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近代史论文>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2)

坚烘分享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篇二

  《浅谈林则徐江苏治水》

  [摘要]林则徐一生为官三十余年,历官十四省,在江苏担任巡抚长达五年之久,其在江苏治水功绩可以说是他水利建设中比较重要的。本文着重从林则徐在江苏治水的情况,以小着大,来体现他在水利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林则徐;江苏;治水

  林则徐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历官十四个省,担任过浙江杭嘉湖道、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钦差大臣,官至从一品,也曾因功获“罪”,被遣戍新疆伊犁,但无论他身处何处,担何要职,都心系百姓,心系社稷。他所到之处,处事雷厉风行,考察灾情、救济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惩恶除弊,改革创新;获得“林青天”的美誉。

  林则徐禁烟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其虎门壮举可谓响誉世界。但在他一生中,水利建设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1811年,林则徐考中进士,第二年他携眷由福州洪山桥登舟北上,一路上详细记录沿途所经的河闸名称及里程航速,此时他已经关注水利问题,后浚西湖、理淮水、治黄河、防江汉、推广坎儿井,无处不显现出他治水才能。江苏是林则徐为官最长的省份,从1823年担任江苏按察使,到之后的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尤其是1832年到1836年,担任江苏巡抚,这是林则徐在同一职务上任职最长时间,也是其水利建设比较集中、小有成就的一段时间,本文着重探讨林公江苏治水功绩,体现林公水利建设中“民本”思想。

  一、考察水情,初显治水才能

  1823年初,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成为掌管一省司法大权官员之时,就认识到江苏水患之严重,也知道水利建设关系到朝廷漕运大务和千万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尽心。

  江苏的吴淞江、黄浦江和娄江(刘河)总称三江,经常淤塞成灾。当年夏至初冬,江苏大水,州绅士建议挖刘河故道以泄上游之水,林则徐接受其提议,很好得解决了江苏大水问题。1824年7月,林则徐为彻底解决水患问题,向地方督抚提出疏浚三江水道意见,以解决太湖泄水问题,并即向清廷具奏:“窃照三江水道淤塞,上年雨水成灾,积水未消,皆由各河淤塞使然,必须设法疏浚,俾资宣泄,旱涝有备……”。⑴8月初,江浙大吏孙玉庭奏请林则徐筹浚江浙水道。道光帝批称:“即联特派,非伊而谁?,所请甚是。”⑵可见林则徐凸显的治水才能已被最高统治者所欣赏。后来,由于林则徐母亲病故,按制回榕丁忧,故此项水利仅疏浚黄浦江止。

  1832年,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上任不久,江南一带酷热逼人,大地龟裂,旱象显著;而江北洪泽湖附近州县却因湖水大涨,村庄田禾被淹,酿成水灾。而桃源县的土豪劣绅却纠合多人聚众持械,强挖过水,引黄水灌淤地亩,黄河之水急湍汹涌,顿时把决口冲开九十余丈,注入已经水满为害的洪泽湖中。林则徐急往察看,“目击溜势奔腾,急湍汹涌”⑶,洪泽湖灾区迅速扩大,淮扬一带一片汪洋。1833年夏秋之际,江、扬、淮、徐一带大雨滂沱,长江上游又涌来滚滚大潮,水雨交加,冲毁上元、江宁、江浦等县的长江圩堤。到9月中旬,又连日狂风暴雨,使长江沿岸十分之七八的府县被淹没,一片汪洋。10月至12月间又连遭风雨,江苏全省受灾共63个州县,8个卫所。接二连三的天灾,使百姓朝不保夕。林则徐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提及:“洪泽湖中秋前异涨,不亚去年”“江湖盛涨,江北之被灾已不待言”⑷。由此可见,水利失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江苏一带百姓生活生产。林则徐认识到“水利为农田之本”,“水道多一分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⑸。根据当时灾情及实际情况,林则徐提议应以江南为主,兼顾江北,并制订“以疏为主”的治水方针,先挑浚刘河和白茆河,再整治江南镇江段的运河、修建练湖、改建闸坝等等,同时林则徐还提出除了疏浚刘河、白茆河等主干流外,也应配套疏浚其下的支流。一旦江南河道疏浚,江北各区治水紧随其后,做到急缓有序,环环相扣。

