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市场营销>市场营销>

营销案例分析如何做

弘达分享

  一切结论产生在分析研究之后;在分析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可是营销案例分析如何做?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营销案例分析模板,供您参考。

  营销案例分析模板一:

  加多宝狂砸几十亿换头换身,是怎么做到的?

  一家企业花费百亿、辛苦耕耘10多年的品牌和包装被别人夺走,这家企业是否还能活下去?这在一般人眼中只能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一天大的难题却被加多宝实现了。不仅活下来,加多宝还在短时间内重新夺回了凉茶行业销量冠军的头衔。

  第一个节点:从药到饮料

  原来加多宝是一个药,和可口可乐出身是一样的,都是药房里的,在2002年加多宝把它变成了一个饮料,预防上火的饮料,这是加多宝战略第一个重点。

  作为一个药北方人是很难接受的,但是作为预防上火的饮料,顾客头脑里面对于上火,几千年都有这个传统,都知道有很多场合上火,作为预防上火的饮料大家接受度就高。

  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走出了药房,加多宝把整个凉茶品类从药饮带向饮料。

  当时加多宝有红茶、绿茶和其他业务,甚至还可以做可乐,当时可乐很红,做可乐是可以赚钱,有现成的网络很容易就可以做。但是加多宝没有去做可乐、红茶、绿茶、乌龙茶和其他业务,选择了做凉茶。

  凉茶当时是很小的,而且你去做市场调研的话,所有市场调研公司走一圈下来会告诉你,对不起,凉茶市场等于零,没人要喝凉茶。

  我们当时去调研过,问你喝不喝凉茶,人家说我们北方人不喝隔夜茶,他们把凉茶等同于隔夜茶,真让他试饮,一喝眉头就皱起来:那么苦的东西这怎么咽得下去?感觉是不是有毒,逢药就有三分毒,大家觉得跟喝药一样。

  要做这一步就很了不起。现在我们国家供给侧改革,大多数供给都是无效供给。真正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追随需求转向创造需求。找到一个市场上我能做第一的领域,然后代表这个品类,我去把这个定位做大。

  2002年加多宝做过一次供给侧改革,就把这些业务全部放弃掉,把整个公司资源全部集中在凉茶,而且在凉茶里面只集中在一个红罐凉茶,这一步相当了不起。

  当然还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重新定位就是把它从一个地方药饮变成了一个主流饮料,这样使得凉茶就从传统凉茶铺走向无处不在、无所不在、非常方便现代人饮用、预防上火的饮料或者怕上火的饮料,这第一步很了不起,值得很多企业学习。

  第二个节点:千里跃进大北京

  加多宝在2006、2007年左右,集中相当多的资源,把北京市场给做起来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一个南方人喝的饮料,从药房走向了饮料,但是毕竟还是南方人在喝。2006年底在北京做市场调研的时候,我们跑了很久。发现在北京卖出去的凉茶,消费者全是在北京工作的南方人,尤其那些广东村、福建村卖得很好,北京人、北方人说这个还是难以接受,感觉是南方人喝的东西。

  我们专业上又有一个问题,大家把当时凉茶定位为是南方人喝的饮料,北方人不喝。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北方高势能市场做火做透。北京是全国势能最高的市场,尤其对于北方市场,北京的影响非常重大。任何一个品牌要成功的话,如果能够把一些有很高势能的市场拿下来,这个品牌后劲就相当可观。

  2008年北京奥运,全世界的焦点都在北京,2006年、2007年、2008年,集中公司大部分乃至绝大部分资源放在北京,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这里,花了两三年的时间通过借奥运会大势,把北京市场做得非常火,对这个品牌影响力就不一样了。

  所以2006年、2007年这两年加多宝本来从南方广东一路逐渐北伐,变成突然一下凌空一跃千里挺进大别山,凌空一跃把北京市场打得红红火火,这一下北方市场就被北京辐射,影响很大。

  北京市场一火以后大家就感觉到很放心,感觉到北京人民都在喝,首都人民都在喝,它还能差了?大家都跟着喝吧。所以北京市场一起来就带动东三省、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整个大北方板块起来。通过这样一个战略节点,就把南方人的饮料这样一个很强的认知给调整过来了,变成好像北京卖得很火,所以全国人民都接受,这是第二个重大的战略节点。

  第三个节点:壮士换头

  2012年加多宝被迫要启动自己全新的品牌,原来的品牌还在,又要跟它展开直接的竞争,媒体朋友把它形容成“换头术”。

  哈佛大学几位搞案例的教授我也向他们请教过,他们说在全世界最全的案例库里面也没有找到一个这样戏剧性的案例,从来没有过的。

  可口可乐总裁讲过一句话:你可以烧掉我所有的东西,给我剩下“可口可乐”四个字,我一夜之间可以再造一个可口可乐。

  他这个话不假,你现在真出现这种局面,他就能做到。只要凭着可口可乐四个字,全世界投资银行、全世界优秀的人才MBA、500强CEO都愿意帮助他,给钱、投人,帮他再造复兴。

  这个话讲得对不对?

