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当代广播电视技术论文(2)

家文分享

  当代广播电视技术论文篇二

  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研究

  【摘要】随着新兴电子媒介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大量收集、整理、阅读、分析国内外书籍、文献资料,以及电子文献检索等方式,对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微薄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60-2

  一、传——受关系: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核心

  关于传播,人们的认识虽然各有侧重,但是作为传播行为则有其基本的共同点,即传播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是时间与空间的集结体,体现为一个信息传递与流动的过程;它不仅属于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主体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构建起一种独特的传)受关系。虽然从传播范围和传播行为的角度来看,传播一般又可分为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和样式,但是,作为当代大众传播当中一种影响广泛和十分强势的传播形态样式,广播电视则是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专业化的媒介表达,在超越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态和样式的同时又将它们都纳入其中。特别是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播媒介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显示出更为开放与多样的传)受关系的特点。

  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不仅是属于大众传播的样式之一,而且由于其媒介的特性更具有大众传播的一些基本共性,如传播媒介专业化,传播手段现代化,传播信息公开化,传播模式以单向传输为主,传者是传播信息的把关人,受众则广泛而分散等。尽管如此,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传)受关系的建构仍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其传播的内容及效果的需要而凸现出自身的品格。对此,我们可以从它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比较中来理解。诚然,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乃是经由广播、电视媒体传送各种艺术信息给受众,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一起归属于广播电视传播。这里,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与其新闻传播,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不仅在传播内容,更主要的还在传播方式与效应等方面呈现出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传——受关系自身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其传者一般来说都是一种间接的传者,即他主要担负着从信源筛选信息再转而传播给受众的任务。传者筛选信息的权利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质量,甚至决定了传播的动机和思想。他们从成千上万的信息源中,挑选出他们认为有真实价值的信息,然后传达给受众。也就是新闻注重纪实性和时效性,要求传播信息的真实可靠、准确及时,因此信息相对固定,加之新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及意识形态的倾向性,新闻传播者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方面所受到的局限性也较大,他们更多地代表的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的政治意愿,即使是西方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台,也充当着某个阶级、阶层或者财团的代言人。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也较为单一,受众当中的绝大多数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所以其传受之间常常表现为一种信息单向流动的方式。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当中,传者的把关人角色更加凸显,如果说他们以传达真实为主导的话,那么受众则主要体现为一种受教者身份,多以寻求真相为目的。从而表现为一种刚性的、单向度的传——受关系。

  相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信息主要是属于精神享受层面上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艺术、情感、娱乐等,多样化、赏析性、广泛性及体验性是其重要的特点;而且,更重要的,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不仅使得传统艺术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播艺术自身的发展以及与传播技术的进步相一致的新的艺术样式的产生。因此,传者的选择空间很大,并且拥有较大的信息组织加工自主性与表现性,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艺术手法体现艺术特点和个性。信息传递由传者到受众的过程,就是广播电视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受众所接收的信息带有传者强烈的个体或者群体特征,也就是说,在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中存在双重品格,即广播电视艺术本体特性和经传者创造并为受众所接受的传播特性。从而,可以说,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体系中的受众也就不再是简单的接收者,他们在接受艺术产品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主观判断性和鲜明的好恶态度,对于信息的反馈也更为积极主动。在求美的心态下,受众总是希望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享受更多的精神上的愉悦,获得审美的娱乐,提升心灵的境界。其传——受关系也就体现为一种双向制约与交流反馈的关系。

  总之,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传——受关系,显示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与互为轩轾。这种传——受关系对于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影响巨大。如果说,在广播电视传播当中,新闻讲究的是具备时效性的事实,那么艺术就是对于一种永恒如斯的精神的体验与追求;新闻报道的特质在于事实性,新闻或许会存在角度和观点的不同,但是在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之下,客观事实应该不以传者的不同而改变,也不应由受众接受的差异而不一。而艺术传播则不同,由于每一个接受者对于艺术的理解都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会创造出具备丰富差异性的传播过程和效果。惟其如此,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在手段和方法上更易于反馈和互动。因而可以说,这种传)受关系处于整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整个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传播的方向、质量和效果。

