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范文

坚烘分享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但是与此同时,这个时代也涌现了不少风云人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篇一:《坚持“最后五分钟”造就成功 ——读“蒋介石传”有感》

  摘要:作为一代枭雄的蒋介石,从一个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如何成为中华民国党政军的最高领袖的呢?蒋介石在世时,平素在多种场合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要坚持“最后五分钟”,这是他一生都在倡导的坚持哲学,也是他对部下的一贯要求。愚以为蒋的坚持,造就了他的成功。

  关键字:蒋介石 生平 坚持

  蒋介石生平简介及评价: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_高潮。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有人说蒋介石是失败的,是个悲情人物,由于其性格缺陷而导致其失去了中国,是个失败者。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蒋是个成功者,因为他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基本解决了军阀势力割据的局面;领导全国抗日战争勉强取得了最后的惨胜;固守台湾,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为台湾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为了封锁、遏制中国大陆,欲让台湾独立,蒋介石坚决顶住了,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而本文仅从蒋介石的一个品质——坚持,来简单探讨一下他的成功。

  蒋介石一辈子坚持的三件事:学习、革命、写日记!

  坚持学习,不断修身,完善自我,方能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蒋中正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正应了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也正是蒋的坚持学习,造就了他成功的第一步。蒋的母亲为年仅四岁的蒋介石请了一个塾师,在不到九岁时就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部书要求中国所有有志青年都得在不大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时就能句读背诵。9至16岁期间,蒋介石还学习了“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蒋介石17岁那年曾求学于一位叫顾清廉的人,此人在奉化镇办了一家名字很古怪的文学馆,馆内收藏了许多经史子集。其中有一部书可能要比别的任何一部都要重要得多,这就是中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馆内还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总督曾国藩的著作,对青年蒋介石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他的老师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孙逸仙和即将爆发的革命的情况都告诉了他。私塾学堂满师后,蒋介石又去了这个镇上的一所学校——龙津中学堂,不过他在那里只待了三个月就突然决定去东京学习军事。1905年5月,蒋介石乘船东渡日本,可是这首次东渡却有点虎头蛇尾。帝国军官学校没有革命者的落脚之地,拒绝接纳他们。蒋介石眼看着不久将不得不回国,他就去学日语。1906年,尽管有段日子他曾抱病在身,但他还是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1907年春,他注册进入东京振武学堂。1909年11月底,蒋介石从军校毕业。1912年8月,不甘谋职于袁世凯麾下,他决定返回东京继续学习他的军事。1914年蒋介石回到东京,开始整天钻研中国哲学和军事著作……从蒋介石的这段求学经历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是在不断学习的,这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使蒋介石不但具备了在动荡和战乱年代应具有的军事理论知识,从而使其能在日后得到身边缺乏军事人才的孙中山的赏识,从而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奠定了其日后成功的重要的第一步;同时,这种坚持学习,也使其培养了坚韧的勇气和品质,学会了如何用人驭臣之术,为其后来成为一统民国之党、政、军大权打下扎实基础。

  坚持革命,坚持抗战,“屡陷逆境”,但总设法从逆境中脱身。“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之决心与毅力,奋斗到底。革命党不能为经济环境所困,应以特殊之精神与本身之劳力推进一切革命工作。人在遇到困难重迭阻碍横生的时候,往往容易灰心,这是不足怪的,但我们既是革命党的党员,就应该有过人的坚忍和勇气。”接着,蒋介石提出他的很著名的一句话:“凡事成功不在起头而在最后五分钟。”

  1905年东渡日本打算学习军事的蒋介石虽说未学成军事,但却在东京结识了后来成为他革命的良师益友的陈其美——人们通常把他看做孙逸仙的最有才华的早期追随者。1907年蒋在东京陈其美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蒋介石第一次参加同盟会的大会时,会后陈其美向孙逸仙引见了蒋介石。当蒋介石还在军校学习时,孙逸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华南各地就进行了不少于七次的革命尝试,但都失败了,他的许多追随者被杀了头,清朝的统治依然如故。蒋介石每次总是主动提出要为革命出力,但每次都由于出于长远的考虑而被拒绝,孙逸仙说,他为革命为中华能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完成他的军事学业。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便决定暂时放弃在日本的军事学业,马上回去参加革命。蒋介石正打算去德国继续他的军事学习时,孙逸仙为推翻袁世凯而发动了“二次革命”。蒋介石立即赶往上海投奔陈其美,担任了陈的参谋长。1913年7月23日,按照事先的计划,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但这次也和以前一样,革命者举事迅速,失败也迅速。他们攻打的制造局防守严密,战斗中蒋介石还被一名哨兵抓获,但他设法逃了出来。蒋介石失败了,但并没因此而失宠,在孙逸仙眼里,他甚至变得更坚强了。1914年春他再一次意识到这些问题。这一年他被派往上海去执行一项任务,在那里组织一起暴动,他计划制订得十分完善,但方法有点欠缺,蒋差点被抓。1915年夏,蒋介石又迎来了所谓的“第三次革命”,与前两次一样,这一次的结果仍无起色。蒋介石第一次——但并非最后一次——效法袁世凯惯用的伎俩,策划了一起暗杀行动。因为上海守官两度挫败了蒋介石占领该城的企图,这一次蒋得将他干掉。于是两名国民党刺客——一个是神枪手,另一个是怀揣炸弹,于11月10日找到了暗杀的目标,但关键时刻他俩却变节自首了。12月5日,原定的海上援助攻城计划只得告吹,设在法租界内的革命总部也被法国巡捕捣毁,蒋介石爬到另一幢楼上才得以脱险。1916年春,蒋介石恰好又给袁世凯制造了个麻烦:他占领了位于长江南岸介于上海和南京之间的江阴要塞,后来他的部下纷纷离去,只剩他孤身一人守着要塞。这一次蒋介石又遭到了失败,不过他再一次逃脱了。

