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对该课程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一: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影响
摘要:我国的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从产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且发展长久不衰,是由其自身独特的原因。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教育中,它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道精神就是很好的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三观”和积极的心态,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内在的气质和修养。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人对茶的研究成果体验,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侧面反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精髓可以归结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有社交、礼仪、艺术等诸多方面,并且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大。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它的教育内涵与茶文化是有某种程度和意义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用茶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我国茶文化的综述
茶文化是人们以茶为载体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内容。它的核心是茶。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为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对茶文化定义,它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与茶相关的一系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属于“中介文化”的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茶文化的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产业科技以及茶类和茶具、茶艺、茶画等等艺术表现形式,由茶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茶道精神、茶德等方面。总体上来说,它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们从茶事活动的行为文化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来完成。我国古代诗词中像“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充分说明了敬茶的习惯已经形成。此外,还包括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风俗。并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所形成的茶艺习惯也大不相同,各自有自身的特色,这也正是茶事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除了行为文化外,还包括心态文化。人们在品茶饮茶过程中所包含的新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是在前期茶事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在品茶时内心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并且由此产生一系列丰富联想,体现出茶叶生产以及茶区生活的文艺作品,把茶艺和人生处世哲学充分结合,进一步上升到哲理层面的高度,也就形成了茶德、茶道等。这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占有核心位置。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简述,可以看出,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为一体的产物,它的各种衍生行为和现象都是茶叶多样性应用的一种体现,这些文化是围绕茶展开的。
2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形成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系是以帝王为最高统治的,它的地位特殊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纵观古代帝王将相,有很多是直接参与到茶文化形成中的,例如宋徽宗、乾隆帝等等都对茶情有独钟,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诗词[2]。其次,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形成的直接创造者。古代人民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物质成果,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财富,这些对后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基本上最后都纳入到了茶文化的构成体系中。例如当前社会中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讲茶”的传统习惯,这也正是茶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体现,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和谐文化。第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一种寄情传景的致和之物,可以通过茶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茶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这在历朝历代都有明显体现。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饮茶特点各不相同,这样所形成的诗词也就各有特色。但是,中心不变,即围绕茶来作文章,推动茶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2.2历史传承悠久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文明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时期,并且这种文明从诞生到现在没有被隔断。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论述的准确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最早体现人们对茶的认知和关注的,经过神农氏之后,从神农时代至今历经几千年历史,出现了神农氏、陆羽等的茶研究代表人物,陆羽更被称为茶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有了更大范围的延伸,例如茶道、茶艺文化传入到了日本、文成公主带茶到塞外、寺院引入茶,实现了禅与茶的结合文化、文人饮茶题诗等等,都是很好的体现,因此,它在时代的发展中变得更具有内涵和独特性。
2.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民族性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例如四川少数民族喜爱饮用砖沱茶,西北地区青海、西藏少数民族饮用紧压茶,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饮用擂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喜欢饮用烤茶等等。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茶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与其生活环境和人文文化有重要关系的。
2.4体系构建的完整性
我国的茶文化结构具有物质、制度、行为以及心态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的物质文化主要有茶叶的选种、栽培、加工以及包装运输等劳动,同时也包括与饮茶相关的茶桌、茶具等的事物存在;其次,它的制度文化包括茶叶专卖制度、茶马贸易等;第三,它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民风和民俗的形式表现出,属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国形成的习惯和定势;它的心态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心理活动,长久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层,而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历史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生活意义,因此,可以说它的构成体系是十分完整的。
3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上述提到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精神,而茶道精神又是和茶人精神紧密相关的。茶人精神指的是茶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茶人应为具备的素质、风范和面貌。它最朴素的表达就是“默默的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引申出来的。那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可以充分的学习茶人精神,从茶文化中吸取营养,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原则,这对其未来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以茶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对茶道精神的领悟体会到深层含义,从而自省、审己,正确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调整人机关系,从而能够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这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3.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就是从中领会,并与人的追求相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以细微的感官来感受茶道,去探寻未知的事物,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上超越自我。茶道精神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仁义、诚信,这两方面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很多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随意毁约等导致诚信意识严重丧失,而茶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品茶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茶道精神,注重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仁义,从而改变自己重新塑造人格,修身养性,以正确的心理心态来服务于社会,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贡献。
