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论文(2)
浅谈大学生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二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力图完成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的心理学模式转换,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反动;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二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三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容可概括为:创新意识,即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创新思维,即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创新知识,即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创新能力,即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人格,即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我心态,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有较强的独立性。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灌输教育的“智育化”说服作用,也要积极利用暗示教育的情感化说服作用,改变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被教育者愉悦地接受教育,避免被教育者产生心理抵制情绪,对于促进被教育者的个性全面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人格暗示、环境暗示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帮助。一是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二是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最后一次。三是不要总对自己强调负面结果。四是在状态最好的时候迎接挑战。五是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表现为积极追求一定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的品质。在当代中国国情之下,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现为大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
第一,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一是在理论灌输中确立主体的本质、价值和尊严。二是在促成认知失调中矫正扭曲的道德价值观。三是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中增进道德判断力。
第二,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的到的心理活动”。一是培养爱的情感。二是培养义务感。第三,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三、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从以上方面来看,积极心理学似乎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光明的前景。但就积极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它还有着许多尚待克服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就以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观幸福感来说,主观幸福感其实早就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斯达克、阿杰勒和斯沃茨等人早在1991年就出版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专辑,这一专辑的书名就叫做《主观幸福感》,其中包含有12篇极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但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中却很少提到,积极心理学这种脱离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显得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现在,积极心理学已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建构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将是其主要任务。
1.完善积极心理学体系。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将个体的人格优势体现到整个生命过程中。加强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与整个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考察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应综合考察和谐、安宁的社会、积极的社区、积极的组织、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对人的积极品质形成和发挥的影响。
2.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使心理科学更加科学的理解人性,并实施更有效、积极的干预,以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于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发展和壮大的本质和目标。积极心理学是既体现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
参考文献:
[1]刘伟伟,惠秀,王智永,陈勋.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 教书育人. 2010(18)
[2]宋玉冰,张海燕. 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1)
[3]李俊杰.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J]. 才智. 2010(03)
浅谈大学生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