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工学论文>工程建筑>

古建筑园林论文

秋梅分享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建园林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成为大家广为游赏的地方。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建筑园林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建筑园林论文篇1

  探究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摘要:仿古建筑、园林工程近几年发展较快,很多单位施工前未严格控制木材的含水率,防腐、防虫处理不到位,竣工二、三年后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木构件损害,而木构件的维修技术发展较缓慢,相对而言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技术却已经发展的趋于成熟,方法众多,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来用于现代园林工程木结构的保护。

  关键词:园林工程;古建筑;木结构;保护

  一、现代园林具有重要的作用。

  (1)滞尘降尘作用。绿化植物枝繁叶茂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吸附、过滤的作用,特别是叶面粗糙带有分泌物的叶片和枝条,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埃,经过雨水冲刷又能恢复吸滞能力。高大乔木枝繁叶茂,总叶面积大、粗糙,滞尘能力最强。

  (2)降低噪音。噪音是一种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植物可以降低噪音,当噪音投射到树叶枝条上时,能被反射到各个方向,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射,从而减弱声能。

  (3)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随着家用电器和汽车等燃油交通工具的增多,加上高层建筑物的竞相出现,现代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就北京来看,其夏季的城区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4℃左右。众所周知,园林植物的叶片表面的蒸腾作用可以改善气温,研究表明,一个城市若绿化覆盖率达到40~50%时,该城市夏季的摘要: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不绝于耳,现代园林作为影响城市生态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这些年来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正在繁荣发展。

  (4)其中木结构占有极其大的比重,在现代园林中的保护至关重要。园林植物的核心和主体就是木结构,发展越快,出现的问题就会越多。如果保护技术不够完善,那么对现代园林的消极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二、古建筑木结构维修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1.木结构损坏构件的维修

  轻微腐朽(虫蚀)构件的处理:对油漆脱落、轻微腐朽(虫蚀)构件,先将构件表面原油漆铲掉、对腐朽部分根据腐朽程度采用削除或砂纸砂除,基层清理干净后,再批腻子,用喷雾器将桐油喷涂6遍(一般2-3遍,考虑到该木构件临水易腐,且喷淋法药液损失大,增加到6 遍,局部再人工涂刷)。每遍喷涂后均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药液蒸发,每次喷涂均要待木构件表面稍干后进行,最后刷本色树脂清漆4遍。

  中度腐朽(虫蚀)构件的处理:一般较轻的按轻微腐朽(虫蚀)构件处理,较严重的采用挖补法和包镶法。挖补法是先将腐朽部分剔除干净,剔除成规则的几何形状,将洞内木屑杂物清理干净,用防腐剂涂刷4 遍,每次涂刷均要待木构件表面稍干后才能进行,再制作一块与挖除形状吻合的木块,用防腐剂处理后用胶黏结或用钉钉牢。包镶法一般用于构件周围全部腐朽,而深度不超过构件直径的1/4 时。包镶法先将腐朽部分沿构件周边截一锯口,剔除腐朽部分,再将周围贴补新材料,剔除腐朽部分后的槽口和嵌补的新木料均应做防腐处理。嵌补木块较短时,可以胶黏或钉牢,较长时需加铁箍1-2 道,箍的宽窄、厚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铁箍要嵌入构件内,以便油饰。

  重度腐朽(虫蚀)构件的处理:此类构件,一般均予以更换,对于白蚁危害的心腐构件,如果确有必要,可参照古建筑木结构维修技术采用高分子材料进行浇铸加固。先在构件的受损部位锯开约10CM 的槽口,将锯下的木条保留,待内部处理完毕后贴回原处。将构件内部所有朽烂木或蛀屑清理干净,用环氧树脂将木条贴回,并用环氧腻子封堵贴缝及构件上的裂缝、孔眼。浇注部位上端开浇筑孔,间隔1M,分段浇注,灌入高分子材料,每次约4KG,并间隔半小时,直至灌满为止。

  三、古建筑木结构防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木材是生物材料,所以它在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在室外的环境中,极易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腐朽、虫蛀等)。同时,一些非生物因素(物力、化学等)也以不利于方式影响着木材,使其发生变化。由于有一期园林工程木结构损坏的前车之鉴,二期园林工程施工时加强了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具体如下:

