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思修参考论文(2)
2017思修参考论文篇二
《心理和谐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件》
摘 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保证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切合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新特点,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个人修养和培养正确的成功观,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理和谐。
关键词:心理和谐;心理调适;成功观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失衡特征分析
(1)长期灌输教育让学生变得紧张、焦躁、肤浅,价值观扭曲。几千年来,中国的学术和学习多是以自学为主,崇尚自由讨论,先不管其内容多么狭窄和偏颇,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才子们创设了很多施展才华的条件,即使他们一生漂泊,官场无望,但大都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近代之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也有了真正的学堂,有了正规的教书育人机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填鸭式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为根本的教学体制,今天和将来一段很长的时间仍然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不可否认这是最直接的教与学的沟通形式,有其绝对的优势,是我们教学之中不可或缺的优良传统。但不讲求教学互动、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干巴巴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代青年的思维模式,也不符合他们的求知需求,实践表明,他们对现代科技带来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教学等很有兴致。学生只有在兴致浓厚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学习的热情,才能愿意学习,也才能较好地接受到新鲜的知识,增长才干。
长期灌输教育带来的,一方面是适应下来的读书佼佼者,他们在长期应试教育熏陶下变得大都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对周围人和事情比较淡薄,对学习压力感到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焦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之下对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很勤奋,一般这部分学生对自我的价值期望比较高,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梦想;另一方面是一些学生不适应这种紧张的教学,感觉到学习很吃力甚至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带有一些叛逆思想,这部分学生一般社会交往相对宽泛,具有一技之长,自认为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他们常常会抱怨身边的人和事,形不成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或者感觉渺茫。
(2)繁重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变得短视、偏激、呆板,世界观狭窄片面。高等教育的成败,一个有力的关键因子是课程的设置和知识体系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把最前沿的东西引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中来,会使课程陈旧、内容过时,跟不上科技发展,让学生在专业领域短视,在学术领域偏激,在整个学习行业变得呆板。
繁重的课程,过于偏重基础教育,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抹杀了学生发挥自我空间的能力和潜能,对学生认知世界的基本能力造成了狭窄的渠道,对学生世界观的有益构架产生危机。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对世界趋势和未来文明产生怀疑,对未来产生低落情调。
(3)缺乏社会人文关怀让学生变得幼稚、简单、冷漠,人生观淡薄。重视专业教育而轻德育教学,重学术研讨而轻人文关怀,这是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存在的一个普遍倾向,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德与才的天平存在失重。许多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度思维而变得幼稚,缺少综合思想而变得简单,缺乏周围关怀而变得人与人关系冷漠,世故而圆滑。
缺乏社会关爱,不能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困惑,缺乏适度的人文关怀,不能树立教师言论的导向型和行为的示范性,常常让学生感觉对人生和未来的迷茫,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怀疑。
(4)残酷的竞争和狭窄的就业出路让学生变得无助、无奈,成功观畸形。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和文明的摇篮,作为人才成长的阵地,可谓是人才济济,想在这么多的才子才女之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竞争是必然的,学习进程中总有人要落伍,毕业的时候甚至有人没有学位,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有的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说找不到工作。这对于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显得尤为无助,对现状感到莫大的无奈。
竞争的背后有成功就有失败,成功者对未来充满好感,有着远大的志向,部分人甚至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目空一切,成功期望过高,而使成功观变形;部分被淘汰的学生更是对未来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信心和斗志,成功观亦变形。
二、心理和谐的内容和基本途径
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心理和谐就是要求个体在自我心理表述上端正而不失衡,协调而不紊乱,统一而不分散;在人事处理上冷静沉稳,执着果断,乐观大度,善于息事;在人际交往中温和友善,具有团队精神,具备协调意识,沟通没有障碍,善于宁人。
(1)心理和谐首先要心态和谐,个人修养是一个有效的基本途径。心理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的心态和谐。我们看大学生将来能不能做出成绩,不看今天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多好,能力有多高,得到的荣誉有多少,我们首先看的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端正,也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大学生只有摆正心态,培养起社会的责任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心理和谐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只能靠真实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认可来慢慢衡量,我们对每个学生心理是否和谐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大学教师,不管是任课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对自己的学生很难全面把握,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分散表象。大学生和谐心理体系构建靠单纯的德育和心理咨询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和谐需要开辟一条最直接、最易行、最时效的保障途径,那就是不断地提升个人修养。
