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2)

坚烘分享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篇二

  《改革:中国教育发展的必要与必需》

  [摘要]教育自身正如其母体的文化一样,有着极为深厚的保守心态,教育自身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心理等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强大的历史惯性。因为教育自身强大的保守性,在教育领域需要自觉的进行教育改革,以克服教育自身保守性的负面影响。教育改革是教育必要的自我调整手段,也是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必须。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有阻力才是真正的改革;改革的争议本身就是引起社会反思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教育改革;保守;文化;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01-04

  改革是人类自身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社会制度的调整与变革,以适应社会自身发展以及世界潮流的趋势,改革是在任何社会阶段都需要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与功能。一个不善于改革的民族是发展缓慢的甚至于停滞的民族,一个不重视改革的民族,必将成为被历史淘汰的民族。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保守与改革、前进与守旧之间一直有着持续的交锋。

  1 我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保守心理

  保守性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社会中保持原有状态、不崇尚革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趋向。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明显的保守性。

  1.1 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有着严重的保守心理,不只表现在儒家自身对于儒学经典文集的崇拜上,就是在儒家文化典籍的内部,也是言必称三皇五帝以及周公文王,这种一切都趋向于从古代寻找答案的保守心理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中国社会中有着极为深厚的崇古心理趋向,遇到任何重大时局时,所做的不是发挥创造性,而是喜欢到故纸堆里面去寻找老祖宗的智慧,这本身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极为迂腐的。不管多么智慧的伟人,也不可能留下应付未来所有时局的智慧。正是这样保守的文化,导致了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几乎完全陷入了停滞,甚至到了西方强大的时候,仍然有着夜郎自大的文化优越感。这种保守的文化心理无疑是极为危险的。马森认为:“在中华民族所有的民族性格中,稳定性或者说不变性可能是最坚固的最独特的。”

  1.2 文化自身固有的惰性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惰性,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人类社会中那些消失的文化,事实上都是因为自身的惰性与不思变革,同时也因为缺乏环境的挑战从而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与活力。“一个社会降临于世,在其生命的任何阶段,实际上都有可能陷入停滞状态。”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强大保守性,导致中国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实际上已经处于发展上的停滞状态。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所以必然潜藏着一种向历史回看的从旧心理,而这种向后看的心理在我国极为深刻。“对于历史想象、回忆和追溯,给古代中国人建构了关于历史时间的知识,这些知识给中国思想世界提供的是一种来自遥远的古代的神圣证据,使人们从一开始就相信,古已有之的事情才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于是,思想者常常要寻找历史的证据,这些历史在古代中国是有重量的,不止是一种装饰或记忆,先王之道和前朝之事已经是确认意义的一利,标识和依据。”这种心理就是中国文化自身惰性的深刻原因。正是因为文化固有的惰性,社会的改革更需要有意识的自我反思,否则就可能陷入文化上的停滞期。

  1.3 中国历史上保守心态与改革历史回顾

  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浓厚的保守心态,治国总喜欢去翻阅老旧的典籍,而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直都是围绕着儒家文化的四书五经展开,这种保守的心态一方面奠定了社会文化的稳定,但同时也埋下了保守的祸根。正如中国历史上所屡屡揭示的,中国历代的改革,几乎大都以失败告终,但要看出,虽然改革者都付出了代价,但正是改革者的鲜血,激起了社会真正的变革。实际上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改革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如商鞅变法,邓小平伟大的改革开放。不成功的改革,至少也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如戊戌变法、王安石变法。中国一直存在着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保守而不是改革。中国的发展必须改革,不能因为改革的风险就拒绝改革。“因为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要讲究稳妥,但稳妥变成停滞不前就坏了。”

  2 教育改革的社会必要性

  教育自身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心理延续的功能。教育自身正如其母体的文化一样,也有着极为深厚的保守心态,教育自身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心理等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强大的历史惯性。正是因为教育自身强大的保守性,在教育领域更需要自觉的进行教育改革以克服教育自身保守性的负面影响。

  2.1 教育自身的保守性

  教育或许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文化中最为保守的领域之一。“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可以使人类新生代接纳前人的经验智慧,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人类新生代传递以往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后人传承着保守的文化因素。”从内容上看,教育内容本身就是历史以来的经典文化,也即历史遗留下来的智慧与知识,这就注定了教育自身的内容本身就是极为保守的,教育更多的是鼓励单向的学习,即继承,而不是创造。在教育的人员构成上,几乎所有的教育从业人员都是民族内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层面有着极为强大的历史惯性。仅仅是教育理念,就是极为顽固的,正如当今世界教育局面所体现出来的,德国教育的严谨,法国教育的艺术,英国教育的绅士,这些特点本身即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保守性倾向的外在表现。而在教育体制上,教育自身的保守性更为明显,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特色,如中国的统一体制,美国以州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制,日本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等。也即,一个民族的教育文化、教育领域中几乎所有的方面,自身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保守的心理与历史惯性,而这一点,往往导致教育领域成为社会内部的保守领域。

