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公平的毛概论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它会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更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教育公平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公平的毛概论文篇一
《教育公平呼唤教育起点公平》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公平体现教育起点的公平。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城乡等的不平等现象,实现学前教育普及任重而道远。文章建议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使所有适龄幼儿都能享有平等又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起点公平;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41-02
一、学前教育的公平体现是教育起点的公平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缺失或受到损害,将极大地影响到其他领域的社会公平,使得其他领域的社会不平等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放大。教育公平蕴含着平等精神,它强调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这就要求社会要为所有人提供同样的受教育机会,而教育机会平等首先是教育起点的平等。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的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没有教育起点的公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学前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是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学前教育公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然而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性不平衡。
1.适龄学前儿童入园率低,城乡差别大。据统计,我国目前适龄的可以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大约在6000万人左右,但实际在园的只有2470多万人,只有41%左右。在农村,约65%的适龄儿童还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而且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激增,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有专家指出: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阶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公办园供不应求,“公热私冷”现象严重。
(1)社会力量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六成以上,监管难度大,问题丛生。根据2008年的数据,各种社会力量所办的幼儿园目前已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2.17%。社会力量办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前教育事业资源的不足,但对这些幼儿园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既不利于很好地保障其权益,也严重影响其办园积极性与教育质量。据福建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福建省民办幼儿园达4061所,占全省幼儿园数的65.72%,是2000年1715所的2.37倍;民办园在园幼儿55.03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数47.2%,是2000年9.6万人的5.7倍;民办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2.67万人,占全省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的60.82%,是2000年0.58万人的4.6倍。在我国广大农村,民办幼儿园是主力军,但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存在着“小、多、松、低”等特点。“小”,是幼儿园规模小,家庭作坊式居多,一个幼儿园在园生30~50人不等。“多”,即幼儿园数量多,一个村少则二、三所,多达四、五所。“松”,即来自上级的行政管理宽松,幼儿园内部管理也自由松散。“低”,即规范化程度低,办学水平低,保教质量低。且民办幼儿园师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老师只有中职水平,与公办幼儿园幼师多为大专以上毕业生相比,老师整体学历水平相对较低。而且,由于民办幼儿园属于企业性质,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众所周知,民办(私立)幼儿园多数以盈利为目的,企图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利益。一些质量较好的民办园由于生源有保障,但收费高,使得中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而一些质量不高的民办园,为了吸引生源,降低收费,但设施设备和师资的投入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堪忧。
(2)公办园占幼儿园总数不足四成,僧多粥少,幼儿入园难。事实上,入园难的情况,大多集中体现在公办幼儿园中。由于公办幼儿园设施先进、师资雄厚,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自然成为众多家长追求的“香饽饽”。更何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当代的年轻父母,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注重早期教育,选择一所有名气、教学质量优的幼儿园,成为这些父母的头等大事。然而,公办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幼儿入园的强大需求,迫使许多家长到处托关系,求人情。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不少公办幼儿园只得采取抽签的形式或采用排队报名的形式招录幼儿,而为了争夺公办幼儿园有限的入学名额,家长连夜排队的现象连连上演,甚至出现全家出动,家长们带上铺盖彻夜排队报名的情况。据福建省漳州市委编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情况督查调研中发现,该市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存在“三个少”的问题,即机构少、编制少、实有人员少。全市120个乡镇(街道),只有28所公办幼儿园,核定324名编制,实有在职人员154人,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相邻的泉州市,在所有独立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仅占9.7%,全市仅13.5%的儿童在公办幼儿园就读。难怪家长们感叹:“入园难,难于上大学。”
三、实现教育起点公平任重而道远
1.目标高但现实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面对入园难、入园贵、城乡差别等现实问题,要实现国家中长期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学前教育制定的明确计划,到2020年,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目标为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为75%,幼儿在园人数达到4000万人。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制定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至2015年,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在农村乡镇以下地区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至2020年,较高水平地发展学前教育,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0~3岁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员普遍得到科学育儿指导,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升。尽管福建省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每万人口在园幼儿数达298.89人,连续5年居全国第二位,但学前教育事业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办学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凸显,要实现各个阶段目标也是十分艰巨的。
论教育公平的毛概论文篇二
《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探析》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它会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更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反思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对解决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教育公平
追求公平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也是毛泽东一生奋斗所要达到的目标。毛泽东虽然没有留下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献,但是教育公平却始终洋溢在他革命生涯的追求中。笔者拟对散见于许多重要文献中的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加以挖掘和梳理,希望能对解决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一般是指教育领域中各主体(学生、教师及学校等)及其行为之间等利(害)交换的社会关系的度量和评价,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育起点公平。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条件等的影响,都有均等的入学机会,体现“有教无类”的原则。二是教育过程公平。教学过程不区分性别、种族、贫富的不同,考虑以平等为基础的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三是教育结果公平。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
二、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毛泽东的公平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以及传统平均主义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平原则。毛泽东认为中国教育不公平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毛泽东认为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根本不平等。“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榨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才能谈得上教育公平的问题。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公平。早在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尖锐地指出:“‘洋学堂’,农民是一向看不惯的。……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宁欢迎私塾老师,不欢迎小学教员。”建国初期,针对学生课程繁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毛泽东强调:“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他建议:“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增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三、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
