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政治哲学>

八年级政治方面小论文

秋梅分享

  初中政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政治方面小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政治方面小论文篇1

  谈思想品德导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基本功能、课堂提问的艺术和回答学生提出问题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的认知水平及思想道德觉悟、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提高课堂提问效率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提问艺术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生机无限的效果。

  在导学中,以问题探究作为关键,在自主学习版块里做到“问题化、层次化、探究化”,通过问题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通过问题教给学生思考及学习方法,体现教师的“导”。可见提问是导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环。老师通过提问能很快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道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判定出导学的成功或失败,从而及时调整导学的方法与策略;老师通过提问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性格;老师通过提问,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老师要善于利用导学中提问这一重要环节,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就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这样一个目的。提问是一个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要做到以下几点 :

  一、提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要简洁、准确、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切中要害,切忌多而杂,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才有吸引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让学生较长时间停留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从而培养出学习的激情、探索的热情,激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提问要尽可能具有层次性、开放性、思考性

  用于复习旧知的问题往往只要求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记忆就可以回答,属于层次较低的问题。单一型问题也只需要学生从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这种问题方向单一,答案固定,也是属于层次较低的问题。层次低的问题学生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低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少提。当然,开放性、思考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或者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判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提高思想道德觉悟,自觉达到言行一致的目的。

  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多提。班上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层次,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统筹兼顾,要有层次性,让每一个同学有所思、有所得。

  三、提问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提问时要在立足于教材的知识基础之上,抓住教材知识点与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的紧密联系,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实际状况及身心特点来提问,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知识点时,结合“一带一路”,可以设问,“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什么?又如学习“一国两制”

  这一知识点时,联系香港、澳门的回归思考、展望:

  统一后的台湾可能是什么样子?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回顾历史,维护统一,展望未来,用港、澳回归后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事实来展望台湾的美好未来。既巩固了知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立场提问,和学生一起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问题强加给学生,应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具体的形式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模式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课堂导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积极讨论、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要在人格地位上平等,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学习者、探索者,是老师的朋友。课堂建立在友好、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学生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立体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提问的机会,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求知的渴望,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提问习惯。

  (二) 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乃至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直接影响。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要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生活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不能一味地回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参与热情。质疑是创造的起点,学贵质疑,学问不仅在于学更贵在问。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还要特别注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从提不出问题,到由少至多的提出问题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问

  生活是最丰富而真实的教材,教师一定要妥善加以利用。如在讲授“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教学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依法维权意识,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听到的或遇到的,诱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屡屡发生?,“假如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会怎么办?”,这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简单易行,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运用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设问

  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讲理论,触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导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小故事等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品德、生活与品德的关系、品德不是很抽象、学思想品德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用等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生活的真谛并品味到丰富多彩的人生。

  3. 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提问

  为了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求教材更贴近生活及热点问题,增强可信度,教师应掌握探究艺术和因势利导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剩余价值”,可举例引导同学们计算;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白“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联系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把理论教学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时政性增强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很自然的提出问题。教师可激发大家共同思考,共同解决,从中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 灵活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索提出问题,教师要有积极思考回答各种问题的睿智,还要有驾驭课堂、协调课堂气氛的能力。有的问题要对学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让学生一问到底,老师要一一作答,要不厌其烦。有的问题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在最后给出正确的观点。但是同一问题,要针对不同学生作出与其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回答。

  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无所知”或“不知如何回答”,也要从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实质、穷尽其才,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 .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0(2):78-83.

  [2] 叶澜 .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J]. 教育研究 ,1997(9):49-53.

  [3] 张志勇.对教学模式的若干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6(4):35-38.

  [4] 崔允漷 .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上 )[J]. 人民教育,2001(6):46-47.

  [5] 林崇德 .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5-13.

  八年级政治方面小论文篇2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表现共和国公民的责任感,危机激发了青年一代内在的潜能。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坚守在自己工作和学习岗位上,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得到升华。广大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公民道德,弘扬了民族精神。在我们欢呼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总结,以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一、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又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公民道德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是公民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实践层面,民族精神往往具体体现为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既有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又经常体现于一些杰出人物的具体行为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用生动的实践,弘扬、丰富和发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二、抗击非典斗争中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面对突发的、大面积的、严重的灾害事件,把责任严肃地放到了每个青年人面前,成为对每个青年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氛围中,青年人同时看见自己身上的责任,广大团员青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拼搏奉献,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抗击非典的战场已经成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和实践课堂。“非典”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从教育的角度,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看到,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留下了众多对价值的坚守,对精神的探求,对灵魂的重新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些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周围,不需间接说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对于习惯接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学生来说该有多么宝贵。他们通过亲身体会懂得了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环境道德观的重要性;危机迫使他们和我们显示出平时没有机会显示的对生命的关怀,迫使他们和我们重新审视科学和理性。

