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精神文化越来越丰富,在汉语言专业自学考试中,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1
浅析唐代文学的魅力
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是中古士族社会最后繁荣的阶段。唐人的行为和宗教取向比较随意,因此文学作品所写内容非常大胆,很少忌讳,是很有趣的现象。
唐代人普遍政治热情很高,最突出的大概就是李白,作品中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亲情和爱情是唐诗中的另一个话题。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唐人表达得很充分,杜甫尤其擅长,他多写经历世事沧桑后的人生感悟。
不过,盛唐人说盛唐诗,和现在人的认识有很大差别。盛唐最有名的诗歌评论家殷璠,常用“兴象”来评诗。他认为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作家,一个是常建,一个是王维。
讲演者小传
陈尚君,浙江慈溪人。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南通。1977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国家古籍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医药公共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著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自选集》、《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等,发表论文120多篇,主要有《全唐诗 误收诗考》、《再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等。
关于唐代文学,首先简单讲一下产生的时代。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贞观三年(629),四夷来宾,奉太宗为天可汗。对此,唐史学者非常关注,从汉代开始,北边的匈奴、中间的汉和南边的百越长期处于争夺和对立,以致经过了很长的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到唐代出现了很大变化,边境作战取得了成功,外国使者不断来朝贡。唐以自身之强大,充分对外开放,文化交流频繁,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并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可能同李唐皇室本身的血统有关。前人怀疑李唐出自胡族,还无法确定,至少是数辈与胡人通婚的家族。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特别提到“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就指唐皇室家庭违背伦常之事,唐人并不以为不对,大概有胡人制度的遗留。
唐代是中古士族社会最后繁荣的阶段。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到唐代是以一些大家族控制政权为主的,是以士族社会为主的阶段,这种局面从宋代以后开始改变。日本学者提出所谓“唐宋变革论”,从社会史立场来讲很有道理。士族社会大概是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才被完全打碎重组,宋以后以庶民为主的社会重新建立新的道德法则。唐代社会的模样在日本得到了很好保留,大概一直延续到近代的明治以前,日本很多的士族包括所谓浪人,都还保留了唐代的一些风习。这对了解唐代文学很重要。
唐代还有一个特点是“三教并兴,思想自由”。一个时代如果只有一种思想,其他思想都不合法,那就很麻烦,其他思想的自由被剥夺了。唐代并没有改变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律来管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但因皇帝姓李,追溯上去老子也姓李,唐初老子地位就很高,后来尊为玄元皇帝,书称《道德真经》。同时,佛教在社会中具有极大影响力,不少高僧为护法做了非常艰巨的努力,玄奘则争取到皇家的支持。三教并兴的标志,是唐玄宗时候亲自为《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作注,颁布全国,州县刻碑,供世人学习。这个做法很像老三篇,但是儒、佛、道三家各一种,规模不太大,非常经典,表达了皇家的好尚。在这样的环境下,唐人的行为和宗教取向很随意,文学作品所写内容非常大胆,很少忌讳,是很有趣的现象。
一、政治与文学:纠缠不清的梦想
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政治生活中有些话可以直讲,有些话则不能直讲,读唐诗应该知道,许多诗歌是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
现在知道的唐诗人大约有3500人,诗53000首,作者上自帝王,下到僧道童妇都有。皇帝中能诗者不少。唐太宗在四夷来宾时写“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追怀功业时写“昔乘匹马去,今驱万骑来”,都很有气势。武则天的诗很霸气,比方这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明天要到苑囿去游玩,勒令百花连夜开放,不是一般的魄力。
唐代人普遍的政治热情很高,最突出的大概是李白,作品中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地位和身高都不高,但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另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代别人来推荐自己,“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他要像先秦名臣管仲、晏婴一样,辅佐君王,发挥才智,达到天下大治。“愿为辅弼”一句很有意思,不祈求,不推迟,顺理成章,可以做宰相。他连功成名就后的选择也考虑到了:功成不居,戏傲江湖。他的自负和追求,大概最能够表达盛唐时人的政治理想。当然,李白没有任何历练,也无法知道他实际能力如何。
