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相关硕士论文

坚烘分享

  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的先辈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相关硕士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育相关硕士论文篇一

  《探讨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粗谈语文教学最终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国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目的

  论文摘要: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我们的先辈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目的的设定,也不能离开语文的这两个基本属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最终要将语文教学的终点推向何方?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你不曾深思过这一问题,那么你的教学过程也只能是一叶浮萍,无根也就无归属感。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这艘航船最终有停靠的港湾,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

  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或许我们能从前辈的摸索探究中得到启发。中国历来是一个崇文重教的国家,语文教育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把中国语文的教育史分成两大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初级阶段,它可以宏观地分为七个时间段:远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六朝、隋唐、宋元以及明清。

  远古至西周是语文教育的酝酿与萌芽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所谓的“仓颉造字说”。文字的产生必然会促进教育的诞生,但最初的教育也只不过是家庭式的。随着学校的出现,于是教育也就变得规范化了。语文教学也就此有了专门的教授场所。那一时期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看似和语文教育的关系不大,但其中的书、礼、应该是语文教育的雏形。书即书写,礼指道德和礼仪规范。看来中国教育的早期就已经很重视人文教育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私学兴盛,出现了许多教育大家,如孔、孟、荀、墨等。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思想虽不统一但较为活跃,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思想著作《学记》。书中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同学关系等。这一时期对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教育也空前发达。秦相李斯提出了“书同文”,也就是将各地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很大,加强了各民族思想与文化的交流。然而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成了经学的附庸,重书面语轻口语。教学内容侧重于断句、正音、释词、作文。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专用词典《尔雅》,语文的工具性逐渐体现。六朝时期国家分裂,然而教育并未荒废,相反各国为了立足一方,特别重视教育。梁太子萧统组织人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昭明文选》。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已较为系统的分为书法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读、写、说能力的培养。南朝时“普通话教学”粗具规模,北朝时“双语教学”粗具规模,这表明了语文教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充当着民族融合剂的作用,这不就体现了今天新课标里所说的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么?当时有一教育家颜推之则更有远见,他主张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应该是有关语文性质的最早认识。隋唐五代,中国历史上又一重要时期,科举制度应时而生,从此人才的选拔有了专门的途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相对的公平化。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就古文运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即在于从过去的重形式,到摒弃外在的浮华转为重视内容的教授,讲究文风的淳朴,这使得语文教学更为的实在和实用。来到宋元,官学、私学、书院同时并存,语文教学有三读: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亦有义理。当时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加强与中原的联系,学习北朝采用双语教学。宋元时期较为有成就的语文教育家当然首推“程朱”。明清科举制度达到高峰,八股文盛行。任何事物一旦发展到顶点也就意味着即将走下坡路,晚清科举制度的弊端频频出现,于是让有责任心的教育家不得不思考语文教育接下来的方向。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开始。中国语文教育史走进现代。

  谈到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从1904年的癸卯学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语文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大事件,为了更为清楚地讲述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发展,下面列表说明:

  一九零四 癸卯学制 文学立世

  辛亥前后 书局悬帜 课本各自

  一九二零 国语伊始 多元并峙

  一九二二 杜孟影响 壬戌学制

  一九二四 伟哉黎氏 著作问世

  三零叶夏 学生杂志 课外尝试

  国文百八 目标设置 侧重形式

  国文月刊 群贤毕至 传授新知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宣告在中国推行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实施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学制。章程规定“文学”脱离“经学”单独设科,这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是一个空白,它的方法规范、概念语言等全部借鉴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通常认为是由“文学创作”领域和“文学”学科领域两部分组成。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建构,除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外,还需要“文学”学科制度上的支持。“文学”学科的建立宽泛了“文学”的外延,为充当知识生产途径的“文学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国具有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揭开了近代教育史上的序幕。癸卯学制中明确,中国文学承担着四项任务:一是阅读,全部读古文,但是对阅读的内容和篇数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作文,先要求在阅读的同时,教学立意遣词的方法,并用俗话翻译文言,后学作记事文和说理文。三是习字,前习楷书,后习行书。四是练习官话,每周一次,以《圣谕广训》直解为标准。至此语文教学的目的渐趋明朗。

  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通过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它基本上仍袭用日本式学制。学制中指出小学国文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中学国文科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这一时期的文学教育在晚清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它调整了工具性指向,加重了文学性内涵,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趋于平衡,为今后语言和文学的摇摆、偏向和分科教学作了铺垫。

  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将有关条文中的“国文”改为“国语”,诞生了言文一致的“国语”科,这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继“国文”单独设科以来的又一件具重大意义的事。

  跳过几个时期,我们直接进入1923年。这一年公布了一系列国语科课程纲要,从小学到高中,非常完备(如《新学制小学国语科课程纲要》)。这些国语和国文课程纲要,是近代第一次较为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等,初步形成了现代语文学科的纲领性文件,为规范20年代的语文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成为以后中央制定和修正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的蓝本。

  1929年《小学国语暂行课程标准》颁布。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语文教学目的。既明确了国语教学的性质,又把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文)、书(写字)能力并列提出。这是自1904年癸卯学制过后,对语文教学目的的再一次明确,即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书能力。这为以后的语文教学目的的设定提供了依据。

  1940年《修正初级(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是1929年后的第四次修订,与1936年的修正标准大体一致。但简化框架结构,在教材选用上,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了解固有文化,以唤起民族意识与发扬民族精神,加入了政治因素。

  历史长河滔滔流淌至今,几千年的文明所孕育的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较为成熟的,但也面临着缺陷和改革的需要。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是丰厚的,同时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当今语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我们的先辈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虽然有所偏颇,曾经一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对人文性的关注不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目的的设定,不能离开语文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六朝时期,语文教学已较为系统的分为书法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在癸卯学制中,指出“文学”(即“语文”)的任务是阅读、作文、习字、练习官话。1929年《小学国语暂行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文)、书(写字)能力并列提出。1949年以后叶圣陶先生给“语文”明确下了定义:“语文”的本质涵义是语言,“语”是口头语,“文”是书面语,“语文”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语文”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的需要。此时的语文教学目的已经十分具体和明确了。

  语文教学的目的再把它具体化也就体现在语文课程目标上,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方向,指引和制约着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时也是检查和评价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上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本框架:

  “知识和能力”关注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过程和方法”关注的是学习主体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感和文化积累、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发展,以奠定其终身发展的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并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同样也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很明显是依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制定的,它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就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了。我们语文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还一定要用心去作为。就让我们做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学的春之使者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张中原、徐林祥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次版。

  2.《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3.《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高群著,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北京第1版。

  4.《文化转型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王海燕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5.《语文课程标准汇编》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法教研室主编,2003年9月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相关硕士论文

274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