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市场经济学论文

斯娃分享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不能决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但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物质、思想和社会环境基础,也为它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法制保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垄断企业利润虚高的原因分析_市场经济

  论文导读::本文从反垄断角度研究垄断企业利润虚高现象及其表现,指出其产生的危害:一方面,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剖析了该现象不能及时纠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构建竞争机制,引入竞争因素,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消除垄断存在的条件。

  论文关键词:反垄断,垄断企业,利润虚高,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我国目前由资源性垄断和自然垄断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垄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危害,其原因何在?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思考。

  一、垄断企业利润虚高的表现

  自然垄断行业是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的行业,如电力、电信、银行、铁路、邮政、自来水、天然气供应等均属于自然垄断行业。资源性企业是指提供能源产品的企业,如煤炭、石油、石化。这两类企业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具有垄断性质,并且其收益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性所产生的。为了方便叙述,下文将这两类企业通称为垄断企业。

  我国垄断企业利润虚高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事实。这一事实主要体现在这些企业员工的高收入上。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垄断行业由于有公权力的依靠和对国计民生产品的控制,这些行业内部职工高福利、高收入现象日益凸显。政府的各项统计数据也在不断印证这种说法。2006年7月11日,由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制的一份统计年报显示,石油石化、通信、煤炭、交通运输、电力等12家企业员工工资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电力、电信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249增至2008年的0.469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与竞争行业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同时垄断企业内部市场经济,收入差距也不断加剧。

  垄断企业职工收入过高,是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已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200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始于2006年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再次提上日程。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垄断企业利润虚高和职工收入过高的后果和危害

  垄断企业利润虚高既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市场,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一) 破坏收入分配原则,损害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

  首先,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其次,破坏了社会公平的价值准则。再次,恶化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最后,以工资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冲击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二)弱化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社会整体经济发展

  垄断性质企业利润虚高会使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资源错位配置;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因为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反映片面需求,产生不良信息误导企业。这些企业职工过高收入无法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抑制经济发展,因为这些高收入无处投资,国家又无法动用,这些资金只能游离于经济之外。

  (三) 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市场发育

  因为存在垄断性,很多企业很难与垄断企业具备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市场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国家所有制。而市场经济又提倡公平竞争,通过价格来配置资源的方式,这就使得问题产生了:公有制要求政府代表人民将公有资产和资源委托给某些企业经营,而市场经济又要求必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和配置社会资源,提倡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将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给某些特定企业。

  (四) 变相侵蚀国家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垄断企业的资产是国有投资形成的,为全民所有,国家代表全民作为垄断资产的唯一出资人,应对其资产享有完全的处置权和收益权。这些企业也理应向国家财政上缴其全部利润。但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这些企业就只以税收的形式向国家上缴部分利润,而全部税后利润却由其自己独享。不但如此,该部分利润被垄断企业异化为员工高额的工资,直接导致了上缴国家税收和企业积累的减少。实际上,这些企业除了给员工发放高额的工资外,还在工资总额外巧立名目大量发放现金与实物。这些在账面上难以被发现的各种隐形的福利待遇,进一步侵占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五)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垄断企业收入畸高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一方面,加大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面,挤占了公众利益。不少垄断企业在声称亏损的同时不考虑削减人工成本,依然享受着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和福利。并通过争取国家的补贴和不断的涨价对公众利益进行掠夺,将维持和提高其收入水平的成本强加给公众。这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更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垄断企业收入水平畸高还会加深住房、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社会矛盾,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六) 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垄断企业获得高收益与社会主义本质相悖离。垄断企业目前具有的垄断性和产生其收益的外部性是不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更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也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垄断企业获得高收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悖离。垄断性质企业并没有遵循公有制的基本要求,也并非以按劳分配为收入分配原则,因此很难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目的。

  垄断企业获得的高收益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相悖离。垄断企业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而且其获得的收益也并非完全来自主体素质和努力程度,而是来源于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及努力程度无关的因素—经济发展的外部性。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公有资产的利益就应被全民分享,而不应该仅仅从名义上说资产公有国有,实质上将公有资产收益归属于部分企业及员工所有。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没有任何理由地会允许这样的垄断企业继续存在?