  非常正确,说明品牌很重要。

  但加多宝恰恰出现一个完全相反、决然对立的一个情况,就是被人拿走了那几个字,就是没有那几个字了。

  加多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比这个还残酷,不但把那几个字拿走了,你还得跟它竞争,原来的品牌还在,还很强大,你还要跟它竞争,那就更残酷了。

  还没完呢,加多宝还不想裁员。如果这个时候我就过冬吧,裁员一半,下滑80%从头再来也行。加多宝还不想这么干。

  当时我去访谈好多经销商,顶不顶得住,靠不靠谱,经销商是在观望之中的,经销商都在看着你行不行,这么大的风险。

  加多宝没有裁掉一个人,上下游产业链所有合同完全如约,所有人都看着是不是我要把钱拿回来的时候,加多宝顶着这三层巨大的压力,还要保持规模不变,甚至还想高速增长,这的确是一个天险。

  重新启动一个全新的品牌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这个动作是分两步走,分了上下半场才打完这场仗:

  上半场仗我们先把加多宝这个品牌和原来顾客头脑里已有的定位合二为一,和原来那个品牌是共享一个位置的。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为什么呢?

  因为加多宝规模太大了,一个从零起步的品牌要确保它销售额不大幅下降,确保不裁员,确保不影响上下游产业链合同的执行,我们只能先把加多宝这个新的品牌和消费者心中的位置合在一起,调动顾客的力量,我们先达到一定规模再说。

  这就好像信陵君窃符救赵,虎符是把一只老虎一劈两半的,一半在国王那里,一半在将军那里,调动军队,一定要国王和前方将军合二为一,千军万马才能被调动。

  加多宝玩的也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是偷符,我们是光明正大的纯市场行为,我们就是瞄准了顾客头脑里那个位置。国王那个符给了人家,在人家手上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造一个符,跟那个消费者头脑的符是一样的,合上去了,千军万马我们就调动了。

  共享以后是什么?

  完全二合一,消费者不区分原来的品牌和加多宝,这样两个就完全同质化。加多宝在跟原有强大品牌竞争之中获得了一个高速增长。

  但是,同质化对一个品类杀伤力最大,对于两个公司杀伤力也是最大,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先二合一。

  如果不能分两步走,先二合一,这个企业真的是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甚至是面临着要出局完败的风险,所以我们第一步只能跟它共享一个位置。

  这样,把加多宝从一个全新的品牌、从零开始,一下冲到200亿元的规模,就一年的时间,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第四个节点:壮士换身

  2015年我们推出了金罐。

  推出金罐不是重点,放弃红罐才是这个战略的重点,因为红罐竞争对手也有,就容易产生混淆。我把这个做了20年的消费者不用动脑筋看到红罐就拿的东西放弃掉,不是那么容易的。

  推一个金罐很简单,谁都可以推,放掉红罐只推金罐,则是一件高风险的大战略决策,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再次告别同质化,去做独一无二的事情。这个动作说很容易,实际意味着几十亿元资金,意味着原来几十年辛辛苦苦培养消费者的习惯、行为要重新来。

  这20年工作要重新来极其不容易,这个战略决策相当了不起。但是我们一年走下来结果又一次成功了。

  第四个节点,我们就是从原来的把它二合一合在一起之后,又要一分为二,从原来品牌独立出来,我们今天又拿到领导者的定位。

  这一年走下来,这个节点又成功度过了。

  今天金罐的成功,本质上,是给2012年品牌更换真正画了一个句号,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只是共享一个位置,还没有自己独立的位置。今天我们敢说加多宝在顾客头脑里面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位置,是没有其他人可以替代的,是领导者的地位,正宗凉茶定位已经建立起来了。

  营销案例分析模板二:

  L小姐的咖啡馆之死:躲过各种坑,最后竟栽到

  傍晚的斜阳洒在飘窗上,空气中飘着咖啡香和慵懒的爵士乐。

  这是L小姐的咖啡馆。

  一年前,音乐系毕业的L小姐从一个咖啡爱好者成为这家咖啡馆老板。

  开店一年,撑过养店期,跨过“团购坑”,她的文艺气质的小咖啡馆有了起色,走上正轨。

  万万没想到,前些日子问起,L小姐的小咖啡馆竟然关门了。

  1.前期准备:她选择了一个四线城市学咖啡

  L小姐大学学的音乐,喜欢喝咖啡,一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

  既然喜欢,干脆自己做一家咖啡馆吧,趁年轻。

  说干就干。

  喜欢喝咖啡但不会做咖啡,也不懂咖啡馆的运营,第一步当然是要去学习、取经。

  L小姐是个有想法的姑娘,她没去北上广深这些所谓的咖啡发达地区学习,而是跑到了一个四线城市许昌的一家咖啡馆学习。

  “大点的咖啡培训都是在教你怎么冲咖啡,价格特贵,但是没人教怎么运营咖啡馆的。”

