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营销心理学的学术论文2000字(2)
营销心理学的2000字论文篇三:《学生群体的购买行为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发展成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将会对其今后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特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就成为了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就目前的大学阶段的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特点及其心理进行相对应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购买行为、心理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手机费、电脑等)、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几个方面。有关调查表明,平均每增加一个高校学生,将增加7300元左右的消费。其中,学费约2000元左右,平均占30%;伙食费约3000元左右,占40%;住宿在500元左右,占6%;交通、通讯约550元左右,占7%;文化娱乐700元左右,约占9%;其他消费约占10%.
(一)基本生活消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300元的占3.87%,300-500元的占44.41%,在500-700元的占34.17%.在700元以上的占9.33%.1996年6月南京调查统计情况是:生活费用在100-300元的占17%,300-700元的占70%,在700元以上的占13%。可以说,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除了在校内就餐外,校外就餐已经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月到个体餐馆就餐的比例达到了被调查总人数的95.7%。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饮食消费的一个重点。对于同学之间花钱请客,大部分同学认为偶尔可以但不要太频繁。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6-15次各类同学聚会。这部分消费基本上每学期需要150-600元之间。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和同学朋友聚会一般选择在普通餐厅,但也有2%的选择在高档餐馆。
(二)学习消费
1、购买教科书费用——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他们每个月够买参考书或休闲刊物在50元以下的占66.9%,51元至100元的占7.8%,101元以上的占
2.9%.考证消费——近年“考证热”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大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国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名目繁多。相应的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等自然不菲。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据对广东高校的调查,在校期间大学生投资的考证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占一半左右,在300-500元之间的占15%,而有的则超过了1500元。电脑消费——好多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大学生自己拥有电脑。同时,在高校,计算机网络已覆盖了许多大学的宿舍,在宿舍上网业已成为时尚,大学生的上网费亦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有些大学生平均每月的上网费达50-60元,最高的达200元以上。上网费用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周上网时间方面,12.7%的学生在3小时以下,20.9%的学生为3-7小时,30.1%的学生为8-10小时,19.5%的学生为10-20小时,16.8%的学生在20小时以上;在上网时段方面,23.2%的学生在白天上网,33.9%的学生在晚间上网,35.2%的学生在周末上网,7.7%的学生还经常上通宵。如果按2元/小时计算,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手机通讯费用——根据调查结果,85%的学生都拥有手机,他们的手机价位一般都在500--1600元之间,月消费在20--150之间。消费者的月手机话费也与其月生活费相挂钩,生活费用少的话费也相应较少,控制在50元以下,但也有部分高收入用户的话费也在此列,共占了样本的25%,学生月话费主要集中在50-100之间,约占了调查总数的62%,属于中档水平。其次月话费在100-150的有18%,而150以上的高消费者主要是月生活费在1000以上的5位,与其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应。
(三)休闲及娱乐费用
1、休闲消费——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集体活动、打牌下棋、与人聊天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却较少参加。主要是他们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
2、旅游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纷纷热热衷于出外旅游。广东的调查显示,有70.4%的大学生在假期参加过旅游。有40.4%的被访学生平均每次旅游花费在800元以上,其中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占了34.9%.
3、娱乐消费——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相当可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去练歌房,开PARTY„„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一部《泰坦尼克号》就足以让大学生体会到偶像崇拜所迸发的力量。这部电影的门票,最低点10元,最高80元,很多大学生看了不止一遍。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
1、人情消费——现在,学生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请客者档次越高,赴请者的随礼也就越高。人情风的蔓延,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2、恋爱消费——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恋爱消费对问卷中"你谈恋爱了吗?每年为恋爱花费多少钱?"的问题,77%的大学生承认有恋爱经历,每年用于恋爱消费的钱从200-700元不等。从调查看,大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零食、逛街、泡吧娱乐等方面,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绝对的"大头",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甚至有几千元者(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大二的学生在女朋友生日那天送了一条价值7800元的铂金钻石项链);在恋爱消费中,支出较大的还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200-400元
二、大学生购买心理
(一)求实、求新、求美、求名心理相结合
这四种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动机。首先,他们购买物品时要求商品必须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其次他们还追求商品时尚和新颖,他们购买物品重视“时髦”和“好奇”,好赶“潮流”。再次,爱美是人的一种本能和普遍要求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更是热衷于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生购物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为主要目的。他们讲名牌,用名牌,以此来“炫耀自己”。具有这种心理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由于名牌效应的影响,衣服、、食、住、行使用名牌,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一个社会地位的体现。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追牌族”涌现的原因
(二)廉价心理
这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心理动机。其核心是“廉价”。有廉价心里的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往往要对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反复仔细的比较,还喜欢选购打折或处理商品。具有这种心理动机的人,以家庭不富裕的居多。当然,也有家庭富裕而节约成习惯的人,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有些希望从购买商品中得到较多的利益的大学生,对商品的花色、质量很满意,爱不释手,但由于价格较贵,一时下不了购买的决心,便讨价还价,满足廉价心理。但所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所以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买电脑等价格较高的商品时,都能下定决心买有品牌保证且质量保证的商品。
(三)偏好心理
这是一种以满足个人特殊爱好和情趣为目的的购买心理。有偏好心理动机的人,喜欢购买某一类型的商品。例如,有的人爱花,有的人爱集邮,有的人爱摄影,当然也不乏有人喜欢玩游戏等等。这种偏好性往往同大学生自身从事的某种专业、知识、生活情趣等有关。因而偏好性购买心理动机也往往比较理智,指向也比较稳定,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对品牌比较忠诚
(四)跟风心理
这是一种“从众式”的购买心理动机,其核心是不甘落后或胜过他人,他们对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总想跟着潮流走。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购买某种商品,往往不是由于急切的需要,而是为了赶上他人,超过他人,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五)疑虑心理
这是一种的心理购物动机,其核心是怕“上当”、“吃亏”。他们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对商品质量、性能、功效持怀疑态度,怕不好使用,怕上当受骗,满脑子疑虑。因此反复向导购员询问,仔细的检查商品,并非常关心售后服务工作,直到心中的疑虑解除后,才肯掏钱购买。
三、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理念
(一)理性消费占主导
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学生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调查显示:刚入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证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要的准备。同时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学生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娱乐的。
(二)消费呈现多层次化
