,无疑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知识的获取、世界观的形成等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龄初期,儿童非常相信老师,时常以“老师怎么说”做为行为的规范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家长,已被众所公认。随着儿童年纪的增长,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依赖程度会发生相应在变化,从“绝对听话——听话——基本听话——基本不听话”提转变过程。目前,许多家长因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原因,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存在困难,教育方法不当,提高不了子女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而把教育依赖于学校。对此,因忽视了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机构也有不足所在,往往出现期望值过高的心理现象。从许多调查的情况表明,许多学生利用学校作为掩体,谎骗家长,将学校作为避风港;而家长也片面地认为将子女赶到学校就有一个约束的地方,实际上学校的学生违法犯罪率不可低估,团伙型案件居多;旷课已成为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危险信号。据中国政法大学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8省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情况调查表明,91.5%的违法青少年有过旷课的经历,并且初次劣迹,初次违法的高发年龄与开始逃学的高发年龄一致,而旷课的直接原因,据对1983名在校中小学生的调查,因为学习负担过重而厌学、不喜欢老师、上学没意思、犯错误怕被惩罚等学校原因的有1248人,占61.9%。另据对违反校规的1939名学生的调查,教师采取耐心教育的占30.3%,而采取找家长的占39.8%,训斥、赶出教室、不理睬等惩罚占18%。这种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30.2%的旷课学生受到了家长的打骂,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由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对中小学生采取了“依赖老师、老师又依赖家长”的方式,一方面反映出学校教育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庭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事实表明,学校、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配合的好,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使学生无法承受而采取旷课逃避的方法,成为走向社会参与各种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据某市对查获的900名团伙犯罪成员的调查表明,经过初中以下学校教育的有832名,占92.4%。其中在校学生237名,占26.3%。没经学校教育的只有51名,占5.7%。这说明学校教育仍存有弊端。
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长期相处、关系密切,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这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四、家庭生活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生活氛围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氛围等。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只注重为子女提供一个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而忽视了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围,这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应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宁静、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
五、家庭教养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模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如:由于棍棒教育的摧残,造成子女自卑、焦虑、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或攻击性强等异常倾向;由于父母过高的期望,超过了子女的承受力,使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过分的溺爱,造成子女自私、任性、不肯吃苦。又如:有位初中一年级的男生,由于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差,他的父亲对他经常打骂,甚至把他锁在房间里,饿上几餐,结果使他出现自卑、情绪压抑,在学校经常打人等异常现象。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对症下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顺利地发展。
六、家长自身的特点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长自身的特点,如:家长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甚至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假如父母整天沉迷于赌博、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其子女在学校往往表现为经常不遵守纪律、厌学情绪严重等不良现象;假如父母开口闭口都说脏话臭话,其子女在学校往往不可能是一位文明而又有礼貌的学生。可见,家长自身的特点也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要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还必须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
总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