3.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那么在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茶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仅对学生而言,而且对于高校自身来说都是如此。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系,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整个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而且也渗透了各个宗教的传统文化精髓。高校学生可以从茶文化中体会领悟到华夏文化的魅力,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从言行、心理、价值观等方面来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发展特点,以茶道精神指导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充分结合,达到修身养性的同时升华自我。
4总结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茶文化涉及到的领域较多,所蕴含的内涵极为丰富,这些都是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形成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特色。它对于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方面也是十分有益的,它所体现的诚信、仁义、大爱、宁静致远等的为人处事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改掉陋习,健全人格,从而促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心理,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二:中外高校合作办学下的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高校学生群体,在文化基础、家庭背景、价值观念、学习动机等各方面都有其特性。通过对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方法如下:第一,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第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败归因;第三,与教学管理者商讨考试难度系数的调整。
[关键词]学习动机;中外合作办学;心理健康;激发;高校学生
一、引论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在高校中发展迅速,办学形式上以学历教育为主。例如,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创办的北京—都柏林学院,双方联合培养本科生,学生毕业后可同时获得两所学校的学士学位证书。2010年7月19日,教育部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了经过合法批准的四百多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名单。这四百多家中外合作办学都是本科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从学生角度而言,不出国门而“留学”,花费远远少于国外留学的费用接受国外的课程教育,获得国外的文凭,是介于留学和在国内攻读学位的一条“中间”出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合作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心理健康的情况值得关注。
二、对象学生群体基本特征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北京某高校所属学院与澳大利亚某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工科学士学位课程)下的学生群体。该项目目前学生数量为200人,分属大三、大四。研究人员作为项目管理者之一,对该学生群体进行特征观察与总结。
(一)生源文化基础
本项目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学生的高考分数在三本线上下,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本项目所有课程都是用英语讲授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遇到了语言障碍。为缓解语言障碍,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项目常年开设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然而,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的效果并不明显,经访谈得知,一部分学生更认可社会办学机构提供的雅思考试辅导课程,认为那些课程能更直接地帮助自己获得留学读研究生的机会;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难度大,自身英语水平欠佳,跟不上外教的教学进度,因此出勤率低。
(二)家庭背景的特殊性
本项目学生大多数来自较富裕的家庭,可以较为轻松地承担学费(该项目的学费相当于国内一般本科学费5倍),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就业压力小,或继承家族企业,或父母已经为其确定就业去向,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对自身要求的标准降低。
(三)生活习惯上的特性
学生大多数可以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少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缺乏科学的作息习惯,经常晚睡、晚起,甚至耽误专业课程学习,还有学生有打电子游戏、吸烟的习惯,部分学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经过宿舍管理人员和班主任教师的多方面说服教育,学生的卫生状况有改善,但作息及吸烟习惯没有明显改善。而女生多数有化妆的习惯。
(四)人际交往特征
学生在与教师交往过程中,多数可以做到尊敬师长,遵循基本的交往礼仪。但学生之间的交往缺乏亲密度,彼此间熟悉度不够,在信息交流方面有所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追求校园生活个性化,有独来独往的倾向,或是少数结伴,与班集体其他成员交流少;二是教育管理者针对该学生群体组织的活动较少,客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机会互相了解。
(五)学习状况
根据专业任课教师的评价,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与课程体系规定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时,语言运用不够自如。然而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紧迫感不强,对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重视不够,没有适当的学习压力。其中,有20人左右因为两次以上考试不及格,被列为“学习困难学生”。办学双方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经过多次商讨,采取了与学生面谈、开设课程重修班、开展考前辅导等多项措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
三、项目管理者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基于以上对学生特征的思考,项目管理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需要任课教师、管理者、班主任等协力配合,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一)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通常,专业课教师可在课堂获知第一手的学生反馈信息。就本项目而言,项目管理者是所有课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第一,管理者保持与学生的充分沟通,通过班会、课堂访问、课下谈话、邮件及电话往来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了解管理工作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并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其他相关动态,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第二,在主题班会的内容编辑上下功夫。主题班会是管理人员在讲台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内容编辑上应注重细节,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阐明班会主题。本学期伊始,班会主题定位“一年之计———ABetterSelf”,在帮助学生规划这一学年学习的同时,告诉学生,“你所做的所有努力并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学生通过班会真正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且自身是最大的受益者,班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真心帮助学生。无论学生有任何问题,管理人员都通过多方面努力,争取第一时间为学生解决问题,并做好后续的沟通。因为管理者注重沟通细节,学生更加信任管理人员,彼此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第四,鼓励学生,提升其学习自信心。赫洛克在一项实验中证明,表扬与奖励比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管理者应以书面形式及时向学生反馈其进步的信息,并给予恰当奖励。其中,英语课程中出勤率高的学生会获得集体奖励,学生的名字将公布在学期总结大会上,同时学生将获得荣誉奖状。每学期,学业优秀学生将获得不同类别的奖学金,奖学金覆盖率高达40%。
(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败归因
项目管理人员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进度档案,可以清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学业遇到困难的学生,另外建立档案,并进行跟踪管理。首先,向每一位学业困难学生发送正式信件,告知其学习状态,警醒学生。然后与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帮助其找出症结问题,鼓励其努力学习,以上所有步骤都进行文字记录。最后,通过多种通讯方式,与学业困难学生保持经常联络,督促其赶上学习进度。在与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过程中,管理人员注重科学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在沟通过程中,管理人员会帮学生找出学习成败的真正原因。通常,学生倾向于将学习失败归为外部原因。学生需要当面填写一份调查问卷,涉及学生家庭、生活、兼职工作等情况的问询。学生在填写问卷后,能够较为清晰地讲出课外生活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以利于今后平衡学习与生活。学生内部动机不足,往往是学习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这一点需要管理者与学生面谈时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信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果不断成功,学生的自我概念中的自我效能就会比较高。因此管理者以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学习成败归因的方式,调整其今后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其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与教学管理者商讨考试难度系数的调整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管理人员在熟悉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与教学管理者充分沟通,建议教学管理者将授课及考试难度系数调整至最佳值。
参考文献:
[1]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
[3]邢永富,吕秋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毕业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