  三、垄断企业利润虚高和职工收入过高现象不能及时纠正的原因分析

  垄断性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对自然资源公有产权安排采取的是政府产权。政府产权由政府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我国政府产权外部性严重,具体体现为:收益政府享,风险人民担。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政府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政府在体制上的偏袒:一是政府的体制保护。二是政府对垄断行业的价格照顾和高额补贴。众所周知,政府一直以来对水、电、煤气等的垄断行业给予高额补贴和价格照顾。除此以外,政府对其他类型垄断行业的各种补偿也数量惊人。三是政府对垄断行业不正当行为的放任和偏袒。

  其次是政府职能缺位:对垄断行业收入水平缺乏有效监管。垄断行业凭借资源垄断、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进而获得垄断利润,并擅自抬高价格、向社会转嫁成本、进而损害和侵占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由来已久。政府本应监管,但政府出于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权力寻租等目的,对垄断行业缺乏监管。另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方案、收入总量、工资标准等本应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范围的措施,一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是政府职能转换存在缺陷: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政府当然要从一些领域中退出。但政府不习惯也不愿意放弃既得权力,从而出现行政权的越位;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构建模式又无法脱离政府,形成政府角色转换的两难境地,正是这种困境为行政垄断的滋生提供了制度环境。

  (二)企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缺乏竞争,成本约束软化:我国目前的垄断行业多是缺乏竞争或竞争不充分的行业。由于缺乏竞争,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形成机制主要操控在自己手中,对于没有政府管制定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为自己的产品或劳务制定大大高于成本的垄断价格。即使有政府管制定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常也会以成本上升等为由游说政府批准其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而且,垄断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且替代性很差,导致其需求价格严重缺乏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垄断行业自行制定的垄断高价。

  其次是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运行效率低下:政府规制是影响自然垄断行业效率的一般性原因。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由于规制者本身不参与实际的经营活动,无法知道企业的劳动水平,只能根据察觉到的产量来猜测劳动水平。因此这种规制方式不能达到在信息完全情况下的激励效果,导致普遍的行业运行效率低下。

  (三)制度性原因

  首先是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交织在一起,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制度性根源。在自然垄断行业市场经济,没有对自然垄断边界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没有对其纯粹强自然垄断部分和可引入竞争部分进行剥离,而仍然以其自然性全部处在国家行政性垄断的庇护之下,形成了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的双重垄断特征。自然垄断使企业具有取得垄断地位的经济理由,而行政垄断能够排除在位垄断经营者的合法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由于其他的市场主体几乎无法进入,导致垄断行业经济行为的扭曲。

  其次是分利集团的利益刚性形成垄断行业内部高收入的路径依赖。所有获利群体为能长久保持垄断租的存在,他们具有相当高的群体认同意识和组织化意识,由此形成了政治上极为有害的分利集团。这些分利集团往往会借助政治资源、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机制广泛渗透,常常以维护市场秩序、消除所谓无序竞争混乱状态和捍卫公众利益为措辞,设置进入壁垒、拒绝开放市场和引入竞争机制,任何试图通过司法途径对这些行为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努力,往往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是生产要素市场远远不够成熟:我国现阶段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垄断尚未受到有力约束,因而使得一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商品市场的价格双轨制产生了寻租行为,以及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所导致的过度投机,这些势必使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变得更大。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劳动力不能充分自由流动,使工资机制丧失了差距诱导功能,从而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均衡工资。

  四、构建竞争机制和引入竞争因素,逐步消除垄断存在的条件

  (一)构建竞争机制,引入竞争因素

  对于资源垄断性行业要构建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的占有权和经营权的垄断性。要打破这种垄断性,国际上一贯做法是公开拍卖资源开发的特许权。国家通过在市场上对一定量资源开发特许权的公开拍卖,所获取的特许权费既保证了资源公有制的充分实现,又保证了资源价格机制的市场基础,而且也打破了市场主体之间的所有制歧视,保障了市场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将会大力推动国有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的改变。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市场经济,在剥离竞争性业务市场之后,要引入竞争因素,要根据自然垄断业务的不同特点,设计考核指标,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并强化监督和承诺兑现制度,严格执行淘汰制,使其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和各方面都要充分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步消除垄断存在的条件

  只要政府仍在参与竞争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存在着形成和保持垄断利润以及垄断行为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就不能排除它们自觉追求垄断,实现对市场的垄断统治,从而达到获得垄断利润的目的。在我国目前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过程中,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对象;既是创新的动力,又是创新的阻力。这种矛盾的身份和职能是造成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一再滞后的重要原因。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和政企合一的垄断局面并没有根本打破,也就是说过去的改革还没有深入触及到破除垄断的实质问题。新引入的竞争者力量过于薄弱,还不足以威胁甚至动摇原有垄断者的垄断地位。因此,消除行政性垄断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来讲,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是要合理界定政府经济职能。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角色应该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协调者;良好国家环境的创造者;收人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公共财政的管理者。

  其次是政府行政理念的转变。首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该做什么事的问题,政府该做的事就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即提供产权保护,健全法治,维护市场秩序等,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切实转变“政府全能”观。再次,要切实转变“政府都能做好事”的观念。

