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怎么写

斯娃分享

  大家都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自考本科各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自考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篇一:《经济金融化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探讨》

  一、经济金融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是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充裕,而资本相对稀缺。与此相对应,其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些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但企业规模一般较小,且缺乏标准的财务信息。小规模融资、缺乏标准财务信息更符合中小银行融资业务的特征教育,因此,这个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就是中小银行占主导地位。此阶段属于工业化初期①,主要依靠丰富低廉的生产要素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产业技术层次低、较先进的产品设计和技术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获得,外商提供大多数的进入国际市场渠道,本国企业很少直接与外国消费者建立关系,属于要素驱动阶段。

  随着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该发展中国点发生了变化,熟练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相对充裕。与此相对应,其比较优势在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因为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差距减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研发和创新,并承受由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由于物质资本密集型企业规模一般较大(融资规模也较大),推进财务信息标准化既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又可以满足资本市场对其信息透明、公开的要求,同时,其雄厚的财力也使它有能力购买专业金融机构的财务和审计服务。由于大规模融资、财务信息标准化更符合证券市场和大型银行的融资业务特征教育,因此,这个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就是证券市场和大型银行占主导地位。此阶段属于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国际竞争优势以国家及其企业的积极投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企业具有吸收和改进外国技术的能力,属于投资驱动阶段。

  随着这些物质资本密集产业的发展,该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断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特点又发生了变化,管理人员、创新人员、专业人员及物质资本相对充裕。与此相对应,其比较优势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因为该发展中国家将要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其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先进水平,为了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研发和创新并承受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教育

  。此时,证券市场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一方面,分散化的证券市场和标准化的财务信息,使这些企业可能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证券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市场的选择,从而支撑风险资本投资于高风险的创新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而且,一旦风险资本投资项目获得良好的初期收益使项目的高质量得到证明,银行也可以跟进提供多阶段投资。因此,这个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的特征就是一个庞大、活跃的证券市场辅之于大型银行。此阶段属于后工业化时期。

  前半阶段国际竞争力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不断技术升级,并通过市场化、网络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形成产业聚集,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属于创新驱动阶段;后半阶段,企业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均出现下降,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并回避竞争,金融投资逐步取代实业投资,属于财富驱动阶段。

  综上所述,金融结构内生于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内生于要素禀赋。当要素禀赋由劳动力密集→物质资本密集→人力资本密集升级,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主导→资本密集型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主导演进,金融结构也应沿着中小银行占主导地位→证券市场和大型银行占主导地位→庞大、活跃的证券市场辅之于大型银行的路径变迁。当金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

  二、经济金融化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负面影响

  (一)经济金融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经济金融化的好处显而易见,如增加流动性、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投资者和消费者得到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导致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提升。随着经济金融化的深入,金融市场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型,将有利于创新型、科研型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随着经济金融化的深入,利率市场化机制逐渐形成,银行间竞争将日趋激烈。一方面,银行要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品质来吸收存款;另一方面,银行要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创新)、提高服务品质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把资金投到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项目)上去。与此同时,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由于金融效率的提高,引起竞争优势产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从而有利于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将因为得不到金融支持而逐渐萎缩,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

  其次,随着经济金融化的深入,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进入和民营银行兴起,多元化的银行主体形成并降低银行业中国有经济的比重,由于这些非国有银行是完全按“市场规则”行事的市场主体,可以避免当前国有银行仍然存在的“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软约束”,从而避免资金流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以及落后、剩余产能,从而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多元化的银行主体、中小银行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最后,随着经济金融化的深入,金融结构将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这将有利于科研型、创新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创新性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其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使间接金融很难进入科技金融领域。因此,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下,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科技创新前端①越是得不到银行贷款。随着经济金融化的深入,金融结构将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发达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外部融资渠道,日益增多的机构投资者和随时更新的金融工具则将金融的触角伸向更广泛的微观经济个体。