  革命初期的蒋介石,也是一革命的热血青年,屡屡失败,多次冒着被捕牺牲的巨大风险,却总是依然坚持革命,而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国军以伤亡40万的代价,打死打伤使日军4万多人,是抗战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战役。这个战役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淞沪会战后,上海随之失守。这时候,蒋介石分析了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和整个抗战的形势,认为上海丢了以后南京难于固守。决计迁都,长期抗战,粉碎日寇迫订城下之盟的妄念。蒋介石随即开始把南京工厂重要设备全都用轮船一箱箱运到重庆,开始迁都计划以和日本打持久战。他在日记中写道:“抗倭最后地区与基本线在粤汉、平汉两路以西。”又写道,“抗倭之最大困难,当在最后五分钟。”强调仍然要坚持最后五分钟。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当时的情况是:“主和主战,意见杂出,而主和者尤多。”汪精卫本来对抗战就信心不足,这时更加缺乏信心。他向蒋介石提出,是否可“以第三者出而组织掩护”。显然,汪企图抛弃抗战国策,在国民政府之外另树一帜,以达到其叛国降日的目的。孔祥熙这时也从“倾向和议”发展为“主和至力”。蒋介石认为,与日本议和,外战可停,而内战必起,国家定将出现大乱局面。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蒋介石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也正是蒋介石对抗战的坚持,拒绝投降,从而最终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转机,从而实现了中国抗战的胜利,因此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中国,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及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坚持抗战方面,蒋介石功不可没。

  坚持写日记,一写就是半个多世纪。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1972年,记了57年的日记。蒋介石日记内容比较丰富,写他的工作、写他的生活、写他的读书,写他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以说蒋的日记有比较高的历史价值。蒋介石的日记有比较高的真实性。第一,他记了他对他的同事、他的部下、他的朋友、他的亲戚的感想。蒋介石是一个爱骂人的人,谁都骂,比如说孔祥熙,这是蒋介石的亲家,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他“无耻之至”,宋子文也是他的亲戚,蒋介石骂他嚣张跋扈,绝对不能够再使用他。孙科是的公子,蒋介石骂他说是阿斗,说孙科这个人,不仅卖党而且卖国,是的不孝子孙。国民党的一个空军司令周至柔,蒋介石骂他说枪毙十次都不够。这么一本谁都骂的日记,蒋介石生前可以公布吗?不能公布,所以说蒋介石的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做秀。第二,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许多他的私生活,比如蒋介石早年很好色,蒋介石表示他要跟自己的好色进行斗争。比如说蒋介石逛大街,他对面走来一个女孩子,蒋介石一看这个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他心里就想这个女孩子很漂亮,当天晚上蒋介石进行思想斗争,他的日记里会出现这么一行字,前面四个字是“见色心动”,就是见到一个漂亮女孩子心里动了,下面五个字,“记大过一次”。蒋介石日记的价值就在于揭示了蒋这一辈子内心活动发展的过程,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中国政坛的内幕,包括了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的内幕,这个是最吸引历史家的地方。

  感谢蒋介石坚持记日记的好习惯,这不仅成为后人研究蒋介石本人的重要史料,也能够还原很多真实的历史。然而我想说的是,正是一件简单的写日记,蒋介石坚持了一辈子,这就是不简单的了,好的坚持的习惯,平凡的坚持,是像蒋介石这类伟人能够成功共同的基本品质之一。