  “非典”突然之间把我们身体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身体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前提,在那个危机的时刻,关爱自己即是对他人负责,呵护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在捍卫人类的尊严。身体被病毒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对于身体的发现和关爱恰恰是人文关怀的前提。如今,我们知道,对自己身体负责变成我们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的这样的观念,身体是脆弱的和需要呵护的,在正常时刻必须避免无谓的消耗,要从细节处关怀生命的点点滴滴。

  从危机中可以发现,关爱自己的身体其实并不是软弱,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具有高度的价值。对自己身体负责,也是对家庭、社区和国家负责。我们需要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但关怀生命的责任更是社会健全的保障。如果经此劫难,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形成对身体关爱的观念,实在是这场危机留给我们宝贵的礼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思考。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正有机会进行千万种选择,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可能遇到价值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为了专业的责任甚至不得不牺牲生命。平时的的确是少有这样悲壮的例子,现在,就在身边,在我们眼前,无数人用行动做出了答案。总有一天,课堂中的学生会面临,他们每一个正确的专业选择都关系到荣誉和尊严,每一个谨慎的探究和理智的决定都人命关天,到那时,需要的是不逃避,不鲁莽,会为守住某种底线而苦苦抗争。如果今天的每一个学生到危机之时都能让人们在疑惑中看到希望,在迷茫时感到方向,因为他的存在让生活充满期待,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不就是那些能用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重建信念、用坚守岗位和尽忠职守来让我们重获平静的人吗?

  非典对青少年造成的实际伤害是有限的,但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是一次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考验。在校园,由于信息不畅造成一些学生初期的恐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缺陷:除了单一的行政系统,各种学生组织基本失去作用,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助、互助的机会和能力。它显示的是公民素质的薄弱。晏阳初认为公民教育的意义是“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结生活。”因而,公民素质不仅是一种价值,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实际的能力,基于公共心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应该“结起团体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三、如何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

  (1)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去认识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它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要善于借鉴和引入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科研力量,借鉴成功经验,加大这项工作的科学含量。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规律,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开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2)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强和巩固日常教育的成效。通过实践对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重视实践教育,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于点滴中见精神,于日常中见效果。要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寓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中,设计和规划一些能够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特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青年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锻造精神。

  (3)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创造性。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我们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

  2、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非典之战,多少白衣战士、无名英雄,他们留住了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了民族之魂。我们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及抗非典精神等,构建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的新体系。通过非典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性格,带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明显特点,因此,塑造民族精神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一是培养理性求实的科学精神。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由相信科学,从而由初期的恐慌转到科学防范。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时,我们必须提高民族的科学精神,要相信我们面对的问题只能靠各种专业的知识来解决,不可能靠喝绿豆汤、靠放鞭炮驱赶。

  二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现代人应该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是不应该因此轻视社会责任。这次非典之战中,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表现出了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说明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三是营造友爱互助的团结风尚。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团结,使我们在面对共同的民族危难时能风雨与共、共度难关。

  四是锻炼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现代化非常注重理性。面对危难的时候,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力量去战胜危难,这才是现代化的精神。塑造强势人格,不仅要有浩然之气,还要有一种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人性的力量。五是树立开阔前瞻的风险意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问题是全球性质的,风险意识可以塑造开放心态,帮助我们随时应对新的危险。六是强化遵规守法的纪律精神。现代化是法治系统,很多问题要用法治来解决。疾病流行以后,一些民工和大学生擅自回家了。对此,用传统的眼光和人情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我们有一部紧急状态法,一旦政府宣布处于紧急状态,你所有的行为都要遵循这个法则,而不是谅解,那就是有法可依。从广义上来说,纪律精神和制约精神也是规则意识。

  3、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在这场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尽管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们也恐慌过,迷茫过,但非典的洗礼让他们更坚强了,也更成熟了。抗击非典启示我们,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典时期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自己负责。个人防护、个人卫生、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自我克制,这些在平时“并不重要”的问题,一下子成为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父母、学校、社会,还是青少年本人都应从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全面素质的基础是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

  二是提高“抗挫折能力”培育。如何有效应对挫折,并从中获益,是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体现。尽管这样的挫折并非长期存在,但非典时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平时太多的顺利和良好的成长保护,也在悄悄地消磨掉人们的耐受能力。

  三是重视情感教育。被关心的感觉是幸福的。短信中的祝福疏解了高度的紧张,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朋友的善意提醒甚至恶作剧式的玩笑,都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美好。人们关心着,也被关心着。非典时期的生活提醒了我们,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是珍重自己、关爱他人的基础。

  4、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吸纳新知、勇于进行探索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充分相信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相信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用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运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加强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努力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广大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关注现实,不断实现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事情。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切实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296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