  最后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超越个别企业或部门的局部利益,站在超然的立场之上,代表全社会来限制行政垄断,规范市场行为,制定与经济转轨时期相适应的行政法规,解决特殊时期的行政垄断问题。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现阶段应着重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切实削减政府对企业的仍然较多的控制和干预,充分体现企业的市场主体角色,减除政府管理中的诸多“歧视”现象;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努力创建规范、开放、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整顿市场的力度,打破市场的地方封锁和分割状态。三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力发展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创建全社会有效监督政府的机制。当然,政府更应积极稳妥地推动反行政垄断的各项具体工作。第一,要切实对内对外开放市场。第二,细分垄断行业的生产环节,建筑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第三,重新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和方式,坚定地推进政企分开。

  总之,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对于那种长期存在的政企“明分暗不分”、“此分彼不分”、变换不同手段和方式维持政府对企业控制等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予坚决、彻底的解决。明确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从权力配置上消除产生行政性垄断的前提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晶,丁璐颖,王蕊.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形成机理与规制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5期

  2.朱莺.我国垄断行业职工高福利现象解析:成因及负面影响[J].新观察.2007年1期

  3.吕晓兰.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月

  4.王鹤.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运行效率低下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理论界.2006年8期

  5.杨云善.垄断行业职工高收入问题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3期

  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二:电视产业如何走入市场经济

  论文导读:是产业就要走人市场经济。为了观众,为了市场,为了广告客户,为了我们的电视产业,我们必须抛弃那些图解政治概念、讨好少数政客,不受观众欢迎、不合市场要求的电视节目,去制作品质精良,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兼有,能够争取到广大观众、能够占领电视节目市场的优秀的电视节目。

  关键词:电视产业,市场经济

  关于电视是不是产业的争论已经几年了。现在,电视是一种产业的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了。是产业就要走人市场经济。对于习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财政拨款度日的中国电视来说,怎样才能迈入市场经济呢? 我认为关键是先培养市场经济意识。

  1.培养资源优化配置意识,按市场要求配置资源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不是按政府计划配置的,而是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配的。而我们广播电视行业中,多种资源都是政府调配的,几十年来我们已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步入市场经济,首先要培养资源优化配置意识,按市场要求配置资源。

  说起电视资源,首先应该提到的是频率资源。从各国情况看,频率资源一般都由政府掌控,但有的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租给企业或非盈利机构使用,有的政府则将频率资源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由政府自己占有频率,开办电视台。在欧洲,很多国家既有政府办的电视台,又有民办电视台。民办电视台所使用的频率都是通过竞投或按条件申请获批准得来的。我国的电视频率资源一直是由国家控制、由政府调配的。计划经济遗留的后果,是有的地方财政困难,电视台经营艰难,具有频率资源却无力开发使用;有的地方则频率资源紧张,申请频率颇费周折。电视资源的另一种构成包括电视节目、信息、电视技术、音像资料、电视专业人才等。

  此外,电视还应有一些潜在的资源,由于我们的主观客观的局限,我们还未认识到这些资源。随着我们眼界的开阔,这些潜在的资源会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被我们认识。我们也要学会开发这些资源,让他们得到充分利用,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电视资源要按照市场的要求,调整结构、构成和组合。未开发的尽快开发,已开发的要深度开发。市场需要多配置频率资源的地方,广播电视管理部门要打破旧的规划限制,给予多的频率资源配置,必要时可以采取有偿使用频率资源的办法,让频率资源配置市场化。

  2.培养市场供求意识,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电视业务

  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应立足市场,树立供求观念,遵循供求规律。要转变原有的“我制作我使用”、 “我播出你收看”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流程。应该把电视节目的制作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由自己制作电视节目转向根据市场需求向节目制作公司购买电视节目。自己制作优秀节目也要拿到节目市场去流通。

  无论是购买的电视节目,还是自己制作的电视节目,都要合乎市场的要求。而市场对电视节目的要求,集中体现在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反映上。为保障我们的电视节目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进而合乎市场的要求,必须建立三个体系。

  2.1建立完善、灵敏、准确的观众反馈体系

  观众反馈体系的触角要伸向节目覆盖的所有地区。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仅靠我们自己的员工队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是要向市场借用人力资源。现在有的电视台已经在委托社会上的调查公司作电视节目收听率的调查分析。这种做法应该推广。

  2.2建立全面、公正、真实、客观的节目讦估体系

  节目评估体系的建立,各电视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电视台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老同志组织起来,成立了研究室一类的机构,专门评估以本台为主的电视节目。这种办法有可借鉴之处,一是安排了一部分老同志,使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不因为他们的年纪而埋没;二是老同志的领导岗位倒出来,使一批年富力强、有朝气、有冲劲的电视人进到领导岗位上来。但就节目评估工作来说,这样做还不够。除了这些老同志,还要配备一些熟悉节目、熟悉观众、熟悉广告客户的年轻人充实节目评估队伍。