  2.2 教育改革的目的与使命

  教育保守性的巨大的历史惯性,注定了教育领域中必须要有改革的自主意识,否则,教育自身就可能影响甚至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的保守现状。也即,基于教育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有意识的在教育领域中保持改革的意识,以此发现教育领域的潜在问题,寻找改革的思路,实践改革并调整,促进教育自身在社会发展中能够保持一种超越保守的心态,进行主动改革而不是消极的保守。从这一角度上看,教育领域的改革没有终点,因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发展的创新性,在教育领域需要的是向前看。

  2.3 改革的艰难与深刻的社会发展的必须

  任何改革都是极为艰难的,但正是因为改革的艰辛,才更彰显改革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中国改革开放早期,也是何等的艰难,但正是因为艰难的改革,才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商鞅的变法,导

  致商鞅付出了车裂的代价,但秦国却开创了中国的统一之路;谭嗣同的鲜血,浇灌了中国的共和之路,同时也敲响了满清的丧钟。正是改革的艰难,才彰显了社会发展的艰难。在温室中盛开的鲜花是廉价的,改革同样如此。正是因为教育自身的保守性以及我国文化的保守心态,教育改革必然会面临学校、教师、校长以及家长甚至学生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改革本身是必要的,正是在这一变革中,我国的教育才不会因循守旧,才不会陷入停滞。池塘需要的是微风,才能唤起美丽的涟漪,正是因为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守性,教育改革才显得如此珍贵,教育改革才显得如此的勇敢与伟大。

  3 中外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

  在中外教育发展历史上,充满了保守的印痕,文化自身的保守性的历史危害,才可能深刻认识到改革的价值与必要性。教育领域必须高度重视解放思想,不能停留于固有的旧观念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什么叫解放思想,就是要自觉的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在发展上,保守不是真理,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来促进发展才是教育发展的必须,特别是中国这种保守的文化环境中的教育。“保守不行,墨守陈规不行,抱残守缺更不行。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是不断深入的,人们的认识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4.2 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有阻力才是真正的改革

  一切社会领域中的改革都可能触犯某部分人的利益以及固有的观念,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是极难的,更不用说改变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观念是多么的艰难了,所以任何改革都必然遭遇到巨大的阻力。但事实上,有阻力的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一个人人都同意的改革事实上已经不是改革了,而只是一种社会的自然变化。改革的核心和本意,就是改变一些社会中不好的制度、观念和行为等等,这些方面必然涉及到一批人的利益和已有的观念。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理念要变革,学生要面临不确定性的后果,家长则面临对教育改革的高考质量的担忧,而教育行政部门也面临地方官员的压力,这一切都注定了教育改革是一项总体向前的事业,但在实践上,却要面对相当大的阻力。“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

  4.3 改革争议本身就是引起社会反思的重要环节

  不管什么改革,不管是否成功,至少能够唤醒社会的争议与讨论,教育改革正是在这一争议中,以唤醒社会对教育现状的反思。中国教育自身的考试化倾向,学生的考试机器以及创造力的问题,同时城乡差别,灌输式教学,包括教育体制以及各种学校的设置比例,必须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正是其强大的保守性以及部分改革利益的触动者,导致教育改革中的每一项改革都将变得极为艰难。但正是因为在这一艰难的环境中,才更需要痛下决心去改革,改革没有时间表,也没有固定的措施,但正是这一步步的尝试,一步步的实践,一步步的反思,才能够促使教育改革自身更加稳健,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同时,也正是教育自身的重要性,才需要如此大的勇气去艰难的推动教育自身健康的发展,世界没有一件好事是可以轻易实现的,何况是关涉到民族国家的教育大业,但改革的勇气与决心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的保守倾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的步子要大一些。“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4.4 改革自身必须是科学的改革

  当然,改革不是革命,改革不是暴风骤雨式的破坏,改革也不是一味的对传统教育的简单批判,我国已有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本身就是中国历史智慧的延续,不可轻易简单的加以否定。改革自身不是革命,也不是摧毁性的重建,而是讲究缓慢、反复、理性、试探以及必要的反思。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这种前进的大胆与方向的正向性,才能真正确保教育改革自身的稳健在多方面的和谐以及自身的正确性。改革没有成功,那么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成功是经验,失败也是教训,正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才是一条真实的改革之路。但必须看到的是,不改革,一切将趋于保守,这种文化,这种教育必会陷入停滞。改革自身必须科学的进行,不能莽撞,改革必须具有自身的必要的条件;改革是一项事业,事业需要的是必要的规划;改革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必然具有压力。同时,改革也是对深厚的传统教育文化的对抗与反思,因为传统力量的极端的保守性,所以改革者往往都觉得力不从心。从这一点上看,改革者所承担的压力是巨大的,其工作是艰难的,同时其观点以及一切改革措施都是极富争议的,但正是这种争议性,这种压力,才可能促使强大保守的文化的自我反思,反思自身的合理性;也正是这种压力,才彰显了改革者的伟大与远见,这些改革者无疑是教育发展的伟大旗手。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必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关键要解放思想,找准教育发展与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心无旁骛的务实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真正用改革来促发展促提高。

  一代人需要完成一代人的使命,在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需要去反思教育的保守性,以此担负起教育改革与反思的使命,将教育的可能发展变成现实发展,提高教育发展的科学性,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才是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的目标。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

2.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论文

3.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范文

4.中国教育改革论文

258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