文人纠缠在政治中,各人遭际有很大不同。比如初唐四杰很早成名,得意得很,有人出来泼冷水,这个人叫裴行俭,说“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后来居然都应验了。裴行俭认为为人首先要讲器识,但是四杰太过浮躁浅露,指出文人行为和官场法则之间的差距,文人有才当然都竭尽表现,官场则需要渊默忍让,坚毅进取。像王勃,到沛王府做修撰,很小的官,府里斗鸡,他做游戏文章讨伐对方的鸡。高宗看到后认为王勃挑拨兄弟之间的争斗,因此王勃被贬官,辗转以后父亲也受牵连贬到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王勃去探父,路上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后来渡海翻船受惊而死,应了裴行俭的话。骆宾王悒郁不得志,终于造反,写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俗称《讨武瞾檄》,武则天看到以后说“宰相安得失如此之人”,是说人才应该为朝廷所使用,不应流落民间。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
唐人与政治有关的作品非常多,这里举几段。一是李商隐《重有感》,是在甘露事变后对宦官干政表达不满。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使宦官实际上能左右朝廷政局,在皇帝废立和重大决策上有太多的话语权,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甘露事变的发生,文宗试图靠几个大臣的力量歼灭宦官,但是宦官发现后立刻反扑,杀掉四个宰相,全家抄斩。这件事情在发生后六十年才平反。李商隐这样的诗作数量很多。
再一个是藩镇问题。安史之乱后,在地方上拥有军力的将领和朝廷保持距离,甚至长期割据。唐人很多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所表达。韩愈最有名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对于朋友考不取进士到河北去做官,作序相送。古文家看到是这篇一百多字的文章几次曲折,一气呵成,认为写得非常好。历史学家则有不同解读。韩愈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是朋友考进士多次不中、政治上没有前途的时候,奔向割据军阀的一方来寻求发展。韩愈的感情非常复杂,既关切朋友,给董生以极大勉励,又要向他说明大是大非,反复申言,反复规谏。这里有朋友之义,更讲士人大节,文章很短,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政治生活中有些话可以直讲,有些话则不能直讲,读唐诗应该知道,许多诗歌是用比兴手法表达个人遭遇和追求。这里举两首诗,一首是陈子昂的《感遇》,写深林中的香草,生长繁茂,但是自生自灭,无人理会。陈子昂借此表达无人赏识自己的痛苦。从陈子昂的遭际来讲,以后陷得太深,也容易出事。另一首是张九龄的《海燕》,最后两句讲“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表示自己无心与李林甫竞争。
闲适诗是和 政治诗相对的,有没有寓意要区别对待。柳宗元的《江雪》是大家熟读的,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既可以看到他出入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感悟,也能感觉他在坚持着什么,所以“万径人踪灭”,他还在“独钓寒江雪”。当然有宁静淡泊,其中也有不甘于失败、沉寂的追求,我们可以读出另外的味道。和柳宗元齐名的韦应物,则是出于内心的恬淡和平静,诗里面没有太多波澜,平和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真 诚。“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清廉太守的自白,出自肺腑。他那首《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写风雨怀人,感情很真挚,诗意也很简单,没有别的寓意,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二、亲情和爱情:多元感情的真实抒写
唐诗中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亲情和爱情。李商隐的《锦瑟》和大量无题诗,应该是他一段刻骨铭心爱情的记录,无法排遣,也无法直说,全部凝结于诗歌中,形成了他的诗歌之中一往情深,同时又迷离朦胧的独到风格。这是李商隐的魅力所在。
唐诗中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亲情和爱情。家人朋友之间的感情,唐人表达得很充分,杜甫尤其擅长。李白也很重亲情,但他表达得不太细腻。杜甫则不同,他更多的写经历世事沧桑后的人生感悟。他的《春望》很有名,其中两句叫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乱世中亲人的任何一点消息都很珍贵。另外一篇就是《羌村》,是和家人经乱分别两年后,重新见到时的记录。他写得极其亲切而沉痛:“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亲人见面后的感情有几个层次的变化,首先是怪,居然还活着,然后是惊,是分别的惊心和悬挂,见面的意外和惊喜,然后泪如泉涌,欲罢不能。感情起伏后归于平静,到深夜夫妇秉烛流泪,互说相思之情。这里表达的感情非常丰富。《赠卫八处士》写朋友之情,写于“三吏三别”前一两个月。战乱间隙,杜甫回偃师老家,见到儿时伙伴卫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把乱世之中的朋友见面的真切关怀,经历世事沧桑后朋友的人生变化和历劫不变的淳真情感,用白描手法表达出来。杜甫的诗,这样的作品可能是最亲切,也是最有深意的。
唐人爱情诗词,人面桃花很有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到长安城南见到一个女子,第二年去没有看见,写了这首诗。以女子的容貌和桃花的红艳映照,以去年的遇艳和今年的不见重迭,思念之情清晰真切。这种诗唐人写得很多,非常真诚。比如王昌龄的《闺怨》,写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壻觅封侯”,功名和爱情总相违忤,青春稍纵即逝,功名又有何用。王驾《古意》以女子的立场写夫妻相思之情:“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是很关切的感情。因为太契合女性的情感,明代人干脆造一个陈玉兰,划到她的名下。韦庄词《思帝乡》表达少女要嫁人的非常迫切的 心理:“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当然是作者设想女子的情感,说明唐代女子可以自己选择伴侣。
唐人作品里还有些很复杂的作品。温庭筠的《菩萨蛮》表达的是一个贵妇人的失落之感,写得很淡,但是又缱绻反复,欲言又止。李商隐的《锦瑟》和大量无题诗,应该是他一段刻骨铭心爱情的记录,无法排遣,也无法直说,全部凝结于诗歌中,形成了他的诗歌之中一往情深,同时又迷离朦胧的独到风格。这是李商隐的魅力所在。
唐人有些所谓婚外情的作品也非常有名。韦庄词《菩萨蛮》追怀江南美景和美女,写得很精彩:“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春水”两句写江南景物如水墨画般的传神。“垆边”两句写卖酒女郎面如满月,肌肤白皙。这些都给他难忘的记忆。同一组《菩萨蛮》还有一首写到:“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年少轻骑,满楼红袖,他非常快活。唐人所处时代和我们不同,阅读这类作品要理解这种风流蕴藉产生的氛围。
