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有关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斯娃分享

  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容乐观,引起了家长和老师的广泛关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心理健康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心理健康研究论文范文一: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意识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学工作者不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教学的范围逐渐的扩展到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作用;应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着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2]沈清峰.管理有方法,真情最为佳———谈谈我眼中的小学班级管理[J].学周刊,2013,(15).

  有关心理健康研究论文范文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横向与纵向研究

  摘要:横向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生与成人的心理问题几乎是差不多的,很难说谁比谁好,谁比谁差,但是各自还是有不同的特点的。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

  研究生是整个教育链中一个较高层次的群体,是教育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数量上的增加带来了人们对质量上的担忧。多数学者指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不容乐观[1-4],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喜忧参半,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部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5]。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多以横向比较研究为主,纵向研究相对缺乏,往往不能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过程。因此,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一次横向与纵向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某高校心理学专业研究生51人,其中男12人,女39人,平均年龄(24.2±1.5)岁,此样本简称A群,代表研究生。另外,在江苏、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个省市按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成人样本951人,男467人,女478人,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博士,年龄16~77岁,平均34岁,此样本简称B群,代表成人。对不同类型(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如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其它类型大学如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学院;省属大学,如南京师大、苏州大学)10所高校按文理科、年级分层整群取样,获得样本2645人,男1325人,女1320人;年龄最低16岁,最高26岁,平均20岁。文理科及年级比例基本均衡。此样本简称C群,代表大学生。

  1.2方法

  A、B、C3个群体使用自编心理健康评定量表(PHS)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该量表有354道题,包括以下6方面:①校正量表:废卷指数、自相矛盾、非稳定性、社会期望;②基本临床量表:抑郁、躁狂、惊恐障碍、恐惧、社交恐怖、强迫障碍、焦虑、创伤后应激、精神病性、躯体形式;③其它临床量表:性别障碍、冲动障碍、物质滥用、睡眠障碍、网络成瘾;④人格障碍量表:人格障碍(总分)、偏执型、分裂样、反社会、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⑤风险评估:自杀风险、暴力风险;⑥效能分析:健康效能、应付效能。基本临床量表、其他临床量表和人格障碍量表的总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效能分析的总分越高,说明心理越健康。该量表不仅能从负面(障碍方面)评估学生的状况,也能从正面(健康方面)评估学生是否更健康,各分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重测信度平均0.70;α系数平均0.78;分半信度平均0.74。各分量表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复杂而又清晰合理。实证效度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与价值[6-7]。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2.1研究生与成人及大学生的比较将研究生与成人及大学生在PHS量表各分量表的原始分进行比较。由表1可见,研究生与成人的心理问题几乎是一半对一半,不相上下的。①研究生组的躁狂、恐怖、性别障碍、冲动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总分、边缘型、表演型、依赖型、强迫型、自杀风险比成人组高,另外健康效能和应付效能也是研究生组高;②然而抑郁、社交恐怖、焦虑、创后应激、精神病性、躯体化、物质滥用、睡眠障碍则是成人比研究生高;③只有惊恐障碍、暴力风险两项二者没有差异。研究生组与大学生组的差异相对要小。呈现3种情况:①研究生组与大学生组相比,强迫障碍、性别障碍、冲动障碍、物质滥用、睡眠障碍、网络成瘾、健康效能没有显著差异;②然而,抑郁、社交恐怖、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自杀风险、暴力风险大学生更高;③只有人格障碍与应付效能研究生高。

  2.2研究生

  1年前后心理障碍监测追踪数据分析为更全面地考察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我们对一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班25名研究生进行了1年的初步追踪,对两次测验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与1年前相比,1年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躁狂,强迫障碍,冲动障碍,睡眠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5个变量上有显著差异,显示这些障碍显著降低。其它所有变量则无显著差异。表明1年后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在这五个方面显著好于1年前。

  3讨论

  横向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生与成人的心理问题几乎是差不多的,很难说谁比谁好,谁比谁差,但是各自还是有不同的特点的。例如:研究生组的躁狂、恐怖、性别障碍、冲动障碍、睡眠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总分、自杀风险比成人组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性别障碍、睡眠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自杀风险比成人组高,这反映出研究生人群的特点,同时也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另外健康效能和应付效能也是研究生组高,这又说明这个人群的心理资源与潜能比一般成人更大。成人也有不少障碍是比研究生高的,如抑郁、社交恐怖、焦虑、创后应激、精神病性、躯体化、物质滥用。二者只有惊恐障碍、暴力风险两项二者没有差异。说明研究生与一般成人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与李梅[2]、赵殿军[8]、杜婷[9]、张莉[10]等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报道是一致的,但与毕爱红[11]、徐洪吕[12]等人的结果不同。研究生组与大学生组的差异相对要小。这可能与研究生刚刚从大学生中来有关。研究生与大学生很多变量上是没有差异的,如强迫障碍、性别障碍、冲动障碍、物质滥用、睡眠障碍、网络成瘾、健康效能,二者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抑郁、社交恐怖、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自杀风险、暴力风险大学生更高。说明研究生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对研究生来说,只有人格障碍更高。另外,研究生应付效能更高,说明应对挫折的资源与潜能比大学生更大。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愈来愈好的趋势。这一结果与杜婷[13]、杜艳丽[14]等的结论不一致,他们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随年级升高而呈“”型变化,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至于是不是如史清敏[3],赵殿军[10]等的研究结果那样随年级升高呈“U”型或直线成长,还需要进一步的监测追踪。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大学生要好,但是与成人相比,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另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愈来愈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我国社会资本与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系统评价王辉; 马颖; 孟灿;韦晓岑; 赵烨; 陈任; 唐晓静; 胡志;秦侠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04-10

  2、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宁夏固原市实证研究赵苗苗山东大学2012-05-31

有关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

3.浅谈心理健康论文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5.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6.大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127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