  二、基于传——受关系构建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

  对于广播电视艺术传播来说,一种传播场的建构,不仅需要广播电视技术的基础以及具体的视听语言和传播手段的运用,而且更主要的还是基于一种特殊的传——受关系之上的传播语境的考量与文化情境的设定。如前所述,场的形成,一者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空间,再者需要有力量的发生。其中,力推动场运转起来以后,场是能动的,场的力量也在不断地变化。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行动不仅贯穿于整个节目生产制作的过程,而且也与受众的感应与反馈息息相关,从而使传播场始终处于能量的吞吐变化、节奏的抑扬起伏当中。所以,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种传——受关系决定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的生成实现及其效应的大小。   就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而言,传播场的构建,一方面是物理的,另一方面则是心理的、审美的、文化的。物理的意义上,广播电视的传播几乎是无远弗届;它已远远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物理时空,走向千家万户;虽然众多的广播电视节目总是试图营造一种现场,但其接受毕竟还是需要走向受众的私人空间。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主要还是属于建构在与受众审美交流之上的心理场、文化场。

  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的诸多节目之所以能够给人一种现场感,就是因为它们一般都有着现场的设置,比如电视晚会、嘉宾访谈、真人秀等。一般节目开始,传播场就已初步营造出来。有些类似于传统的剧场,灯光、舞台、舞美、观众席,这一切都让主持人、演员、嘉宾和现场观众以及场外观众在同一时间达成马丁#埃斯林所谓的集体体验,不再是一群孤立的个人,而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舞台上演员、嘉宾和主持人的情绪传递给观众,现场观众的反应又像冲击波一样反馈到舞台,掌声、沉默,都激发或削弱着演员的热情和表现力,主持人、演员与观众之间交互感染,形成了多角度的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一个局部的心理和情绪因为共鸣迅速席卷全场,场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氛围中。确实,广播电视的一些艺术类节目现场完整展现了人际传播的魅力,除了主持人的口语传播之外,同时参与传播的还有大量的现场秀,即主持人、演员及观众的形体语言,如表情、姿态、动作、眼神及语气、语调之类的副语言行为。所以,尤其是在广播电视一些现场直播的节目当中,可以没有解说,由于人物间的对话与情境是在连贯的、随意的、同一时空内进行,甚至是在观众面前同步展开的,这种场信息的呈现和记录,可以辐射出各种信息,从而在这种团块性的结构中,包含了鲜活的动态性、过程性、活生生的事实,把人的心态、人文与审美的信息充分展现出来。

  而在另外大量的广播电视艺术的非现场类节目当中,虽然并非直接将现场的人际传播引入到节目中来,却也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营造现场感的传播方式,将其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如电视剧、纪录片甚至MTV等。电视剧、纪录片都是以当下呈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即使是历史题材,也总是试图通过种种虚拟的手法还原现场。MTV的声画组合往往如梦似幻,目的也就是要把受众带入一种心理感知或情绪体验的现场。

  所以,从人际传播的现场,到超时空的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起码包含了两种同时进行的传播样式:从现场的人际传播到各种类型的大众传播。也就是说,广播电视艺术节目的传播,由于广播电视媒介的介入,经历了两重的传播,从而具有一种双重品格。主持人、演员、嘉宾及现场观众之间有一次传播,现场作为一个表演的共同体又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听)的受众又有着二次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的传者向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听)节目的受众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交流。因为广播电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其受众对象可能遍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当然,由于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媒所体现的技术的阻隔,不再集中起来的广播电视的受众,虽然不一定有直接的交流反馈,但是,现场的氛围仍然能够传达给场外的受众,非现场的各类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则是通过再现或还原现场而将传播场无限扩张。从而,实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把收视(听)的受众和参与节目的各个元素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场之中。

  由此,对于广播电视来说,传播即艺术。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的信息结构不仅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不仅广播电视叙事的氛围、环境,包括人的行为、心态及心理变化以及极富人文信息和戏剧化的细节,都在这个传播场中呈现出来,而且,完整的连贯的场信息记录,还可以揭示出真实人生的本真,深入到人性的深层次。这符合人们欣赏心理与广播电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即通过传)受关系的设置,既展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和美感,又体现了对于受众的思考和判断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在这样一个传)受关系的结构中,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进而还通过一种受众深层的参与和体验感的获得,达到人本化的传播效果,甚至还能够有效调节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生态。

  【作者简介】赵悦洋:哈尔滨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11级。

  
看了“当代广播电视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广播电视编导相关毕业论文

2.数字技术在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中的应用论文

3.电视摄像技术论文

4.电视摄影技术论文2500字

5.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235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