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坚烘分享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优。此外大学生还存在诸多心理障碍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障碍问题,文章从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成因,从加强思想 政治 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心理育人环境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国进人了一个由传统型社会向 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时期,其具体表现是:从 经济形态看,从 自然经济社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变;从政治形态看,从集权专制型社会向建立在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法治型社会转变;从社会关系看,从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依赖性关系向以个人独立自由为基础的契约性社会关系转变。在这种多元化观念并存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选择会变得谨慎务实。这种转型期的心理特征也深深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高等教育在此大背景下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突出表现是,高校数量和人数急剧扩大,特别是学生上学实行了成本分摊机制,学生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用人单位逐步实行了聘任制,。一。高校办学也逐步由国家投人为主转向了国家、社会、个人等多元投资办学模式,市场化的程度逐步增强。“毕业不一定能就业”等大量严酷的事实给在校大学生敲响了生存危机的警钟。在这种社会高校双重转型的压力下,加之大学生自身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如果在此转型期间的种种不适甚至是迷茫困惑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则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心理障碍,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保持高校的稳定与 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表现

  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 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大学生是心理、思想活动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就业的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经济上的拮据都刺激着一些学生原本脆弱的心理,进而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加之青年学生身心皆不成熟,处事能力较弱,因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马加爵案”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

  1.学业和就业引起的心理压力。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大学生未雨绸缪,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又一个“考证”目标: 英语等级证、 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律师证等等,有的同时备战考研,所有这些都不能耽误正常的专业学习,很多学生深感学习负担过重,因精神长期过度紧张,睡眠不足,神经衰弱者屡见不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既给毕业生择业带来了希望,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更显意志消沉,动力不足,从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苦闷不己。

  2.人际关系的心理困扰。大学生多是中学时期的佼佼者,有的进人大学后仍具有较强的优越感,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有的不愿与别人相互协作,甚至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忠告,长时间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显得与人交往力不从心,从而产生紧张心理。

  3.生理和感情上引起的心理烦恼。大学生大都处在18-24岁的年龄阶段,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有较快发展。受现代开放社会的影响,性的刺激增,但囿于 法律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不得不把性欲望压抑在心底深处,长期以来而出现了性的烦恼。有些学生因恋爱纠葛等感情问题也往往给精神上带来莫大痛苦,造成心理失调。

  4.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困窘。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学生交费上学已成事实,大多数学生大学期间要花费数万元,很多 农村学生和部分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无固定收人来源或父母下岗,上学费用靠向亲朋好友借款或向银行贷款维持,平时省吃俭用。尽管如此,有的仍然面临难以支付学费生活费而中途辍学的危险,从而长期陷人经济困难的心理窘境。

  5.家庭矛盾的心理纠缠。有的学生因家庭成员不和,父母离异或病故,长期陷人深深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这些事情多属个人隐私不愿向他人诉说以求得帮助和宣泄,只有独饮苦楚,从而造成心理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产生精神崩溃的危险。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和心理内部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冲突。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展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其心理发展错综复杂,追求成人感、独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但这些目标与现实生活出现了矛盾,他们往往自视清高,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并且多而复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觉控制感和乐观心态。自觉控制感是指个人相信自己对情境能够加以控制的主观感受,而这种主观体验不同于个人对情境的实际控制。个人的自觉控制感可以减轻生活压力威胁,减低抑郁。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丧失自控力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乐观心态是指具有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舒适感、愉悦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内部诸因素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青年学生容易以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过分地肯定自己;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又会过低地估计自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产生怀疑、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体验。很多大学生就是这样经常处于既自尊又自卑、既开朗又忧愁、既大胆又怯懦、既独立又依赖、既合群又孤独的矛盾冲突之中,经常陷人反思和内省之中,体验到各种欢乐与痛苦。所有这些既可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向前发展的心理动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心理阻力。在他们周围,如果没有可以吐露真情的知心朋友时,则只能把这一切隐于心底。如果周围的人居高临下,对他们的训诫和批评多于同情和帮助,就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压力,使他们紧闭心灵之门,加大了与他人的心理距离。

  2.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尚难适应转型期的社会变革。我国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尚在建设之中,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不断地调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之相适应,这样就使大学生心理上固有的稳定结构被打破,而产生种种困惑和纷扰。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如拜金主义、以权谋私等,都使一些大学生烦闷、愤怒或悲观失望,使心理上的困扰、冲突增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个别学生由于长期不能自我调节和排解,精神上经常处于自我折磨之中,并在反复中加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如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生活压力、环境变迁等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学习任务、工作性质超出个人的能力水平,或不能达到个人的愿望,与个人的抱负兴趣不一致,或个人不能左右自己在学习时所面临的困境时,均可能造成心理压力而影响心理健康。

  3.学校、家庭的心理 教育环节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真正地实行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只注重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智力因素的提高,忽视了从心理上沟通疏导学生,忽视了能力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适应社会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庭教育的偏差也给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小偏重于智力开发,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孩子的心理 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1.加强思想 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学生心理问题的日渐增多,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局面,特别是要突出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导问题。大学生比较缺乏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不能够 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因此,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控制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2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和欢迎。不少高校的保健医疗机构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而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学校教师的作用就其任务而言,是通过教育使外部影响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相同化,使受教育者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新的心理品质。广大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生活特点,特别是大学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掌握预防和缓解这些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极为有利。

  另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提前开展,当发现学生处于心理劣势和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他们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梳理出来,给予正确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调整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要在帮助学生预防、控制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责任感,在较高层次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合力创设心理育人的有利环境。心理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密切配合,全方位合力投人,才能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利用高校广播、电视、 计算机 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第二,实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互动机制。首先,学校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估体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要摸排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建立从学生骨干、班主任、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 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其次,学校、家庭要联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对于恋爱失败、 考试失利、就业压力等泰然面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帮助他们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再次,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通过进行诸如国情调查、生产劳动、体能竞技、实习设计等有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等,使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适应和改善人际环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54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