  (二)经济金融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资本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日益虚拟化,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且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经济形态。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资本的优势及其特殊的垄断地位确保了金融领域的超高利润率。由于金融部门的利润率大大高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大量产业资本开始流入金融领域,如果这些产业资本没有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源再配置回流到实体经济,而是纯粹的在金融市场中“空转”,这时“过度金融化”现象就会产生并最终损害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教育。而且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过度增长对实体经济增长具有很大负面效应,它会在市场紧缩或危机到来时出现大幅度缩水,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以及浮动汇率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行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可以享受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利用汇率贬值来化解外债、不受约束的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等好处国际贸易,为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这些国家依靠其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掌控了国际金融组织,竭力维护其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为其资本“走出去”和跨国企业全球化布局提供支撑,为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相对应,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来应对主要储备货币的周期性贬值、升值循环,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三、我国在经济金融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金融业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2008 年国际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创新过度的问题,而我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是金融创新的不足。但是,我国仍然有可能出现周期性的资产价格泡沫,并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化与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

  (一)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创新驱动,而实现创新驱动的前提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30 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道路,虽然物质资本积累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完成,但人力资本积累却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正因为如此,我国需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但现实却相反,体制内企业受益于行政力量对要素价格的控制带来的低成本和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对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而体制外企业由于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低价劳动力和各项优惠政策支持,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而对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也不重视。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领域过于重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的重要性,导致地区间、行业间、个人间的贫富差距过大,使处于底层的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以及教育下一代,这也严重动摇了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础。

  (二)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问题突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产业结构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演化,与之相适应,金融结构也将从中小银行向大银行再向资本市场递进。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直接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资本密集型和大银行主导,这与当时的要素禀赋是不相符合的,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改革开放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相符合,但是金融市场改革滞后,仍然是国有大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趋势明显。现有的金融结构、融资模式和融资工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金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人民币国际地位与我国经济地位不符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现在人民币的地位较低。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对外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是在货币市场,人民币只占世界3%的份额,甚至排名在10 名之后。其负面影响表现在:一是我国无法享受“国际铸币税”收入,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较弱。二是我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无法通过制定国际规则来保障长远利益和实现经济目标,从中获得一定的制度性收益。三是不利于我国降低汇价风险、减少交易成本,不利于改善我国国际贸易、对外投资环境, 对我国当前的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 战略形不成强有力支撑。四是我国只有通过大量积累外汇和保持经常项目顺差才能抵御金融风险,把大量经常项目顺差转换、积累成巨额的外汇储备,把资金“借给”主要储备货币国,从而损害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四、加快经济金融化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当前,我国金融化水平偏低、金融错配问题突出,以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需要。为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进一步提升金融化水平,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形成庞大、活跃的证券市场辅之于大中小银行的金融结构。同时,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话语权,重构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创造有利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在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的基础上,国有企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公益类国有企业、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退出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着力解决国有出资人实际缺失问题、委托代理问题,去除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减少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避免国有企业沦为政府追求政绩、推进形象工程的工具。避免当前国有银行仍然存在的“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软约束”,从而避免资金流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以及落后、剩余产能。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应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的政府投入,把初中义务教育延伸至高中阶段,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使人才结构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一方面,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支撑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包括下一代)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在其进入较高收入阶段后,引导(他自身也有这种意愿)其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最终促进广大的中产阶级的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消费带动转型。同时,必须通过改革垄断部门推进市场化进程,缩小当前出现的产业间、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建立并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首先,积极促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鼓励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创新,使资本市场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实体经济的微观主体。其次,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建立科技金融担保机制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银行信贷,完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未上市或者无法上市的企业建立一个股权交易的平台,从而为风险和创业投资提供更为便捷的退出渠道,也为之提供规避和锁定风险的机制教育。同时,需放宽民间资本的金融业准入,以开办更多当地中小型金融机构,引入和扩大市场竞争, 解决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四)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

  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的特点,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更便携、更智慧、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模式更加符合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对融资的要求。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截至2014年12月,出现提现困难、倒闭、跑路等问题的P2P平台已达338家。面对风险,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有风险而禁止创新,而是迎难而上提高网络安全系数,完善信用体系和相关法律,建立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支持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规范发展,助推我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的深刻变革。

  (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对外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应不失时机地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储备等领域加快发展。第一,深化“一带一路”货币合作。一是支持我国政府及有关机构向外国提供的贷款、赠款和各种援助中,划出一定的额度用人民币支付,以便形成人民币对外流动的常规渠道。二是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货币互换,不断提高货币互换合作的规模和深度,引导人民币向储备化方向发展。第二,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市场发达且具有较高开放度的国际性、区域性金融中心设立离岸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借鉴新加坡金融中心的经验,在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国内自由贸易区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产品。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篇二:《浅析案例分析在法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当前社会是法治社会,在中职学校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十分必要,《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普及法律知识方面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方法有一定局限,运用案例分析法效果明显。

