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的法制教育论文(2)

坚烘分享

  历史教学的法制教育论文篇二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 要】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但是遇到突发事件时仍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因此学校要认真加强法制教育。那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从渗透法制教育的角度谈谈自己肤浅的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 法制教育 渗透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各个方面形势蒸蒸日上,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刚刚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成人意识萌动,渴望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立足社会。但由于中学阶段是应试教育,注重考试知识的传授而疏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故学生法制意识淡薄、自控能力不足,对社会法制法规的把握有限。因此,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观察社会、适应社会,在历史课教学时渗透法制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法制意识就显得很有必要。

  马基雅弗利说过:“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只有真正理解法制教育的学习,才会明确了解法律规范,积极培养自身法律意识,熟知自身的权利义务,有效地调整规范自身行为,养成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虽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途径很多,如听检察官法制报告、听法官法制讲座、看法制展览、看法制教育宣传片等。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认为课堂教学才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主要的阵地,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与历史知识的传授也相得益彰,两者是互为补充、互为融合的关系。为此我尝试从史法结合的角度入手,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钻研发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一 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史料

  自古以来,我国历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确保社会安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在历史教材上列出的法制知识点很多,只要教师细心钻研,挖掘教材和教参,就不难发现,例如:秦朝有关于农、林、牧、渔、粮等方面的《田律》,汉朝有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典《九章律》,三国时期,魏、蜀、吴政权均各自立法,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魏律》,还有《晋律》《北齐律》《隋律》等。另外集封建法律之大成,中华法系的代表作是《唐律》;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法典、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大明律》《大清律》等;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知识点涉及《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世界史上涉及的法律知识,如罗斯福新政的《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等。这些法律方面的知识涵盖了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只要历史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知识点,加以梳理、拓展、延伸,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适时适度穿插,就能够使历史教学与法制

  教育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对培养学生形成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为学生的成人成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史料设计法制情境培养法制观念

  情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等。大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杜威把教学法的要素按照顺序排列: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即杜威著名的五步教学法。事实证明,在教学中克服呆板、灌输,采取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手段,渲染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思维,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知识学习氛围中学习枯燥的法律知识,效果非常显著。

  陈弘毅说:“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今日说法》中播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案例对学生触动很大,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意义和法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要求历史教师在公选课渗透法制教育时,还应从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出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法制教育情境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教授“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一课时,提醒学生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1999年以宪法的形式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固定下来。2004年以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以地方依法治理为主体、以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的全方位依法治理格局全面形成,并呈现出整体进步的发展趋势。

  通过史料分析的研讨,让学生懂得只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学生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更好地培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健康茁壮地成长。

  3.组织生动活泼的历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法制素质

  青年时期是人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虽已具备成年人体格和种种生理功能,但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如自我概念增强与认知能力不相协调,概念丰富而不稳定。基于这样的特点,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拓展延伸以提升学生的法制素质。现举教学实例如下:

  罗斯福新政是教学重点之一。当时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为兼顾历史教学内容的突破和法制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我鼓励同学们从法律的角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给当时困难重重的美国罗斯福总统献计献策,最后通过视频展示大量新政图片和视频,表明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克服困难。其中比较著名的《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虽已过去七十多年,世界局势也已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但罗斯福总统当时所采取的政策于今而言,大多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堂历史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从教学效果看,结果在意料之中。学生通过罗斯福新政这堂课的法制学习,既增强了法制意识,夯实了法律基础,又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举多得。

  二 历史课堂渗透法制教育的“四要”

  1.教学方法要灵活

  孔子曰“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即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采用ABC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办法。说理性点就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按照历史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讲述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视频法等教学手段穿插法制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领,使历史教学中灵活渗入法制教育,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2.联系生活要紧密

  西汉学者戴圣说过:“仁者,莫大于爱人。”“古者为政,爱人为大。”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为了让大学生较好地掌握历史教材里的法律知识,培养仁爱之心,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应该结合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事件传授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学会以法律的眼光透视生活,用法制的观念剖析人生,逐步理解以法治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懂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进而做知法、守法与护法的好公民。

  3.法制教育要坚持

  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有些教师在学校大力宣传法制教育时,就注意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淡薄了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所以教师应持之以恒地渗透法制教学,长期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

  4.科学施教要实效

  坚持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历史教师可借助举办历史课课堂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重现当时的情境,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通过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历史法制小报》等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大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熏陶。同时坚持组织历史课堂教学与依法管理相结合。教师要带头学法、用法,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宣传教育是时代的要求,而且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只要历史教师努力钻研教材,巧妙设计,合理渗透,并持之以恒,就能使大学生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增强法制意识,成为知法、护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翔麟、王承绪编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蒲坚主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敬藩.民事诉讼法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雪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5]袁兆春.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历史教学的法制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法制教育的论文

2.浅谈高中法制教育论文

3.关于法制教育的毕业论文

4.有关法制教育的论文

2700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