  此外,社会上的调查公司、大中专院校有志于此项活动的学生都是我们的电视节目评估工作可以借用的力量。

  2.3建立优胜劣汰的调整操作体系

  在观众反馈体系和节目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节目优胜劣汰的调整操作体系。我们的电视节目要根据节目评估意见和观众反馈情况不断地调整。有观众、有广告客户、有市场的节目继续办下去,反之,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节目必须取消。

  3.培养产品质量意识,生产畅销的优秀电视节目

  在市场经济中,最终决定企业胜负的是企业的产品。电视产业在市场经济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最终也要靠产品。电视的产品就是电视节目。电视取胜的关键是节目,节目取胜的关键是质量。办好节目是市场经济中电视产业追求的永恒的主题。要在市场经济中办好电视,品牌意识必不可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手中有多少品牌节目,有多少名牌节目,你在电视广告中就会占有多少份额。因此,创品牌节目是电视从业人员的中心工作。怎样的节目才算是品牌节目呢?

  3.1品质精良,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兼有

  多年来,我们强调电视的“工具”作用,重视电视节目的政治性、思想性,忽视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可听性,只强调“唱响主旋律”,不追求“唱好主旋律”,很多节目呆板、枯燥,没有可视性。现在,是我们转变观念的时候了。为了观众,为了市场,为了广告客户,为了我们的电视产业,我们必须抛弃那些图解政治概念、讨好少数政客,不受观众欢迎、不合市场要求的电视节目,去制作品质精良,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兼有,能够争取到广大观众、能够占领电视节目市场的优秀的电视节目。

  3.2具有独特的形态和风格

  品牌节目的另一个特征是独特的“这一个”。你所具有的,别人也有,你就很难造就出名牌节目。这里说的“独特的‘这一个’”,主要不是指内容,而是指形态和风格。形态要出新,风格要独特。

  3.3精确把握受众对象,具有恰当的节目定位

  同样是一个好的电视节目,在北京可能很受观众欢迎,在吉林可能没有观众。在规划电视节目时,一定要考虑地区差异,考虑观众差异。精确把握受众对象,寻找恰当节目定位,才能制作出有观众、有市场的优秀电视节目。

  4.培养成本核算意识,追求优良经济效益

  无论是购买节目,还是自制节目,都要进行成本核算。看一看投入产出比值如何,看一看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决定采取何种办法制作节目。

  4.1定额包干的办法

  确定节目制作总成本,制作经费不得突破总成本。

  4.2招标投标的办法

  确定节目制作标准,面向社会招标,把部分风险和利益转移到社会。

  4.3广告时间购买的办法

  以电视广告时间向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公司购买电视节目。这种办法在一些电视台所采用。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办法,目的都是少投入多产出,追求优良经济效益。

  5.培养顾客(观众)意识,让观众成为电视的“上帝”

  电视产业一定要培养顾客(观众)意识,要充分研究观众。现在的问题是: (1)市场定位宽泛,即观众目标模糊;(2)服务指向不清晰,即目标内容指向不清。我们的电视产业要在市场经济中遨游,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1)观众目标化。不是所有的人群都是我们的受众,我们要找准属于我们的受众,亦即我们朝拜的“上帝”。

  2)服务具体化。我们要研究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服务集中、明确、实用、可信,进而把观众牢牢吸引到我们的电视节目上来。

  6.培养销售推广意识,把电视节目推向市场

  要把销售推广意识贯穿到整个电视产业,贯穿到全部电视经营活动中。不仅在节目的销售期间善于推广,在电视节目酝酿期间就要有推广意识了。

  6.1学会节目包装

  在节目播出前营造收视氛围,让观众产生期待渴求。在节目播出期间,让观众仍然保持神秘感和新鲜感。在节目播出后,让观众还是回味无穷。

  6.2学会自我宣传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习惯于宣传别人,忘记了自己也需要宣传。步人市场经济后,必须培养自我宣传意识,充分利用以下三种方式宣传自己:(1)利用本台宣传自己;(2)利用传统、现代传媒宣传自己;(3)利用社会活动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目的是宣传我们的电视节目,推广我们的电视节目,使我们的电视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创造出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顶层设计”思维——重温邓小平的南巡精神朱富强经济学家2013-01-05

  2、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陈炎兵党的文献2009-02-15

市场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精选

2.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范文

3.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

4.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5.关于市场经济管理论文

6.关于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

    130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