  曲折可以加速人的意志成熟;坎坷可以锤炼人的人格成熟;挫折可以培育人的性格成熟。而唯有坚持才有希望,如同你在黑暗中茫然绝望时看到的一缕光线;坚持就是毅力,仿佛是你在即将放弃时,无意中增加的一丝气力;坚持就是灵魂,支配着你不懈地为梦想努力,不断前进!坚持没有豪言壮语,因为坚持不是一时血气方刚的冲动,更不是心血来潮的努力,而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拼搏!蒋介石的一生就很好的诠释了坚持的含义,于是他取得了成功。

  人人都有理想,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人都在现实中活着,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于是,有一部分人展开了翅膀飞向了理想的天空,有一部分人却驻足在原地停滞不前。现实是残酷的,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但是,生活赐予我们的是一样的多。正视现实,为了你的理想而永不言弃,我们完全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我们的梦想;正视现实,为了你的未来永不言弃,我们完全有能力找寻我们向往的领空;正视现实,为了你的成功永不言弃,我们完全可以拥抱辉煌。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坚持——永不言弃。我们的明天会充满阳光,充满成功的喜悦。

  总是在想,90后的我们,还在坚持着些什么?无论在坚持着什么,希望我也尽量一直拥有坚持的精神吧。

  参考文献:

  1、杨天石:《蒋介石日记与蒋介石其人》;

  2、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

  3、京中:《蒋介石评价》

  4、合肥论坛,天下人《对蒋介石的评价》

  5、百度百科《蒋介石》

  6、红袖添香论坛,老李侃刀:《简论枭雄蒋介石的成功与失败》

  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篇二:《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帝国主义、外交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文:

  前言: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1840年,英国对清帝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趋新实物,是李鸿章的特点,他认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不能只向外国人买兵器,所以他积极投身洋务,作为晚清五大洋务集团,拉开了近40年“洋务运动”“同光中兴”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谢幕者)。一方面,他办实业,铁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创办的,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报也,据说创造了47个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光有造机器的的机器不行,还要有造机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于是他派遣留学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都是李鸿章派的,不过留学周期太长,而洋务急需人才,于是聘请洋人,聘请土籍科学家如徐寿、华恒芳等。另外设立翻译官,翻译了很多科学、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学堂,做了很多事情。在办军事工业后发现国不富就无法养兵。于是又办民用工业,办轮船招商局和洋人争利,开煤矿。办民用工业钱不够用,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官方出一股,民间资本出一股,总的是国家控股,官督商办。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体制。事实上,李鸿章搞洋务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认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轮船,要大机器生产。当时很多顽固派就反对,而且势力很大,认为立国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于机器,那是奇技淫巧。以洋人为师就是乱我中华,就是用夷变夏。至于修铁路,19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最后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耽误了20年。在期间李鸿章修了一条70公里的铁路用来运煤,当时遭到反对。结果不敢跑蒸汽机车,而是用骡子在铁轨上拉着跑。至于洋务运动需要的技术人才,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学,认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比如严复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后来父亲死了,家里很穷,他才进福州船政学堂。在洋务派和顽固派历次的争论中,顽固派总是把技术性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升到违反孔孟之道。中国人有种泛道德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才取得来之不易的一点点近代化的进步。由此观之,李鸿章是个爱国士大夫。

  最重要的一点外交,很多人因为李鸿章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其实,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活在世界形势巨变的大环境下,我觉得李鸿章,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是不是不签约是好了呢?如果不签约,那就只能继续打。李鸿章一生曾多次与外国签订条约,但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清政府,可是却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唾骂李鸿章为卖国贼。

  李鸿章被指责最多的就是甲午战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1874年李鸿章就说“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创立北洋水师时就指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战有诸多原因。首先是慈禧60大寿,不能被一场战争搅和。其次,他深知中国30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的破房子,实际上不足以战胜日本。其实李鸿章了解自己部队的腐败,之道不能打,只能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

  至于后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没有什么责任,战争的挑起和整个过程李鸿章都没有参与。他还和张之洞,刘坤一搞了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

  是,他的确软弱妥协、卑躬屈膝过,可是史实中李鸿章也对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据理力争过,殊不知当年在谈判桌上为尽力减少赔款,他极力相争,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李鸿章一生都在为国奔波,晚年更是奔走于各国之间,尽力维护中国利益,为保中国之权利劳累终身。他一心想拯救中国,却在客观中犯下了许多错误。他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其过失也是国人该记住的,但我们不能轻易地骂他为“卖国贼”,这是不公正的。历史的价值在于现在与未来,都说我们要“以史为鉴”,历史人物已经长眠,我们应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

  【3】《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雷颐

  【4】《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姜明

  【5】《晚清有个李鸿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篇三:《浅谈从不同层面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摘 要】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中国都在变。但是与古代相比,近代的“变”有其特殊性:速度快、变化大,变的面广等。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叱咤风云的历史,这个变是前进的,是由落后走向进步的。我们研究近代历史人物一定要把握近代历史这一变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近代历史;历史人物;时代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多变的时代,是“亘古未有之奇变”。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中国都在变。但是与古代相比,近代的“变”有其特殊性:速度快、变化大,变的面广等。近代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叱咤风云的历史,这个变是前进的,是由落后走向进步的。我们研究近代历史人物一定要把握近代历史这一变的时代特征。