  1.木结构防腐

  木材防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四世纪,晋朝葛洪《抱朴子》内篇“铜青涂木,入水不腐”,说明当时已经把铜的氧化物用于木材防腐。现阶段我国的森林资源已日趋匮乏,许多古建筑木结构所用的防腐树种已无从寻觅,2006 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0.08 公顷,在全球排名134 位。所以将木材进行化学防腐已是大势所趋,木材的化学防腐就是用有毒药剂(防腐剂)处理木材、杀死危害木材的各种生物或阻止其生长。防腐剂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药剂主要是一些水溶性的盐类,有机药剂又可分为油类和油溶性药剂两类。1957 年我国第一个木材防腐厂在武汉创办,时至今日,从事木材防腐的厂家已有一两百家,虽然具体的木材防腐技术有很多种,但具体到现场施工由于工期和现场条件的限制,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自己进行处理,材料采购时完全可以直接购买专业厂家已处理过的防腐木材,现场加工时再对锯切部位补刷桐油,钉接处均采用不锈钢钉,并在钉眼处填嵌腻子和补刷桐油。木柱除采用了支撑在混凝土柱础上以隔断潮气上升的设计措施外,还在柱底开了十字槽口,以利通风和多余水分外渗。防腐剂要求厂家选用不影响油漆、可用于室外的材料,如铜铬硼(CCB)、氨溶砷酸铜(ACA)等。

  2.木结构的防虫

  木材防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500 年,孔子指出树木只有适时砍伐,才能很好的避免虫害,这和今天木材最好在冬天采伐的理念不谋而合。一般防腐木因为经有毒药剂处理过均有防虫功能,为保险起见,在与木结构接触的地面又加做毒土处理措施,即将高浓度杀虫药剂喷洒在土壤中,与地基一起夯实,以隔断地下白蚁的来路。

  3.木结构防火

  房屋木结构,首先要从构造上避免与高温、高热部位接触,必要时对木构件进行药剂处理,变易燃体为难燃体。

  4.木结构防开裂

  木材防开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因为钻木取火必然是在干燥的木材上进行。木材的开裂与木材的含水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木材的含水率是木材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对木材的防腐、防虫都有重要的影响。一般南方气干材的含水率为17%-18%,北方气干材的含水率为12%-13%。为防止木材开裂,要求厂家提供存放了2-3 年的木材,使表面含水率能够降至25%以下,或提供其他方法处理过含水率能够满足要求的木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古建筑木构件的保护技术并不是每一项都适合现代园林工程,具体选用时要根据现场情况、多方案经济比较加以选择,但是总体说来,用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来处理现代园林工程的木结构,是牛刀杀鸡、绰绰有余的。现代园林的发展离不开木结构的保护,进一步的完善保护的技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仙洲.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S].GB501 65-92.

  古建筑园林论文篇2

  浅谈我国古建园林中建筑的防火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介绍了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其防火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我国古建筑的主要起火原因,提出了提高构件的耐火等级、加强消防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加强古建筑周围其他建筑的防火管理、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等一系列相应的防火对策,以达到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古建筑防火火灾危险性 防火对策

  古建园林的防火主要是指古建筑等其他的防火。古建筑,主要是指存在于地面上的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宫殿、陵墓、衙署、街道、民居、园囿、坛庙、寺观、庵堂、塔、楼台、亭阁、城池以及桥梁、堤坝等。古建筑是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加强古建筑的防火工作,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古建园林防火的重要性

  古建园林中的古建筑除了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之外,它所收藏的藏经、佛像、各类艺术品等文物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保护古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建园林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成为大家广为游赏的地方。在游客增多的同时,也不断给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带来新的火灾隐患和问题。一些当地居民为依靠旅游资源增加收入,在部分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私搭乱建房屋,开设饭店、商铺,造成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消防通道不畅,严重威胁着古建筑的安全。据统计,近年来每年都有几十起的古建筑火灾,尤其是对于木结构建筑,火灾的危害对古建筑是毁灭性的。因此,搞好古建园林的防火工作是一项紧急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我国古建园林的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单位的火险因素,不但具备一般木质建筑的共同特点,而且就其使用和地位的特点而言,其火灾危险性更为突出和特殊。建筑规模之大,形式之多,用途之广,结构之特殊,文物之集中,是一般建筑无可比拟的。