个人修养的内涵很广泛,道德领域、思想意识、政治觉悟、心理储备,各个方面都要不断地充实和协调。个人修养要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并不是靠读几本好书,接受短期的培训,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就能形成的,而是靠长期的日积月累,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人个性的体现,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改变。陶冶情趣,发扬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对外界不良风气的免疫力,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多参加公益活动,感触自然风景,感怀学业创造,才能让自己在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心理和谐需要建立健康的处事准则,保障处事畅通,做事不偏激。心理和谐的第二大要素就是稳妥处事,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善于息事。大学生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在处事上有一定的理智思考,但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没有社会经历,经验不足,想法过于简单,比较单纯,做事易冲动,所以在处理一些问题上,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容易急躁,不理智,没耐心,甚至偏执。
大学生造就和谐心理,就是要让他们经历磨炼和挫折,形成端正的思维意识形态,不断成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注身边的人;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变化;通过处理包括情感问题在内的个人事务,培养责任感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达到锻炼身体和净化心灵的双重作用,促进自我意识的调适和把握。
(3)心理和谐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与人交往和谐,平等待人,易于交流。心理和谐,不但对自我要求比较高,对他我(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个体的满意程度)的要求也是一个有力的指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学会宁人。当代大学生往往对自身期望值比较高,又有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系统关爱,自立意识比较薄弱,求知欲求胜欲较强,奉献精神比较缺乏。可以说,缺乏爱心,不关注弱势群体,甚至轻视弱者已经是有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心理现象。
三、自我调适和端正的成功观是造就合格人才的坚实保障
自我调适能力是指个体根据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调节心理过程,完善心理结构,以与社会发展、周围环境变化和自身生理、心理成熟相一致的能力。自我调适是保持心理和谐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根本途径,它就像游走在心灵天平上的砝码,心理和谐只能是一个动态的和谐,个体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调适,不断地自我修整、完善和提高,追求进步,发扬优点,摒弃不好的习惯,提升个人修养,才能保持净化的心灵,达到心理和谐和身心健康。成功观作为世界观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日后能否建功立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能适应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发展和变迁,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和适当的人生定位,对自己未来的成就估计过高或者偏低,都是一个不正确的成功观,将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发展。
(1)大学生自我调适,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多元化变迁为目标和出发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多元化发展和快速变迁,新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出现,容易使人产生抗拒的心理或落伍的感觉。当代大学生必须调整自己待人、处事、学习的方式,不断充实知识,保持包容、接纳、尊重的态度,以迎接各种挑战;具备坚忍的毅力,以克服挫折;尽早确立人生的目标,并独立自主地生活;注意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如此,才能享受多元化带来的好处。
(2)大学生自我调适,以缓解压力、加速沟通、培养兴趣、充实知识、树立理想为基本途径。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要符合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经过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当代大学生在认知能力、学术水平、待人接物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的管理机制会感到压力和不适。
高等学校必须在开展德育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课程和调查,增加人文关怀,优化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加快人际交往,培养爱好,通过实践充实各种知识和技能,早日树立起人生的目标,过独立自主的生活。
(3)端正的成功观,是造就合格人才的坚实屏障。人的知识程度越高,发生心理疾患的可能性越大。大学生心目中最成功、最可爱、最有创造力和最令人崇拜的代表人物多是政治家。有评论称:当代大学生的成功观很狭隘。受传统的影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大功告成,甚至所谓千秋功业,成为现代大学生所谓的成功,过分地看重物质功利和现实意义上的输赢成败,使得大学生的成就感和成功观在多重文化渗透的今天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社会对所谓成功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之后,社会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就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端正的成功观,首先要充分的自我定位,定位不准或者偏激,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未来存在很多想法,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家庭和社会资本(主要偏重于指社会关系)的基本条件,能不能让他达到自己的目标,值得思考。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一种自我和社会的认可,不是非得获得惊人的成绩才叫成功,能够不断进步和走向成熟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成功是对某些成果和收益的临时认可,都是某些阶段的相对产物,不能把成绩和荣誉当作成功的本身,成功来自于自身不断的提高,这也是人生幸福和为之奋斗的源泉。
造就大学生端正的成功观,需要社会大环境和个人小空间不断磨合和调适。大学生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其未来发展怎样,将直接影响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联动反应。如果教育管理者都没有能把握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光靠学生自我修养和适应,很难保证学生的成功观不偏颇。大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扩大、社会风气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诱惑、情感道德的反思,都对当代大学生成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校园育人环境氛围优化、体现学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发挥身边同学的榜样模范力量、重视大学生交往圈子里的个体影响等,都能对大学生成功观的形成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兰萍.自我调适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2]王仲民.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几点看法[J].石油教育,1997(10).
(山东科技大学)
看过“2017思修参考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