  二、多方筹资,力促水利建设

  江苏是财赋重地,每年北运京都的漕粮中,有一半来自江苏。因此水利失修不仅严重影响百姓日常生活,更重要是危及清朝统治。但水利工程耗资巨大,且工期长难度大,光凭借朝廷之力恐难以维计,故林则徐在治水中,多方筹措经费,除由官府兴修外,还采用官民捐资、以工代赈等方式既解决资金不足,又赈济了灾民,促进了一方的社会安定。

  1834年春,经丈量刘河自吴家坟港口起至白家厂,又盐铁老南基起至吴家坟港,又老虎湾至红桥湾及陶家嘴、钱家嘴等处,长一万五百余丈,工费估银十六万五千余两;白茆河由支塘东胜桥起至海口止,长七千八百余丈,工费估银十一万两。⑹林则徐决定刘河由官府借支兴办而白茆河由官民捐资兴办。林则徐向常、昭二县绅富劝捐疏浚白茆河工费。二县绅士集议捐输标准为:“常邑千亩以上之户,每亩拟捐一百文,又另捐抚恤钱二十文;百亩以上之户,每亩拟捐钱五十文,又另捐抚恤钱一十文。昭邑千亩以上之户,每亩拟捐钱一百文,又另捐抚恤钱八十文;百亩以上之户,每亩拟捐钱五十文,又另捐抚恤钱四十文。”⑺由于劝捐银两仍为不足,林则徐又劝两县的典当、场户、铺户等“量力捐输”,自己还带头捐资了一千两银子。之后林则徐会同陶澍议修筑练湖蓄水、减水诸坝及修复涵,改建济运闸来改善镇江一带运河河道的通航之时,也劝谕民间捐修。

  兴修江北水利工程时,考虑到江北连年灾荒,百姓拮据,不可能像江南一样由民间捐修,故林公提议于司库芦课正项银内借款,并按兴修后受益民田分年摊征偿还。

  由于水患严重,许多灾民食不裹腹,流离失所,林则徐提议让体壮灾民参与水利疏浚,并对参与治水的民工大多实行以工代赈,这样使得民夫踊跃赴工,可赚钱养家糊口,既解决了灾民生计问题,也解决了水利建设中大量劳力缺口问题。

  三、督查实地,兴水利保民生

  在1834年春,林则徐开始着手刘河和白茆河的挑浚工程。四月九日,白茆河疏浚工程动工,十六日,刘河工程也开工了。林则徐为了防止官吏督办失责和从中贪污,还亲自乘小舟前往工地查勘。他在勘察过程中,对于工段两岸的情况均记录,以备日后检查工程质量所用。而在刘河、白茆河相继浚通河身后,林则徐又前往检验。他从吴家坟港登岸,验查刘河各段挑工,并赴海口给桩石。当他发现刘河浚深后,堤岸愈高,愈有崩塌的危险时,便马上命令逐段挑砌加固。而当发现海口石坝、涵洞的料物准备不足之时,又马上命令赶紧购运。这些在林公日记中均有记录“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晚登舟赴刘河查工……”、“三月二十二日,晨起,肩舆看工,六渡桥早饭,申刻至刘河镇小坐,又至白家厂看海口拦坝,晚折回,亥时仍抵舟次……”、“三月二十三日,……晨起赴岸上阅工,即回舟,开行,赴白茆港……”、“三月二十四日,辰刻抵白茆河工次,即登岸看工。……赴海口视潮势,议筑坝,仍看工。……”,“三十日,……白茆河已完工,接开徐六泾河道。“四月初九,……赴刘河验收挑工……”、“四月十一日,卯刻登岸验收各段挑工,晡时抵海口验桩石……”、“四月十二日,乘小舟一路探量水势,自四尺至七尺许”……、“四月十四日,登岸验收挑工……”⑻,由此可见林则徐对于两河的疏浚工程是何等认真,何等重视。刘河、白茆河的疏通,对江南经济的恢复,起了一定的作用。  1834年7月,江苏大雨,刘河、白茆河发挥了调节雨量的成效。林公奏折中亦有提及:“适七月二十三、四、五等日,苏、松一带大雨倾盆,太湖附近诸山陡发蛟水,处处盛涨,拍岸盈堤,当即飞饬太仓、镇洋两州县,将该涵洞全行启放。据禀:滔滔东注,两日之内消水二尺有余,而秋汛大潮仍无倒灌。是刘河之容纳,与涵洞之宣泄,实已著有成效。”⑼