  (1)木材燃烧温度高排烟大,造成扑救困难

  由于我国古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中木材最多,决定了其一旦燃烧,则火焰大,温度高,如果燃烧不完全,则会产生很大的浓烟。实验表明:1公斤木材燃烧时可生成20立方米烟雾,体积相当于木材体积的300倍。一座1000平方米的大殿,如在其中燃烧20公斤木材,五分钟内,整个大堂将会充满烟雾。而且对于文物古建筑又不宜施展破拆手段,使得消防队员很难进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扑救难度。

  (2)着火容易,蔓延快。

  我国文物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以山西为例18118处文物建筑中砖木结构的就有9000余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文物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就有93处。这些古建筑所用的木材,一般含油较多,年代久远,所以极为干燥。而且整个建筑大量木结构外露,非常容易着火燃烧。另外除木材用量大外,建筑内有其他悬挂可燃物,如字画、垂帏等燃烧条件都很好,都非常容易着火。

  我国古建筑由于当时的建筑艺术局限性的影响,有些建筑紧密相连,既没有防火分区,又没有消防通道,基本上毗连成片,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距离。如果一处着火,一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毗连的古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的局面。因此,古建筑发生火灾后极易蔓延扩大,扑救非常困难,容易形成“火烧连营”。

  (3)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水源缺乏

  大多数古建筑构建在半山腰或山顶,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周围没有消防水源或距离水源很远,给古建筑的灭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各种佛教活动用火繁多,隐患大

  佛教活动场所,每逢香期,烧香的信众连年增加,法会期间更是爆满。香客在烧香拜佛的同时也给这些建筑带来了火灾隐患。燃烧的香烛,拥挤的人群每时每刻都威胁着这些古建筑的安全。引起的火灾约占到古建筑火灾的10%以上。

  (5)雷击造成火灾

  由于古建筑的特定条件,一般都是建在较高的台基之上,建筑群屋体高大,处在平原河湖岸边的古建筑大部分单独耸立,接触点高,极易引起雷电火灾。我国许多的古建筑都没有实施有效的避雷措施,从而导致了很多古建筑火灾,这种火灾约占到古建筑火灾15%左右。如:1987年8月24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景阳宫遭受雷击引起火灾。近几年我国也发生多起因雷击引起的古建筑火灾,如2004年5月11日凌晨4时左右,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稷山县大佛寺,由于雷击发生火灾,寺中古建筑高二层的大殿很快就被大火烧毁坍塌化为废墟,所幸殿内大佛损伤不大。

  (6)电气造成火灾

  文物古建筑单位使用电气极为普遍,不仅用于照明、做饭、烧锅炉,有的还用于宗教活动。电气出现问题也非常容易导致古建筑火灾,此类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20%左右。如:2003年1月19日17时,湖北十堰丹江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遇真宫发生火灾,烧毁建筑283平方米,直接财产损失66万元,其火灾原因就是电线短路。

  (7)其他因素引起的火灾

  主要是柴草堆积时间过长引起的自燃,集会、还愿时燃放烟花爆竹,小孩玩火,报复纵火,放火,危险品引起的爆炸等原因引起的火灾。这类火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古建园林防火对策

  抓好古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一定要严,强调“防”。千方百计的消除各种火灾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单位内部要严格管理,消除各种隐患

  古建筑单位应该建立以法人代表为领导的防火安全小组或委员会,进行监督,检查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制,制定历次检查记录等。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的岗位防火责任制,按照岗位分工。领导班子划分防火区域,责任落实到个人。古建筑的每一个区域,大到殿堂,小到一盏供灯,凡是有人有火的地方,都应该有人负责。将易燃材料与火源、火种分别存放,消除不必要的易燃材料,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中规定:凡在古建筑单位工作的职工和宗教职业者,均须具有基本的防火与灭火知识,积极参与消防活动,并作为工作考核的一个条件。因此,各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要加强消防管理,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开展消防训练、演习,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利用各种形式学习掌握防火知识、灭火本领,并经常性地组织自防和联防活动,提高职工(僧侣)的自防自救能力,防火患于未然。