三、不甘困顿:名家的进取智慧
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唐代许多诗人的人生道路都很艰难,这些困顿都记录在诗篇中,但写法和感受各不相同。
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唐代许多诗人的人生道路都很艰难,这些困顿都记录在诗篇中,但写法和感受各不相同。这里仅以干谒诗文为例。
干谒,是地位低者对地位高者有所请求,希望高者给以了解和提携自己,古人对此也难以启齿,但又不能不开口。这里举最有名的三段。一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他困守长安时期写给尚书左丞韦济。诗先写自己的才华和志向:“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说少年时就才华横溢,书读得多,诗文写得好,可以匹敌汉魏的扬雄、曹植,当代名家都急于交结,自感前途远大,随时可以辅佐君王。但事实却完全失败:“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只能趋走权门,悲辛乞求施舍。然后转写韦对自己的赏识:“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然后反覆申述,自己即将绝意做官,但感念韦的知遇而不愿离去,要韦及时提携。一首诗写得波澜起伏,很自负也很可怜,既不能降身份,但是又能很清楚地表达对于韦济的乞求。任何人都会有求于他人,杜甫也不是圣人,当时确是他人生的低谷,诗歌写出他的现实困境。
同样求人,李白的办法要特别一点。《与韩荆州书》先说天下谈士都说“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然后恭维韩如周公那样尊重人才,士人经他议论,“一登龙门则声誉百倍”,然后称自己是那个准备“脱颖而出”的人。李白心气很高,不愿意降低自己,捧别人的同时也捧自己,这是他的能力。李白的干谒有很高的技巧。
韩愈《应科目时与韦舍人书》,《古文观止》里作《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也是求人帮忙,把自己比喻成一个怪物,遇水则“变化风雨,上下于天地不难”,不遇水,“则寻常尺寸之间耳”。有力者愿意帮助,只是“一投手一举足之劳”,但自己不愿委曲求人,不愿“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有力者“熟视之若无睹也”。既有自负,又有请求。设喻和文章都很特别,更突出是他创造词汇的能力惊人,就这样的一段话里面,后来作为成语的就有七八例,这是韩愈文字的创造性。
四、寄兴感慨:唐诗的永恒魅力
唐人许多诗感怀时事,特别是感慨时光流逝中的悲哀,在唐初形成风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自然永恒而生命短暂的感觉表达得非常强烈。
盛唐人说盛唐诗,和现在人的认识可能有很大差别。这里讲一讲关于盛唐之音与唐诗兴象的问题。现在公认盛唐最有名的诗歌评论家是殷璠,他的《河岳英灵集》序里边讲到齐梁以来的诗歌体格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好的诗句应该意旨深远,出人意表。他常用“兴象”来评诗。所谓“兴象”,就是把个人的情感、感受、体悟融合在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中。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作家,殷璠最认可的一个是常建,一个是王维。 常建的诗在《河岳英灵集》里的地位比李白要高,他的存诗不多,但殷璠把他排在第一。常建最有名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写禅院之中的景色,写静寂的寺庙中听到钟声,写得很浅显,在恬淡景色中体悟到禅意。这个寺在江苏常熟。王维的诗最有名的就是《辋川集》,诗里面的音声、景色、光线的运用以及动静关系处理,都达到了精美极 致。他是真诚的佛教徒,开创南宗画的画家,杰出的音乐家,他把绘画的画面感、音乐的节奏感以及对佛理的参悟,融汇在诗中,成就他的神韵。
和常建、王维的诗歌比较,孟浩然诗非常平和,没有那么多禅味,但是他把对于景色的感受和人际之间的感受都亲切地表达出来。一首是《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它把个人感情融入自然景色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虽然现在的建德县城已非旧址,但江边黄昏时仍然烟雾溟濛,“江清月近人”的感觉同样能够 体会到。他的《过故人庄》更平和,把人和人之间最日常的情感表达得非常亲切,这是孟浩然的长处。
唐人许多诗感怀时事,特别是感慨时光流逝中的悲哀,在唐初形成风气。闻一多专门有文章加以评价。这类作品中,刘希夷《代白头吟》最出名,中间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自然永恒而生命短暂的感觉表达得非常强烈。同诗“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也很精彩。卢照邻《长安古意》说:“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以前一切繁华的东西都没有了,现在只能看到青松还在。李峤《汾阴行》是很长的一篇,但最后几句最传诵:“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汉武帝曾到汾阴祭祀,盛况空前,但李峤写诗时,只有秋雁还在飞来飞去,以前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将离开长安时,听到乐官唱到这首诗,非常感伤,称赞李峤真才子,他把繁华不再的沧桑剧变表达得非常强烈。
当然,唐人作品并非都优秀,平常的和糟糕的作品也有,即使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难免。杜诗常谴责地方军阀的恶行,但是他又要靠军阀接济,那个夔州都督的太太过生日,写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祝贺,也是肉麻得很。一个时代的作品往往非常丰富,并不仅仅只有优秀的作品。
陈尚君教授是唐代文史研究的专家。他有《全唐文补编》和《全唐诗补编》两部大著作,又同样以一人之力,继清代学者之后,重輯久佚的《旧五代史》而毕其役。他对唐五代文史文献的熟悉程度,在当代学者中可称第一人。他的见识也是极敏锐的,多年前曾 发表“《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所作”的惊人之见。这当然不是时下常见的庸俗炒作,而是以数十年爬疏文献的积累才有此洞见的。所以此论虽以未获直接证据而尚未能成为定论,但已经极大地撼动了文论史的相关结论。以此种大家的资历,来给尚未分专业和未上过 文学史课程的本科低年级学生作唐代文学学习的引领,于学生自然是最受欢迎的,于尚君兄也何尝不是一种挑战。