1.追求政治、经济的公平。教育公平的高水平实现有赖于政治和经济公平的实现。因此,毛泽东极力提倡政治、经济的平等,使社会上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平等地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意识到“民主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为确保政治公平,毛泽东主张通过实行民主制度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反对官僚主义、等级制度,主张干群平等。为实现经济公平,毛泽东要求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并认为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的不平等,正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经济根源,主张生产资料占有的绝对平等,将国家财富尽可能均等地分配给全体人民,避免两极分化;不满工资等级制,欣赏供给制的分配方式。
2.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将工农教育问题列入国家教育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之后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法律上对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做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有这种权利。”
3.注重大众教育,强调起点公平。毛泽东强调人民大众在文化教育上的公平权利。1951年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毛泽东为该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毛泽东所理解的人民主要指工农群众。他认为:“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但是就教育史的主要侧面说来,几千年来的教育,确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文化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出于民众化的立场,毛泽东对于带特权色彩的教育很警惕。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毛泽东要为工农群众及其子女争取受教育的机会。事实上,建国以后,教育部门一直在贯彻毛泽东的人民教育思想。
4.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运动。毛泽东对国人的文化程度有一个基本的估计,认为占人口10%的“地主、富农、城市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国有文化主要是这一部分人。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是识字的,就是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富裕中农。百分之八十的人过去都是文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为此,他发出“一定要消灭文盲”的号召,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识字运动。毛泽东还多次阐述:“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
5.改革教育体制,确保教育过程公平。1965年7月中央学制问题研究小组提出《学制改革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建立义务和培训两种教育制度,根据城乡不同需要制定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修业年限,缩短学制,减少课程,设立两年制的高校预科等。1970年的教育改革要求从小学进初中起,废止各级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取消重点学校制度;提出农村普及五年小学教育;改变以课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组成工人、教师和学生三结合的教学组织,用典型产品、典型工程、典型工艺带动教学,注重“干中学”。“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6.创立多种办学形式,拓展人民受教育的途径和机会。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指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建国后,毛泽东注意到“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为解决这类问题,1958年8月,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立了“两条腿走路”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免费的教育和不免费的教育并举”。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和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发展非正规的厂办大学、业余教育、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相结合。这种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7.重视教育结果公平。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三大差别的存在是不合理的,个人的身份应完全平等。1966的“五•七指示”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逐步做到“亦工亦农,亦文亦武”,把自己培养成为“拿起铁锤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能种田,拿起枪杆子能打击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以此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人们在教育结果上的公平。
四、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阶梯,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都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邓小平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江泽民也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为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是要重视解决环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苦家庭的教育资助”。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首次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五、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的启示
通过公平的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生产能力,促进就业,带来社会(经济)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同时,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公平、平等、民主的精神,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为政治民主、政治公平奠定思想基础。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在不断改善,但目前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差距以及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诸多教育方面的不公平。毛泽东公平思想虽然有陷入平均主义误区、忽视法律在维护公平方面作用等局限性,但仍然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1.促进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政治和经济发展,教育公平增长空间就会加大;而教育公平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制定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为此,党和国家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推动教育的优先发展。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教育发展了,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通过人才推出科研成果,最终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保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完善多渠道的办学形式。为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必须构筑“个人投资、国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格局。在不断发展公立学校的同时,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5.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实现教育法制,一方面要求国家制定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律,司法部门进行督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不究。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维护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绝不能以权侵法,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
6.设立公平的选拔制度。教育资源的稀缺决定争取教育机会的竞争不可避免。公平竞争体现在教育领域应用较广的是选拔性考试。为体现教育公平,应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笔试又口试、现场操作考试,以此建立更加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用制度。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对教育公平的探索是极其珍贵的,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可资借鉴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8.
[2]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215.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40.181.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94.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1012.1058.
[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14.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1-232.
[10]张辉、丰雷.毛泽东晚年平等思想探析[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9)1-4.
[11]任春晓、肖国飞.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公平观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9-14.
[12]郭亚军.试论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J].科教文汇,2007,(6)5.
[13]李庆丰.论毛泽东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J].教育探索,2005,(11).
[14]马晓燕.关于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之我见[J].教育与经济,2000,(2)31-33.
论教育公平的毛概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毛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