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思修论文(2)
全球经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思修论文篇二
《浅析经济全球化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做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学生、学校和老师、社会三个角度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时代特征 问题 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而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逐渐渗透到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全球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统一体。爱国主义理所当然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出现弱化倾向,有的人甚至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的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简言之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是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一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与该时期历史条件和时代相适应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只有认清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征,才能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一)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民族性。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民族国家时代已经过去。这个结论恐怕太超前,经济全球化不代表“国家界限”的消失,也并不是没有国籍、民族和种族,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爱国主义就存在;全球化并非民族完全地同质化,而是在全球文化整合的进程中显现出民族的异质与特色,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也会立足民族性,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传统、民族、爱国传统仍将存在,世界各国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各国都更加注意到要想保卫好国家,除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外,还必须更好地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文化,以更好地抵御文化入侵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理性的、开放的和兼容的。有些大学生容易受情感的控制而将爱国的表现偏执地停留在民族主义情绪的发泄上,为图一时之快甚至做出偏激的行为,产生相反的后果,损害国家形象。还有一些人常把爱国主义混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经济全球化固然给中国带来了挑战、威胁和负面影响,但是也为中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1]因此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本着理性、开放和兼容的原则,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及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在经济全球化下,有人质疑这“是否是后殖民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西方在利用全球化对全球进行有组织的剥削”,要摆脱这样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拓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现在,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做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的爱国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将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已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学生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西方多元文化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爱国主义精神呈现出一定的淡化趋势。第一,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了解不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下降。在平常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只专注于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只在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很少涉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书籍,他们宁愿去看韩国偶像剧和欧美大片,也不愿意花时间来了解自己的国家历史。第二,对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相关教育漠不关心。部分学生认为爱国主义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对于平时国家发生的时事政治缺乏足够的关注度。第三,国防知识缺乏,国防意识不强。在每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军训活动中,由于正值天气炎热的暑季,部分学生总是抱怨其中的辛苦,甚至为了逃避军训去医院里面开假病历,而不知道好好把握这难得的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国防知识,更有部分学生认为当今世界很和平,战争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对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缺乏基本的认识。第四,崇洋媚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强。部分学生一味地认为外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文化多元,认为中国处处不如外国,“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以拥有外国产品为荣。
(二)教师方面。第一,讲课形式单一,大多以灌输式、填鸭式的知识讲授为主,缺乏灵活、多样、新颖的授课方式,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中小学的政治课,但在升学率为指挥棒的中小学教育中,政治课往往变成了单纯的应付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教条课。[2]但那些思想相对成熟、人格相对独立并且已经有了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会对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失去了兴趣甚至变得厌烦,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学生不买老师的帐,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混混欲睡,有的干脆看其他的书籍或者玩手机、听MP3。第二,部分老师的讲课内容陈旧,讲课中的案例很多已经过时,不能及时更新,不能结合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变化,不能结合国家的时事政治来做好爱国主义的教学工作,因此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未能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目前大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大部分还只是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各个专业课的老师,大部分也只讲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很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校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度不够,虽然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但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期内很难收到明显的实效,且由于其产出的模糊性,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效果的考核有较大的困难,因此部分学校在贯彻国家关于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时流于形式。第二,学校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各个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团委学生会组织或者班级组织大都会组织一些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或者活动,但由于部分活动没有进行事前调查,没能找到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兴趣的恰当结合点。因此出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更有甚者强制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参加,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第三,很多高校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活动大多是一些临时性的活动,缺乏一个长久的经常性的教育活动,这样很难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爱校教育结合在一起。第四,学校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缺少与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和资源条件。
三、应对挑战,探索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途径
邓小平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3]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做好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需要大学生、学校教师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生本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大学生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第一,要自觉学习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珍惜大学期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光,积极参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第二,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党和国家为建设和谐社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要增强自己的国防观念,自觉学习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和素质;正确对待军训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军事技能;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的安全,提高自己的忧患意识。第四,要将爱国主义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在对外交往中不妄自菲薄;在敏感事件面前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看穿一些国家的阴谋;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学校和教师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新环境下,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时代的新特征和大学生成长的特点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第一,学校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具有持久的效力。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以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橱窗、广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4]第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做好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必须进行历史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了解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党和人民不平凡的奋斗历程,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好好地珍惜;要对大学生开展成就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这两年在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能保持经济的稳步较快发展实属不简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对大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和为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决心。在课堂讲课形式上要多元化,如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学生自我讲解等方式,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三,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际形势,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的一个群体,大多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着不可避免的关注,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在汶川地震中,全国军民一条心,众志成城,勇于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奥运会中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和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们也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者爱国主义的理念,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系统,制作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门网页,并可以开展专门的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讨论,吸引学生的兴趣。第四,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到爱国主义的实践中来,比如在汶川地震、西南发生干旱灾害后很多大学组织学生捐款捐物,对灾区的小朋友进行书信慰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和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很多当地的学校组织学生担任志愿者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五,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在特定的事件,如“拉萨事件”、“新疆事件”、“奥运火炬外国传递事件”中,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往往会得到迅速的激发,但爱国的行为是需要理性指导的,学校要承担起积极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的责任,防止学生因为一时冲动做出过激行为。
(三)社会方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想真正落实到实处,离不开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引导,因此要在全社会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定期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提供场所。各教育基地、政府部门,高校之间可以联手合作精心组织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专题讲座、巡回报告、展览等活动,将教育资源送到高校中,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例如2009年在广西开展的“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暨百色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走进校园系列活动”深入各个高校,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外,红色旅游区、博物馆、文化馆等也要配合高校定期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的必要资源。
总之,经济可以全球化,但爱国主义绝不能淡化、空洞化、格式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爱国主义也同样需要注入新的含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全球化时代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工具,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资源,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并使之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40-141.
[2]张志平.新形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探讨.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69.
[4]李鑫.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沧桑,2008.1.
全球经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思修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