  (2)加强消防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安全系数

  古建筑的消防重点应该是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合理、实用地设置消防设施。特别是对一些古建筑的结构、疏散系统不符合规定的,就更需要增设消防设施来弥补。在对建筑的整体消防安全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估后,结合建筑构造的特点,合理布置其消防设施。消防设施的增设,既要不影响建筑的风貌,又要使古建筑在消防设计上达到安全要求。

  ①在古建筑内配备一定量的轻便的灭火器,这样可以及时得扑灭初期火灾。

  ②凡是消防车无法达到或者进入的古建筑,都应该开辟消防车道且形成环行,便于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能够及时达到及进行扑救。在设有消防车道的古建筑,要进行严格管理,保持消防车道的畅通。

  ③设置防火分区,有效组织排烟。结合功能合理进行防火分隔。明确古建筑使用功能,并根据增设的现代化消防设施的使用功能和古建筑火灾危险性,确定防火分区的面积;有效增设排烟设施,提高对烟气的控制能力。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采用挡烟垂壁等措施划分防烟分区,尽量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④当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消防设计的其他部分也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时,可以采取增设现代化消防设施的方式来达到防火要求。即在不破坏古建筑的原有结构、不影响其使用功能、满足古建筑装饰效果的前提下,增设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的防火装置。

  ⑤消防水池。对缺水地区或山顶等,消防车不易上去的地方,应设消防水池,储水量要满足扑灭一次火灾,不应小于持续时间3小时的量。

  (3)提高构件的耐火等级,减少火灾荷载

  针对文物古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耐火等级低,极易燃烧的特点,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可以使用防火涂料对建筑物及内装饰材料进行阻燃处理等科技手段,增强建筑物整体的耐火等级。

  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有特色的,属被保护和保留的建筑结构应首先确定其耐火极限,对建筑防火分区、疏散系统等与其原有的耐火等级不匹配的,则应采用对其结构进行防火保护或处理来提高其耐火等级。如果不在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可以用耐火极限较高的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

  (4)消防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把经常性的防火安全检查和季节性的检查及重大节日的防火安全检查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好检查记录,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和重大火灾隐患,要明确责任,及时整改。对火灾易发生的重点部位立即整改,在重要时期要坚持昼夜巡逻。

  (5)加强古建筑周围其他建筑的防火管理

  古建筑周边建筑,树林等发生火灾,发生蔓延,导致古建筑着火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要搞好周边其他建筑的防火,且应设置能改变火势蔓延方向的消火栓,既能应用于内部发生的火灾,也能改变外部火灾的蔓延方向。

  (6)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文物古建筑单位的重点部位和旅游热点,应设立明显的防火标志和防火安全制度,严禁将易燃、易爆和引火物品带入古建筑和文物单位。

  宣传消防法规。组织古建筑内部人员学习法规和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向他们讲授消防安全常识和扑救火灾的基本技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来扑救初期火灾。通过培训使他们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得常用电气的安全使用,懂得易燃物品的安全管理,会正确地报火警和正确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和疏散人员和重要物资。

  (7)严防电气、雷击起火的火灾

  在古建筑内安装电器设备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并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对使用的电器设施、设备要落实专职电工定期检查和维修。电源线宜穿管布置,并设置控制开关及自动保护装置,做到人离断电。

  高大的古建筑,应视地形、地物需要,安装不同的避雷设施,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必须对所有古建筑的避雷装置进行检查和测试,对不符合要求的避雷设施,必须立即修复。

  四、结语

  我国虽然已经为文物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做了很多的工作,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文物古建筑单位还在不时地发生火灾。这些民族文化遗产不应该就这样轻易地被火魔吞噬。我们只有立足于防控,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起火的因素,不让火灾发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燃”,才能让古建筑远离火灾。

  参考文献:

  [1] 吴懿.我国古建筑的防火对策研究.中国电子商务[J].2009.9

  [2] 邢小崇.我国文物建筑消防保护的法律思考.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1(54-55)

  [3] 薛斌.古建筑消防技术探讨.山西建筑[J].2003.7

  [4] 李彦军.浅析古建筑消防安全设计规划特殊性.

  [5] 李济成.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及防火对策探讨.

  [6]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文化部、公安部.1984.2

  [7] 杨杰,陶华.古建筑火灾分析及预防对策.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7

  [3] 毕兴权.谈古建筑火灾特点及扑救措施.消防技术与产品息:2005.1(55-56)

    285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