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论文

坚烘分享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论文篇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一面旗帜。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是什么;中国至今为止是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以及它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让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向上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要重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下面我们就就着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关键字: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及其成果。人创造文化,反过来文化又熏陶人、塑造人、发展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产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包括科技、教育、思想道德在内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对经济、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中国特色文化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我把它的特色归结为五点。

  (一)、是开放包容。中国文化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包容整合各种文化,而不是保守、封闭、落后、僵死的文化。正因为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它并不是以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才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二)、是多元一体。中国的语言是多样的,但是文字是统一的;中国虽然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但是国家是统一的。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来说,我们虽然有一个主体文化,但是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主辅相成”、“多元一体”、“体用一源”等理念的指导,所以中国文化尽管是多元的,但是并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会发生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一种宗教文化消灭另一种宗教文化的现象。

  (三)、是独立自主。文化独立是民族独立的根本,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独立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过去殖民主义者到殖民地,必然会以同化或消灭殖民地本土文化方式,来实行殖民统治。现在我们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应该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自主性,我们可以和其他文化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但是不能鹦鹉学舌,我们不能以西方文化的真理为真理,以西方文化的模式为模式,以西方文化的规范为规范,而把我们五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文化模式、理念都抛掉。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魂和民族精神,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特点、本质,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知己才能更好的知彼。己都不知,如何知彼。毛泽东曾经批判过“言必称希腊”的错误思想,现在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建设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文化。

  (四)、是融合创新。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网络普及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情况之下,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全球意识。过去我们是地域性地思考问题,现在思考文化问题应该带有人类意识和全球观念。所以中国文化模式应该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因此,创新的人类语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我们的眼光应该放在如何化解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冲突和危机上,及由此冲突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信仰、价值危机。中国文化应该对这些问题做全球性的思考。只有创新,文化才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五)、是和谐和合。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各种文化是有冲突的,需要通过互相交流对话来加深了解,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其长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也包括冲突矛盾,冲突可以互相成就,这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我们的文化与对方的文化是平等的,要承认他者的存在,尊重他文化,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主张国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处,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国际社会中“和而不同”地相处,主张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化解争端。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和谐,达到和合。我们这种和谐和合的文化模式,一直在为中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努力。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则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是指为包括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民群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根本需要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正确和先进的东西,纠正错误和落后的东西,用真善美克服假丑恶,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双效益”原则。这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比重性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既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又是一种商品的生产。文化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文化生产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1)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2)要树立起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4)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群众性的创建活动。(5)贵在坚持,讲求实效。

  三、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1919年,胡适在《每日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论战。李大钊等人批驳胡适的观点,同时还与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斗争,推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立足新的实践,回答新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相继形成,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作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努力建设和弘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根本方向。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经过80多年伟大而艰苦的探索实践。我们党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个代表”重要思怒的大理论成果。这些大理论成果,既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它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党员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近,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相反,我们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加强对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对腐朽文化的抵制,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侵蚀,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有可能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健康发展。

  (一)、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为凝聚力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党80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特别是坚定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越鲜明、越有力,我们的思想就越统一,人民就越团结,社会就越稳定,改革就越顺利,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就越有保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必将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科技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迸发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如果我们忽视文化建设,文盲、科盲充斥,就不可能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这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教育作为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发展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这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以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激活人们的创造潜能,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五、我们要怎样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根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纪律建设要以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爱社会为准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涵盖了理想、道德、纪律,涉及到

  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我们要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是提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就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要坚持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事业。要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六、结束语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到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我国文化建设在改革创新中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广大文化工作者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一新局面的开创,源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与时俱进的科学把握,来自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解放思想的体制创新,取决于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不懈的探索奋斗。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个民族和国家,有了先进文化的指导和支撑,就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自证自强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一个政党,有了先进文化的指导和支撑.就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概论文篇二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这篇文章就以立足于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脚本,来阐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措施

  2012年的11月8日上午九点,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开始后,现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了的会议报告,这次报告中有一项是题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也是我这篇论文的中心观点的由来之处。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很多人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真正幸福、正常的生活是一定要有道德的约束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前三个特点已经不必细说,博大精深这个特点体现在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上。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神妖鬼怪、传统对联、传统音乐等。

  (二)、社会主义文化简介

  所谓文化,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我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几代领导人的工作之重。虽然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但是在资本主义文化和现代快节奏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薄弱,为了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建立属于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深刻地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没邓小平把新时期社

  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正职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第六项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神话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微热敏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帮扶力度,继续移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整形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是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他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石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正确的、哲学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四、全文小结

  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国人的思想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引导国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

  3、庄福龄,《毛泽东细想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王员、周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220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