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坚烘分享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一

  《浅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摘要】以生态文明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应该是有远见的城市,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如果能够建设起新型的治理制度,它可能就会成为未来时代的中心;如果它能够集中力量形成针对着环境和资源节约的研发实力,形成辐射区域以及全国、全球的环境与资源节约的产品、服务和技术能力,在生态文明即将到来之际,为未来成为生态文明中心做出准备。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环境和资源节约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也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而我国有些城市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灾害罕见,比较适宜人居。这些城市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生态文明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应该是有远见的城市,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如果能够建设起新型的治理制度,它可能就会成为未来时代的中心;如果它能够集中力量形成针对着环境和资源节约的研发实力,形成辐射区域以及全国、全球的环境与资源节约的产品、服务和技术能力,在生态文明即将到来之际,为未来成为生态文明中心做出准备[1]。这样的城市应该是:第一、追求幸福指数的城市,而不是追求GDP的城市;第二、发展以生态保护和环境节约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利用现有的城市需求,完成最具有环保优势和资源节约优势的城市建设规划,以此来诱导企业向环境与资源节约产业方向转换。第三、培育和输出生态产业,以自身的生态治理能力培育生态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生态产业不断发展;第四、用公共财政手段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对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组织进行财力投入,对生态和资源节约产业和需求,进行有效的补贴,提高公共环境消费水平。

  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1、树立“生态成本观”

  十七大代表黄兴维在讨论十七大报告时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自觉牢固树立三种观念。

  ――生态成本观。生态环境是最珍贵、最有限的发展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生态账,决不能以环境成本扭曲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干向子孙后代“征税”,转嫁生态隐性负债的蠢事。

  ――环境大局观。一切以大局决定取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决不搞只顾GDP增长而不顾生态环境、局部污染全局、上游污染下游的事情。

  ――绿色政绩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载体,作为衡量发展成效和政绩大小的一把尺子。无论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办法,都必须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不急功近利,真正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2]。

  2、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

  彻底放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生产和生活行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最终使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党的报告再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路径: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本着这样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不仅仅是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而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实现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以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也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通过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总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出自张耀辉的《浅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2]十七大代表、河南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在讨论十七大报告时对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3]出自胡锦涛的党的十七大报告.

  [4]出自胡锦涛的党的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二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措施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三

  《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标志着我国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与人、自然、社会等能够和谐相处、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伦理学、哲学、现代化理论、经济学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重要成果。对于“生态文明”概念,学者大致归纳了以下四种:

  (1)第一种观点是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这种观点一般认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规律总结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2)从发展的过程来看,生态文明只是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单一方面。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的文明。生态文明与这“三个文明”一起,共同构成“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3)从制度属性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受环境问题影响的人类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更大的问题。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本质是通过不可能停止剥削的方式从而实现公平。因此,生态文明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发展才能实现,而生态文明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 (4)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理念。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是指以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果为基础,用更加文明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积极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和谐发展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自上世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些傲人成绩是以粗放型模式发展为代价的,环境资源的严重损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民收入差距拉大,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宏伟目标的实现。尤其几年以来,大气雾霾等污染频发、水资源污染事故问题变得日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取得发展,而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可持续发展,事关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出现,都伴随着传统工业化发展而日渐明显,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也许会使困境日益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的发展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需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实现中国梦的后腿。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结构及进程的拓展深化的表现。十五大上我党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范畴并且强调这两种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文明问题需要从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的动静结合中全面认知把握。在我党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并强调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而接下来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综上这些表明我党已经清楚意识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并且正在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我国稳步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其次是促进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同样生产方式是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品,是一个不可能再循环的生产过程。而生态文明却一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再次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对价值观的转变具有促进作用。西方哲学普遍认为,人才是唯一的主体,而以生命和自然为对象;因此引申出西方哲学认为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任何价值;然而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出发,还是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都能充分说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界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仅仅是人性与生态性相互服从,而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最后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都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美好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文明发展建设和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不同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工业文明发展的弊端,要积极努力地探索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优化的举措。目前现状是我国有13亿多人口基数和复杂庞大的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很难控制和避免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要真正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攻坚克难,努力找到新的科技方法,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这对于尚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应树立“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理念。长期以来,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快速增长的传统发展理念,是导致环境危机、最终发展成不可逆的状态的重要根源。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想要实现不间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陈旧的发展理念,代之以“生态优先、环保先行”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

  其次应在政策层面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解决环境问题进行顶层设计,不能光靠某个国家和者地区部门或某位领导的单方面努力,应该将生态保护问题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共同把握,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严重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据国内的现状,多元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方针,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一是投入资金,攻坚克难,加大开发力度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安全高效能源。二是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战略角度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顶层设计、分步扎实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同特点,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促进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在措施上应创新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其中应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体系,培养专业的人才,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等。

  建设生态文明在行动上的着力点应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充分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要广泛开展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企业法人的环保知识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是否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样取决于是有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推进恢复河流湖泊的生机工程、构建完备的森林等生态系统、努力构建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公开环境质量等信息,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形式,接受舆论监督,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四是推进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态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要提高科技保障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五、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重点建设的复杂系统工程,并不能一朝一夕取得好的成效。政府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本身职能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先进理念,建设负责任的生态服务型政府。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仅仅政府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要树立全民参与的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建设美好生态,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3]党的十八大报告

  [4]生态文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5]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理论基础

  [6]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1.生态文明演讲稿

2.毛概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3.建设生态文明倡议书

4.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

5.生态文明建设演讲稿

    220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