而这篇讲演确实做到了深入浅出。短短两个小时中,不仅讲解了数十位唐诗的名家及其名篇,而且连带而及这些名家名篇产生的 政治 社会条件,分析了其中的多元思想、亲情爱情,道出了唐人丰满向上、乐于追求的精神风貌,浅显易懂地将唐诗立体的呈现在学生们面前。讲演中还不失时机地引用了陈寅恪、闻一多等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学生们的进一步学习预留下了空间,堪称得体。
尚君教授那天正患感冒,但他为了不爽前约,仍抱病前来讲课。这种风范也大为感动了在场的同学们。虽然我知道,这多少影响了一些他的即兴发挥。课后有些旁听的高年级同学告诉我,他们窥出了文史研究的奥秘。这话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也是对于尚君教授这篇讲演的一个题外的评价吧,故附于此。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2
浅谈汉语言文学与综合素养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的逐步改变和完善,使得汉语言文学也不断地发展。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言文学改变的前提,更是时代文学发展和利用的关键。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学逐步的繁荣兴盛,各种文学作品涌现而出,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源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追求;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标示着一个人在思想、学识、艺术等方面的修习涵养,而一个人的思想、学识、艺术等方面的修习涵养依赖于后天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源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作品通过对真善美的描写与追求,促进人的综合素养形成与提升。
一、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从远古的壁画、岩画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是汉语言文字的诞生过程。古人发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时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达、传播人类智力发展后所产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远超乎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所能表达的思想。它能把各种亲历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述下来,可以使读者再现记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开拓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近现代以来,文学巨匠们利用文字,撰写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把人类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极大地开发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对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与思想道德素养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国数以万计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对于历史上或是今朝涌现的伟人,英雄没有一个不是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具有崇高的理想,较常人更加超前的思想素养。同时以克制自己、修正自己为准线,在更高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待人。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起义英雄的伟大理想,作为该书的作者,他又何尝没有如此之感慨。《史记》作为一部优秀史学、文学巨著,为人类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维财富,也为后人拟定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又如,《论语》蕴涵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广大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精神,给人以道德思想启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思想道德素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素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方向发展。文学,是至真至善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东西所包裹。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一种至善。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方面进行理解:(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上的“真”不仅是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环境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就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品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要求真实的表述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地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友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此外,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却把“善”发挥到极点。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选材,只有善可以。
