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论文(2)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篇二
《流行音乐与中小学音乐教育》
摘 要:流行音乐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艺术现象,现如今它在中小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其他音乐形式,然而众多教师、家长对中小学生学习、欣赏流行音乐持反对态度;但流行音乐之所以存在并受到一定群体的喜爱,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在观念上改变对流行音乐的态度,认真地分析流行音乐存在的原因,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学习、欣赏流行音乐。
关键词:流行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艺术现象,现如今流行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一个5、6岁的儿童张嘴就能唱出一首他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流行歌曲。并且,学习演奏流行音乐乐器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一些专业的乐队,还有众多的业余乐队。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道德伦理上的“好”或“坏”来评判它对我们的整体文化和对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影响所具有的价值。正如内特尔所言:“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而言,我们不能说一种音乐比其他音乐要好,这正像说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流行音乐既然存在并受到一定群体的喜爱,那么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
一、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Popular 一词的意思是“通俗”“大众”,所以Popular Music一般译为通俗音乐、大众音乐、流行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流行音乐的解释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还有其他一些词典,例如《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等对“流行音乐”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从这些词典的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种类繁多、传播广泛的特征,它和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通俗音乐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流行音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在流行音乐开始兴起之时,就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青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歌曲从歌词、旋律、音响到表现形式都让听惯了政治意味浓厚革命歌曲的人们无法容忍,被认为是“颓废的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也被学校音乐教育拒之门外。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住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不让他们听,他们背着大人偷着听、偷着学。
在九十年代,随着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对流行音乐普遍热爱,并且已不再是偷偷摸摸的听和学,即使老师和家长再怎么干涉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热情,但走出校园他们还是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流行音乐。他们对流行音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认同感,他们渴望在学校音乐课上得到老师的指导,但是学者、专家、学校教师对流行音乐进课堂持怀疑态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流行音乐作为工业的文化商品之一,存在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现象
三、对流行音乐受欢迎原因的分析
流行音乐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由流行音乐自身的通俗性、流行性等特点所决定;其次,流行音乐符合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他们能从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中得到自我情感的实现;再次,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形形色色的商业媒体对流行音乐新、奇、特的包装制作以及各种形式的明星包装制造活动,也为流行音乐的普及开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一)通俗音乐的本体特征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青少年中广泛流行,就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
1.歌词比较贴近生活,并且通俗易懂
通俗歌曲大多取材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反映男女之间情爱的歌曲居多,也有反映时下青少年的理想、抱负,多数是抒发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听者易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旋律简洁、音域较窄、结构简练、易学易唱
就流行歌曲的音乐来说,它的旋律在音域上没有特别大的起伏,曲式结构比较简单,音域比较窄,比较容易学唱,因此,即使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也可以演唱。
3.个性的表现形式
从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看,它追求标新立异的衣着、奇异怪诞的发式、放任自由边唱边舞的态度;炫目的灯光、夸张的歇斯底里的个性张扬,震耳欲聋的印象特征等。
(二)中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生理、心理分析
首先,作为接受群体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知识增长时期,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他们往往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家庭观念的守旧。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体态、心理上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异性朦胧的好奇心,渴望了解异性,不自觉地产生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其次,当下的中小学生身兼重担,除了每天完成正常的学校学习外,周六、周日家长为他们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他们很少有自己的可控时间,他们渴望宣泄自己内心的压力。
再次,从流行音乐的存在特征来看,它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具有很强的宣泄性,能或多或少的缓解青少年的压力,青少年在流行音乐中能找到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情感需求的满足。流行音乐体现的是非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带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这种亚文化特征的音乐被青少年群体关注并积极接收。
(三)时下形形色色的商业媒介,为中小学生接触、学习流行音乐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新闻媒体对社会需求的迎合程度越高,引导社会需要的成分就越少。流行音乐是城市化工业大生产的产物,它的生产是按照商业运作的,它的目的是获取商业上的最大利润。因此商家们绞尽脑汁,使流行音乐屈从于人们的心理需求。流行音乐的设计包装也要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追求新奇、独特。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歌舞厅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不断更新的数码电子产品,使流行音乐成为人们最便捷的娱乐方式,再加上越来越多媒体举办的“明星制造”活动,使得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如数家珍,对其他经典音乐则一无所知。
四、堵不如疏,正确地引导中小学生欣赏、学习流行音乐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将世界的各种音乐都作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要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从理性回到人性,让我们的学生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国家不同的音乐文化,认识和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形式。针对流行音乐这一被青少年广泛接受喜爱的音乐形式,很多教师和家长所持的态度是制止学生听流行音乐,禁止流行音乐进课堂。然而对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善,辨别能力较差,对流行音乐则基本上是不假思索的来者不拒,针对这样一种对峙的状态,我们应该如何调解?
(一)树立新的、开放的教学观念,正视流行音乐
“任何对一些人来说是有意义的音乐都应该受到尊重”。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需要有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视野,所有音乐都是人类的音乐,只有去理解不同的音乐,才能实现多种音乐形式与现实生活的多维度结合。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之所以存在并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证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艺术教育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
并且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在电视、互联网、MP3、MP4等数码电子产品等音乐传播媒介广泛普及的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化时代,为中小学生接受流行音乐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开放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待流行音乐,不能采用拦堵或回避的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理想不是最大限度地教,而是去学习如何学习,去学习如何去发展,去学习如何继续发展”。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热爱,我们不能阻止,那样只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但是针对流行音乐中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针对时下流行音乐狂飙发展的势头,我们无法回避,并且也制止不了,但也不能全盘接受,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过程及特点来看,教师应该主动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变化,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时尚,主动求新求变,以其能够与时下的青少年心理产生共鸣,在为其选择适合青少年的流行歌曲。
(三)对音乐教师的新期待
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曾提出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理解多元文化”,教师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更需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以发挥其最为广泛的指导作用。
流行音乐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群所关注和喜爱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师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能不能大胆去更新自己的观念,主动去了解他的学生从那里遇到这些他所不了解的文化形式,能不能对这些处在“亚文化”中的群体给予一定的关注。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以及流行音乐自身的特征,我们在引导青少年欣赏、学习流行音乐时还应把握好适度性、选择性、指导性、创造性等原则。总之,流行歌曲已深得青少年的热爱,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社会各方面、教师、家长应该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平等的态度与青少年学生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让学生全面认识、理解流行音乐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音乐辨别能力、鉴赏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赵少英.通俗音乐育种学音乐教学的碰撞与交流[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0).
[2]王红艳.流行音乐与中学生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11).
[3]谢荣波.对拒绝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音乐本体论反思[J].广东教育.2007.(7~8).
[4]赵玉萍.对待流行音乐――堵不如疏[J].中国音乐教育.2007.(6).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看过“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
5.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6.小学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