  即使到现在,她依旧认为当时的选择没错。

  当然,大型的咖啡培训学院毕竟还是更加专业,更加系统。

  但对于像L小姐这样的小咖经营者,在一家运营成熟、接市场地气儿的小店学习,效果其实反倒更好。

  他们需要的是快速学习到有例可循的经营技巧、营销方式,甚至具体到实操过程中的每一步选择:如何选址,如何控制成本,如何圈定回头客……

  “这些可不是培训一下就会的。”

  2.开店实操:一定要有口味出众的甜点

  学成归来,踌躇满志的L小姐开始了她的咖啡馆实操之旅。

  选址:郑州二七万达写字楼。大型商业中心的写字楼,附近有高校。不在市中心,房租相对便宜。周边既有上班逛街的人流,也有一部分高校的学生。

  房租:60平方米的小房间,房租3000元一月,半年一交。

  装修:本着经营思考,L小姐较为克制。前期店内的装修和设备购买花了近10万元。

  为了节约成本,L小姐前期并没有请服务员,而是用“自雇用”的方式,和自己的姐姐一起轮流看店。

  营运不久后L小姐发现,单纯靠卖咖啡,基本挣不了几个钱,甚至连成本都赚不上。

  以一杯30元的摩卡咖啡来算,一天至少要卖20杯以上才能保证收支平衡。

  咖啡不够,甜点来凑。

  还好,L小姐做得一手美味甜点,而甜点这块儿,也成了其咖啡馆最大的赢利点。

  也许是受了这点启发,如今不干咖啡馆的L小姐索性直接开了家甜品店,预订,做好之后送货上门,省去了店面的费用,生意源源不断。

  对于小咖啡馆来说,翻台率低,单纯靠咖啡售卖,客单价也不高。有几款风味出众的甜点绝对是盈利撒手锏。

  甜点价格比咖啡高,成本却比之低很多,同时还能解决翻台率的问题。毕竟,买一杯咖啡就走的人少,带一份甜点走的可就大有人在了。

  3.“团购是个坑?别跳!”

  L小姐的店虽然在商业区,但深藏在写字楼中,客流量是个大问题。

  那就上团购吧。

  来的人倒是不少,但本就稀薄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了。

  对于团购而来的顾客,有的只是在附近逛街顺道而来,有的就是图个优惠便宜,成为回头客的概率并不高。

  一旦下架团购,店里马上又出现门可罗雀的景象。

  在L小姐看来,咖啡馆利润本就微乎其微,上团购只是个形象展示,千万别抱着薄利多销的心理让渡过多的利润,否则会死得很惨。

  规模小的咖啡馆,本来平均利润就低,翻台率也不高,如果采用团购,将承担巨大压力。

  本就没几个座位的小店,坐满了团购而来的顾客,一坐一下午,看似热闹的背后,老板的内心其实一万匹马掠过。

  小咖啡馆大量上团购的结果——累得苦不堪言,最后赚不到钱。

  4.杀死咖啡馆的,竟然是……

  靠着L小姐个人的亲和力,好吃的甜点,和半年多来积攒的顾客口碑,咖啡馆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眼看着生意有所起色,L小姐打起小算盘:照这势头,过了养店期,之前投入的成本很快就可以收回来了。

  万万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搅碎了L小姐的梦想。

  到了第二年,房租一下涨了百分之十。更令L小姐难以忍受的是,当初跟“包租婆”租房合同是半年一签,这意味着以后每半年房租都要上涨10%。

  租,还是不租?

  跟“包租婆”沟通未果,深思熟虑之后,L小姐最终还是选择了闭店:否则,跟给“包租婆”打工有什么区别?

  于是,一家不错的小咖啡馆,就此关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如果开咖啡馆,跟物业签的合同最好要在5年以上,时间越长越有利,否则就亏本了。

  咖啡馆的装修是一次性投入的成本,然后分摊到各个经营年份中,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年头越多越有利。因此,开咖啡馆最大的成本并不是材料本身,而是装修分摊、餐位流动带来的机会成本,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带来的能源消耗。

  所以,“包租婆”往往成为一些咖啡馆的“终结者”,尤其当她看你经营得还不错的时候。

  当我问到L小姐今后有机会还会不会再开咖啡馆,出乎意料,L小姐坚定地回答:“会!”

  为什么?因为她家里有套自己的房马上就收回来了,“再开咖啡馆,不用交房租”。

  好吧,这个想法,还真的不错。

117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