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坚烘分享

  《“十一五”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始抓起,因此,研究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篇一

  《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和碰撞。因此,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就成为世界性的、关系到各个民族的命运和世界未来的重大问题。世界上国与国之间激烈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强与弱的竞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放眼世界文明的发展,再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风雨历程,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往往与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强调学习西方者多,而重视弘扬传统者少。为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始抓起,因此,研究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学生;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首先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对于广义的概念有很多论述。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涵盖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儒家经典、音乐戏曲、中医理论、书法国画、四大发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中华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学术,也即中华民族的所有智慧。[10]

  狭义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看,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仅仅指中国古代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至今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是现代文化的反映和呈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既扎根在本民族土壤中,是一种稳定的文化,又包含动态的内容,不断将新时代的思想渗透进旧的文化体系,使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将过去与现代不断交汇融合。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态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于物质上、精神上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能够浓缩各时期鲜明的政治、学术、艺术;它具有复杂的动态特征,它产生于远古,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演化出全新的形式和内容;它带有深刻的民族烙印,由本民族的祖先创造,由后代们不断更新;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

  (二)传统文化教育

  什么是传统文化教育?既然传统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理解,那么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使人增加知识、增进技能,影响人的思想、优化人的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狭义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儒家学说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健全人格、发展智力的一种活动。本文所谈传统文化教育属于狭义传统文化教育范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等的学习,促进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并以此抵制西方低层文化的影响,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新加坡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地加强对本国国民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对他们文化传统的提醒,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相信儒家伦理不但在社会方面而目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对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韩国,从小学起就开始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主要的道德理念,进行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儒家伦理教育渗透于学校家庭教育之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作用十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大韩民族的性格。韩国学校重视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也为世界所赞叹,甚至许多西方国家也望尘莫及。韩国学校中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有礼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被韩国很好地继承了,甚至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因此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被整理、编译、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赵洪恩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张岂之和顾建华分别主编的同名著作《中国传统文化》、李宗杜和周道生分别主编的同名著作《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等等。

  在传统美德承接的实践探索中,全国各地更是蓬勃发展,许多省市众多实验区点开展中小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各具特色。数十年来,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与吉林教科院院长来传大研究员联合牵头,进行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但是查阅近十年来各方面文献资料,我们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小学、初中和大学学段,而且研究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经验描述多于规律探索。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纳入到中学生教育视野中的文章不多,代表性的有张龄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齐国斌的《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黄高峰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文化挑战与对策》等。因此开展高中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实现,而且对广大中学,特别是在高中学阶段如何开展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民族的优秀品德素质,都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分析比较法等方法,通过广泛收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文章的基础上,首先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这些相关概念予以界定,然后针对当前中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进行剖析,深刻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相关建议。

  四、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文明占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己有压倒传统文化的趋势,年轻人喜欢看日本动漫、吃肯德基、过洋节……这一现状令人不无担忧。目前全社会对青少年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仍显得较为薄弱,道德失范、诚信丧失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1、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据资料了解,从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二白首》、《论语》、《史记》、《资治通鉴》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上,目前有80%学生是“通过课本或者配套的课外读物了解”,很少是通过自己阅读古典原本书籍的途径来学习。如果不是属于考试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了解。

  2、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作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承载的内容相当深厚,涵盖面也非常广。但是通过资料调查显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占比不足70%,这反映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不知其内容丰富。

  3、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有偏差

  92. 5%的中学生认为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53. 7%的学生不希望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或者认为在中学阶段开设这种课程不现实,这种课程只应存在于小学、大学这些课业负担比较小的阶段。这充分说明中学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或者开设的课程令学生感到不满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4、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

  这主要来自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在《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的题目中,能答出“蒙娜丽莎”这个主要词汇的占98. 5%,说明西方文化己经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在访谈时被问到“选择听一场明星演唱会还是去看一场民俗文化展”时,85%的中学生选择明星演唱会,说明大众流行文化在中学生中影响很大。

  五、传统文化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身体健壮,学习成绩优异,能够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因此家庭教育被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孩子被教育要上进、要争第一、要为父母争光。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做人处事很容易被忽略,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家长们只重视如何培养孩子“成才”,却忘了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人”,导致出现许多道德缺失的“优秀”人才。事实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决定着孩子将来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人,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启蒙不该被放置到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社会原因