  一、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看待近代历史人物思想觉醒

  在19世纪 40至50 年代,这个时期出现了像林则徐、魏源、洪秀全等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是从封建历史时代进入到近代的,他们身上带着较多的封建时代的烙印,但他们仍然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代表人物。睁眼看世界,属于这个时代的特点。例如: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如果用我们今天科学的眼光来分析它,这本《海国图志》是一部错误百出的书,完全可以否定它。但这部书的内容毕竟是当时中国人开始研究外国情况的第一本书,但它是在中国人对外面世界完全不了解,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和中国人缺乏世界地理知识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当时的道光帝连香港在何处都搞不知道,而魏源却阐述了世界地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二、从19 世纪60至80 年代约看待历史人物的改革主张

  这个时期产生了两派人物: 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同样这两派人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顽固派是旧时代的保守思想的体现,直到80-90年代还顽固的存在,但是,其中有些人被逐步分化了,而多数人停滞不前,没有多大变化。顽固派被重创是在义和团运动已后才得以实现。义和团运动后,这些顽固的守旧势力基本上被摧毁,而改良主义者在不断的扩大,一大批人的人思想变得进步了。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在争论洋务派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区别, 最终达成共识是区别是有的,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承认其中的一点是不对的,说没有联系,那就有许多问题就说不清,不谈区别不就不符合事实。例如:李鸿章与郑观应等人没有区别吗?同是洋务派之间也存在着区别,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三人之间就各不相同。他们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他们在对于外来侵略态度上就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只看到同一性,却不看他们的差异性,那就不符合历史事实了。

  三、从甲午战后看历史人物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思想进步

  这个时期历史人物的特点是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是其代表人物。其思想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大大的前进了一步,历史学界对其研究较多,康、梁师徒两人后来变化很大,过去都说梁是保皇党、立宪派、甚至是投机政客,而其实情况是梁在近代中国许多问题上是进步思想,如护国讨袁运动。

  康有为最大的功劳是推动维新变法。1895-1898年是康有为的时代,他由南而北,由北而南,顽固派视他为洪水猛兽。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他流亡海外,但仍然坚持立宪救国,确实不失为时代的骄子,充满了正气与斗志,进入民国后,他不忘复辟帝制,最终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在早年,他写的《人类公理》中,讲民主、讲自然科学知识,讲很多反封建的话,显然都是进步思想。但进入五四以后,他的言论为之一变,大讲人生,前后变化如此之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甲午战前,他未出国门一步,极力反对磕头,变法以后就流亡海外,周游一圈后,回国就主张磕头了,这却是为什么呢?后来他的君宪理想破灭,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他是其中的一员,积极参与筹划,梁启超曾就痛斥他的这一错误行径。

  四、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看近代历史人物的力挽狂澜

  辛亥革命时期英才辈出,不仅出现了像孙中山、黄兴等一代伟人,还有像陈天华、邹容等爱国进步人士。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在反清革命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呐喊,激励了许多年轻人走上了反清斗争的革命道路。章炳麟虽然不是狂飙式的人物,但在苏报案中表现得很突出,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他看作是狂飙式人物。狂飙式的人物对社会冲击力最大。

  例如:蔡锷拥护袁世凯,这说明他是立宪派,但他后又拥护孙中山,所以他又是革命派。这些说明他是一个稳健派、务实派。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作为一个务实人物同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在“五四”后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涌现了像鲁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人物,这代历史人物的特点是提倡主义,主张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多少带有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他们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倡导者者,而且是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

  五、从第一次大革命到抗战爆发看历史人物的民族希望

  大革命时期涌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一大批人物。当然蒋介石也是其中之一,客观的讲,蒋介石对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推进国家统一,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人物,不能完全用共产党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不能用党史来代替国史;不能从党的立场和是非观点去评判其他历史人物。要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局来规范一切历史人物的研究。哪怕就是共产党的历史人物同样也要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近代人物变化从“一二?九”运动到抗日战争,从张学良、杨虎城到抗战时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中民主党派人士也很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丰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变动之剧烈是前所未有的。近代众多历史人物在百年的历史变革中,因社会变迁而形成各种不同层面的历史人物。我们现在研究近代历史人物,要对处于不同历史层面的人物要区分对待,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方法,注意评价其政治性、社会性及时代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这样才能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正确的审视。


猜你喜欢:

1.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

2.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3.2500字近代史人物论文

4.关于近代史人物的论文

5.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214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