人区分“真”“善”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文学作品里所表现的至真至善,让拜读过的人所领悟、所接纳,内化成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与圣人交,如入芝兰之室”。那些自主选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精彩文学作品,拥有自身的家国情怀等各方面人类优秀文化思想。
三、汉语言文学与学识素养
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提高学识素养。孔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重视人的求知学习。人的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有高级的到低级的,有个别、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最后达到最高的知识。孔子论述中,“文”“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由此而推广之,中国人的本性中求学之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又相当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又正好为如饥似渴的国人以厚重的文化积淀,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正以其高尚的人文素养满足着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满足人民大众求学求知的要求后,又以更加坚实的力量去影响千千万万的人类。
如今对于文学书籍的海量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知识是智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美学等。学好了语言学概论,就具备了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系统知识,对了解古人认识自然的过程会有莫大好处。了解汉字史有关知识,学会常用汉字,熟悉汉字简化方案和标点符号使用规则,懂得一定的音韵学和古文学知识,对阅读古代文史书籍会有很大的帮助。精通文章学基本理论,具备了构思写作、阅读欣赏、批评修改、训练考核等基本技能,就能提笔写作,记录心声。有了比较丰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知识,熟悉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懂得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常识和影视、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就会使视野更开阔,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
四、汉语言文学与艺术素养
人的艺术素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素养。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美术作品中蕴含着的美,诗词歌赋中潜藏着的美,如何能够欣赏、品读,和人的艺术素养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明确地指出,人的素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阐明学习《诗经》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他教育学生重《诗经》的文学艺术,文化中领会社会、人生,从而有感而发,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意志形态。“成于乐”和“游于艺”,掌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自由地运用,获得艺术审美感染,陶冶情操,使心理行为交融统一,观赏和游乐和谐,完成人的礼乐教化的全面的发展。由事而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愈加成为国家主题,逐步被世界所接受的今天,琴棋书画四艺的光环再次成为众多青少年热捧的对象,如此的潮流正渐渐把汉语言文学叫醒。好的文学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累对于音乐人、作画者来说更加重要。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与下里巴人,无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汉语言文学的产物。可见,汉语言文学在个人的器乐学习、音乐创作,诗词、歌赋和画作等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综合素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地指导人的“模仿”。素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素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综合素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素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要规范自己的素养,美化自己的素养,使文学和素养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全民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学习、教育,再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是不可争议的发展趋势,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所热捧。人类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个人的艺术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将会取决于此。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工人出版社,2008-10.
[2]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08.
[3]樊星.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08.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