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划分比较明显,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大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时剧烈转型的大社会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87.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8.9%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得钱不多。
(三)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从消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服装消费的档次越来越高,男生买衣服的宗旨是不买则已,要买就买质量好的、价格高的;女生买衣服则总是买个不停,只要自己喜欢的都会买回来,不喜欢了,马上就不穿了。大学生购买品牌的商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实用需求,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被关注度。购买名牌产品更是能够满足人们这样的心理。在对"当您拥有一件名牌产品时,您最希望谁能够注意到您拥有这样的品牌"调查后发现,70%的大学生希望自己的朋友同学能够注意到自己拥有的某个品牌,17%的人希望陌生人能够注意到自己,12%的人希望自己的恋人能够关注自己拥有某个品牌。4%的人表示希望自己父母和家人能够了解。3%的人表示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可见选择名牌产品对帮助大学生自己的交往,能够起到帮助作用。而大学生由于在读书期间,主要生活费来自父母,而购买著名品牌的消费品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大学生只有4%的人愿意父母知道自己使用名牌的产品,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
四、当代大学生购物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
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已经成为历史,大学生主导的买方市场已经来临。同样,在大学生买方市场上,他们将面对更为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其品牌的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大学生的购物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消费主动性增强
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强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大学生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与不信任。在许多日常用品的购买中,尤其在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如电脑)的购买上,大学生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但大学生却可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或减少购后产生后悔的可能,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个性消费的回归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产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已经、极为丰富,“大学生就是上帝”、“大学生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已成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准则,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愿望已完全能够实现。于是,大学生开始不断地规划自己的消费准则,大胆的向家里提出挑战。用精神学派的观点观察,大学生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包括其他的“延伸物”及其各种不同的组合。从理论上看,不同大学生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意味着一个细分市场。因而,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大学生做出购买品牌和品种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三)购物兴趣的追求与购买方便性的需求同时并存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多,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现场购物来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因此,他们愿意多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而提前必须是购物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能满足心理需求。然而,另一些大学生则恰恰相反,由于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他们往往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大学生,这点尤为突出。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四)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
为了避免恶性的削价竞争,尽管相当一部分企业采取了各种差别化手段来减弱大学生对价格的敏感度,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重要影响。例如,近年来的微波炉的降价战,虽然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格兰仕拥有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但最后却也被迫宣布重返降价竞争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这说明,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作用仍旧不可忽视。
五、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 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 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 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4) 恋爱支出过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六、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一)、内在原因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相当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外在原因
(1)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个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家庭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
(2)社会环境原因
“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是当今有职业、有稳定经济来源人群的流行活法。贷款买房、买车将现代人张扬而新锐的消费理念体现的纤毫毕露。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这些观念却未必合适。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招聘单位对应聘者外貌的要求;广告的诱惑;奢侈消费的相关报道;向往群体的消费代言等,都对高速发展环境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3)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有关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没有教育到点子上,对有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其一,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一刻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应该承认,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据了解,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题材的论文被收入中国学术期刊上的少而又少,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还没有对这个问题形成足够的认识。其二,“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其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七、针对学生消费的特点,提出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家庭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应承担主要责任。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的家庭,收入水平差异也很大。没有办法,也不可能要求学生的消费水平一致。但家庭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合理地给予子女消费支持,而不应一味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父母卖血,子女攀比的情况是可悲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靠课余时间打工挣学费、生活费的情况非常普遍。当然,在我们高校的食堂里、办公室及企业里也可以看到学生自食其力的身影。
(2)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计划、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可支配资金,培养独立理财能力。注重精神消费,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加强学习,准备应对工作的挑战。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起来,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
(3)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注重、关心学生的消费行为。首先,应该注意了解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没有了解就没有适当的措施。其次,应该加强教育。老生常谈、讲大道理恐怕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可否从一些成功人士励志性的事例中着手。如:比尔·盖茨穿开裂的鞋;开车找便宜的停车场;李嘉诚戴260美元的手表;李泽楷穿15港币的帆布鞋等事例,是否更有示范意义。再次,这些工作都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而不是偶尔为之。我们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大学生消费才会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