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探讨中小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

坚烘分享

  探讨中小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篇二

  《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 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把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在体育教育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好的体育教育必须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应是融合的。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方法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趋突出和重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而且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2.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或病弱。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几条标准来衡量心理健康。

  2.1智力正常。

  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逃避又不空想。

  2.2情绪稳定性。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身心积极向上,对一切事情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又不冲动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2.3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又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坚韧与自制等能力,在生活中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2.4自我意识正确,有自知之明。

  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力,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2.5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如需要、兴趣、意志、人生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2.6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和广泛的人际关系,重视友情,即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又能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宽容等)多于消极态度(如忌妒、冷漠、计较等);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建立良好的友情关系。

  2.7反应适度。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不冲动、毛躁,也不敷衍塞责。

  2.8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几个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心理健康表现的众多方面,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但中小学生由于各自的年龄、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和具体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程度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要求中学生和小学生一样成熟是不可能的。中小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体育教育的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感知性、感染性强等特点,而且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人类某些意志品质的锻炼过程。[1]例如通过跳高、跨栏可以培养勇敢精神,通过长跑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和献身精神,等等。这些都证明通过体育运动、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磨练人的意志,等等。

  (1)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自我价值体现的目的;

  (2)通过体育活动能满足人们寻求新奇,超越自我的心理;

  (3)体育运动是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无拘无束的宣泄;

  (4)体育运动能激发人的生物潜能的释放,提高人的自我升华能力。

  体育运动既是一种个体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多向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情感的体现。

  3.1对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体育教育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要求中小学生必须综合性地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不仅要通过视听觉感知动作的形象,而且要通过触觉和肌肉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在整个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形象记忆、动作记忆能力等均得到发展和提高。[2]

  3.2对中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

  体育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多变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满意、愉快、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育教育活动中同学之间的互助互学等,都能启发中小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及责任感。体育教育中的竞争性能激发中小学生的进取心,鼓舞人的意志,使各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影响作用更为广泛。

  3.3对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影响。

  在体育活动与训练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意等情绪,也有来自外界的,如教学设备、环境、天气等。为了实现目的,就必须发挥意志的作用,克服困难。体育活动与训练的过程,就是意志行动实现的过程,可以发展中小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

  3.4对中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教育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并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体育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人格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4.如何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1体育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体育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等的同时,也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其目的是消除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在渗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4.1.1积极情绪原则

  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育的重要指标。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育,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也高。在这个原则上,可以通过创造积极教学环境和创造安全的教学环境来改善。积极的教学环境是指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改善体育课上积极情绪的主要因素。[3]安全的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进而使学生们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4.1.2体验成功原则

  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教育中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育获得成功感,因为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

  4.1.3民主自治原则

  民主自治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实行民主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即使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应就事论事。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尽量解决课堂上的各种问题,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4.1.4合理负担原则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个严重的问题,在体育课堂上,应该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要给予学生过重的负担,课堂负荷要适量、合理。

  4.2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4.2.1激趣法和鼓励表扬法

  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中小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活动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中小学生起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对于体育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2.2沟通法和疏导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中小学生中,尽可能地同中小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建立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中小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如果中小学生有逆反心理,教师则要主动与他接近、沟通,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4.2.3互助法和磨练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多让中小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教师更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磨练。

  4.2.4竞赛法和规则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太有挑战性的任务也会使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中小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在教育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中小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中小学生的热情。但在使用此方法时应该注意平衡竞争对手,适当改变条件,制订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2.5冷却法

  当中小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作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还要将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高昂的时候“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4.2.6温暖法和感染法

  当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和不良心理时,教师应以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行为。对曾在体育活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中小学生,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营造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教师除了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做练习去感染学生,当他们成功完成练习时,能很快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4.2.7诱导法

  对于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中小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改变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结语

  好的体育教育,必须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应是融合的。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渗透不等于机械地做加法,而是在目标上都加上一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重辅导学习方法,从而在发展目标最后达成的同时,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远大的理想,端正态度,发展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韩松,李勇勤.国际适应体育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8-1451.

  [2]刘雄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体育的健心作用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7):93-94.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64-66.

探讨中小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论心理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2.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篇

4.中小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论文3篇

5.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24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