  一方面是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反而出现许多低俗内容。大量包含凶杀、暴力、色情的内容不断占据人们的眼球,这些低俗、哗众取宠的信息不仅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常常能触及到我们社会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完全颠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这些低俗化的信息和低成本、低质量的“文化快餐”既挑战着传统的价值观,也在造成不良的舆论导向,非常容易引起分辨力差但模仿能力强的中学生盲目效仿,导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严重滑坡。

  同时,市场上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吸引能够中学生的产品极少,系统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缺乏,一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公益性设施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免费开放,使中学生又减少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感性认识的机会。

  (三)学校原因

  1、体制原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正式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考试制度依然使用“一考定终身”的方式,现行的教育制度依然是应试教育。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不仅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也奉行“考试的东西才是需要学的东西”这一宗旨。因此,在这种实用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即使有少量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仅仅局限于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的诗词歌赋、朝代更替等简单的内容,而且学习这些的目的也是为了考试,这样就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只是作为“知识”来进行传授,没有对它的内涵深入理解、讲授,传承文化的目的很难达到。

  2、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一直供不应求。精通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类知识的人才对社会来说有更普遍的实用价值。利用教育来培养对经济社会有用的人才,己经成为教育的一项现实功能。充分利用文化教育这一手段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型人才,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经济飞跃的一个重要经验。但发展经济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第一愿望,这就使教育在培养良好道德、完善的个性、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被忽视。教育中的经济至上思想,使得文化教育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

  3、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单薄,教材稀缺

  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内容除了优秀的民族大义精神之外,还有社会上需要弘扬的人间真、善、美,个人层面上的优秀人格、思维和理想,以及几千年来人们世代传承的民族技艺等。只有给学生传授内容全面的传统文化,不仅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摒弃糟粕,才能让他们在整体上对传统文化有完整的正确的认识。

  教材作为传统文化在学校传播的主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过程中,系统、良好的教材一直缺乏,致使学生就无法对传统文化知识形成系统认知。纵观小学到大学的教材,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另外,其他传统书画、音乐等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4、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传统文化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在教育中,教师作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担任着承前启后、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我国,虽然有成千上万中小学教师奋战在一线,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整体来说,我国的教师资源依旧短缺,尤其是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一个教师承担多门教学任务、甚至一个教师就负责整个学校的教学的现象都依然存在。这样的境况大大制约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使在教师资源充足的地区,教师的传统人文素质也参差不齐。理科教师中,大部分人只注重课业知识的教授,传统文化素养缺乏;就连很多中学的语文、历史、政治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也不算深刻,知识结构也不完整,对传统文化的综合把握欠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直接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社会大环境。

  加强宣传,营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要发挥好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阵地,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文化部门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艺的辅导,组织创作、编辑、出版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图书馆、新华书店要向孩子们提供有关的优秀读物,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要发挥本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古典建筑、名胜古迹等教育场所,在全社会范围内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让青少年从中更多地领略到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他们学习、接受、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修养的人。

  (二)加快教材的整理,提高教师的素养

  在我国现行的中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几乎渗透进了每一门课程,但无论在哪一门中都不占据主要位置。因此教育部门做好传统文化教材的开发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启蒙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蒙学教材,《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音韵学教材,《说文解字》、《尔雅》等语言学教材,利用这些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带领他们入门。然后,可以将中学生有必要熟知的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整理,汇编成系列教材,将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供给学生在特定的学时中学习。

  教师作为教育阵地中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品位素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针对当今中学传统文化师资紧缺、现有教师素质不高的情况,应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国家层面采取不同措施,改善这一状况。

  (三)提高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了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要不断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品行和素养,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了女,同时也要鼓励家长支持孩了参与阅读古经、学习民乐、工艺制作等课余活动,不断教给孩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七、结论

  “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指的都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教育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占据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位置。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以往的岁月,但经过世世代代的创新和发展,融合了每一个时期的独特气息,以其几千年的深厚积淀、一种近乎图腾的神圣地位不断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和价值体系,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时期,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民奋斗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基础和取之不竭的强大动力。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也是重塑中国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最合适的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未来承担者,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就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甚至在道德、人格上出现偏差。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殷翔.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09年

  [3] 马士峰.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4] 雷秋云.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职业教育更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陈玮,《中国西部科技<学术>)) 2007年10月.

  [6]《浅议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现实意义》钱淑云,《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4月.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李佑球,《湖南省社会卞义学院学报》2009年4月.

  [8]《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思考》肖刚,《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9年1月.

  [9]熊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教育和谐发展的消极因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0] 张媛磊 中学生传统教育文化问题研究[D] 硕士论文 河南大学 201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274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