  在刘河和白茆河竣工后,林则徐又筹划疏浚徒阳运河和练湖,委李彦章主持。林则徐曾亲自到丹阳,与李彦章一起观察地势,“舟行二十里至张官渡,复登岸,行四里许,观新筑之黄金坝及上练湖木桥,视长、骊二山来源,又于上、下练湖之间,地名盛七家涵者,议建上、下二闸,并挑挖引河,以备济漕之用。”⑽至1835年4月,此时的练湖蓄水已有一尺四寸,一改过去的淤塞旧貌,向民间调查其成效,“其土人云:已可灌田十万亩矣”。⑾

  林则徐的大力倡导规划,注重实际,事前筹划,事后验查,始终亲自过问,减少了偷工减料、徇私舞弊等弊端。使得江苏的水利工程能够顺利地完成。

  四、江苏治水体现林公水利建设中的“民本”思想

  江苏治水只是林则徐江苏政绩中的一部分,所谓以小知大,通过其治水严谨态度、事必躬亲,与民共事,其所体现的“民本”思想却是他为官之本。水利失修,农田被毁,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百姓,而百姓受灾,流离失所,必将造成社会动荡,动摇国之根本。林则徐治水不忘赈灾,看到江苏百姓受灾,稻田失收,百姓无力承担税赋之重,忧心忡忡,“昼见阴霾之象,自省愆尤;是宵闻风之声,难安寝席。”⑿为舒民困,他不顾道光帝谕旨在前“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年复一年,视为相沿成例……该督抚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是国家徒有加惠之名,而百姓无受惠之实,无非不堪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取声誉。”⒀面对朝廷压力,同僚劝阻,林则徐踌蹰再三,仍决定为民冒险上奏,在奏折中他言辞委婉肯切:“窃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⒁他指出民生问题与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体恤百姓,减免赋税,可使民困暂缓,社会稳定,则国家亦可安稳。

  林则徐的“民本”思想可以说是他为官为政的基础,他认为水利兴修,可灌溉农田,米谷增收,百姓安居乐业,民安则国富,重民即爱国,他治水、赈灾、兴农无一不从百姓利益出发,真正体现了一方父母官之本色。

  注释:

  ⑴《为筹浚三江水道需费动用银款请具奏事》,《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52页

  ⑵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131页

  ⑶《淮扬水势已见平缓及督拿挖堤重犯折》,《林则徐全集》第一册奏折,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57页

  ⑷《致沈维》,《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86-87页

  ⑸《刘河节省银两拨挑七浦等河折》,《林则徐全集》第二册奏折,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19页

  ⑹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版,138页

  ⑺《札苏藩司晓谕绅富捐输挑浚白茆河道工费》,《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67页

  ⑻《甲午日记》,《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66-168页

  ⑼《验收刘河挑工并出力人员请奖折》,《林则徐全集》第一册奏折,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320页

  ⑽《甲午日记》,《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83页

  ⑾《乙未日记》,《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217页

  ⑿⒀⒁《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林则徐全集》第一册奏折,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版,285、282、283页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相关文章:

1.近代历史人物论文

2.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

3.关于近代史人物的论文

4.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5.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

6.2500字近代史人物论文

229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