  关键词:案例分析 法律 课堂

  在中职学校中,《法律基础知识》课是一门非法律专业中开设的必修课,目的是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然而,《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几乎覆盖了法学的所有主要课程,课时少,内容多,教好这门课程难度很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上合理运用案例分析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一、法律课堂教学现状

  1、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基本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依据,教师主要讲解教材中的理论和概念,学生把理论的理解和概念的记忆作为重点,导致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

  2、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决对的主导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是主宰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和学生形成互动,所以,课堂气氛平淡,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不能形成兴趣。在中职学校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知识讲座,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法律原则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熟记于心,在以后工作生活中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因此,要提高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引入案例分析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二、运用案例分析的作用

  1、选择的案例要恰当。 在课堂中引入案例分析离不开案例,案例素材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要有所甄别。要广泛的收集案例,搜集案例的渠道很多,可以从互联网、人民法院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新闻等等多种渠道进行收集。在收集好足量的案例后,对案例进行选择,选择案例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关联性,选择的案例要与将要讲授的课程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不能与讲授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案例的案情要与所讲授的法律规则存在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讲授的法律规则、法律原理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同时掌握相关的讲授内容。二是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通俗易懂。毕竟在中职学校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其目的不是要让这些学生成为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在选择案例是要选择相对容易一些的,能够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掌握并理解所讲授的法律知识。三是现实性,即案例的选择要贴近现实生活,选择的案例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使学生认为法律知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够用的到,增加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法律的枯燥乏味感,从而有利于学习知识的掌握。

  2、在自己对选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可以要求学生做好提前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形成良性互动。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之前,教师必须对案例作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要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此类相关问题遇到后如何解决,以利于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路,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可能学生会存在跟不上讲课思路,从而造成不能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的情况,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可能从两个方面去做好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一是课前布置案例,让学生预习相关法律知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又要讲授相关法律知识,因此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这就要求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使学生了解案情,带着问题上课,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思考。二是布置的案例不要存在确定性的答案。在课堂中运用案例分析目的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而案例本身如果答案唯一,则学生的观点一致,不能形成气氛热烈的讨论,进而使课堂不能活跃起来,学生积极性上不来,这就不能实现课堂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目的。因此,在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时,一定要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允许学生自己充分分析,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争论,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型的思维能力。

  3、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一定要组织灵活,可以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比如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形式,这种形式是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将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课堂的前期专门讲授的基本法律理论。中间由教师引出案例,并让学生对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调动学生主动发言,针对具体情况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允许不同意见的各方展开争论,进而调动课堂气氛。第三阶段由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归纳,由于学生真正参与了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所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讲授的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模拟法庭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如法官、原告、被告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模拟审判某一案件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学生有切身感受,有利于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采用电教化案例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已在各大中职学校中兴起,将案例分析制成课件,通过幻灯片、视听影像资料等形式演示出来,使案例形象、生动、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法律问题,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会大有裨益。例如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开办了法律类的节目,在每一个真实的案例播完后,都会有一些法学专家学者或是律师对案例进行点评,这类节目收视率都很高,在这类节目中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题材进行播放,在播放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无疑增加了课堂案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最后教师再加以点评,进而使学生对讲授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强化了概念。

  总之,在法律基础课上运用案例分析,一定要坚持法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入案例分析是为调动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案例的选择一定要与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在灵活的组织形式下正确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主动认知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案例分析在法律基础课上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梅霞,法学案例教学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10

  [2]王颖,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篇三:《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诚信意识 诚信制度 诚信践履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 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 政治 教育 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历史 的责任。但纵观 现代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 考试 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 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枪手”替考 英语 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 经济 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 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 中国 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 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 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 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 哲学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 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 科学 发展 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 网络 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 论坛 ;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  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 教育 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 论文 抄袭、 考试 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 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参考 文献 :

  [1]马雪松.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当代教育 论坛 ,2004,(5).

  [2]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 科学 ,2004,(10).

  [3]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侯亚元.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4).

  [5]陆亚平.论 中国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猜你喜欢:

1.自考自我总结范文

2.标准的自考论文范文

3.学前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5.学前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85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