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论文
陶行知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一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目前教育的影响》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师从于杜威,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回国后,即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的教育新路。他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这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结晶,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
1、“生活即教育”
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2、“社会即学校”
这里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以受益。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1、教育必须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认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他还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考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人们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教育,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人类生活的不断需要和发展。但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在某个历史阶段不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且和生活的发展相背离,它不仅脱离了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使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陶行知曾经批判传统教育“沿袭陈法”,不满意“学校与社会隔离”、“生活与教育分家”的状况,主张革新旧的教育制度。他呼吁道:“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教育,是真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尤其必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教育才是真教育。目前,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内容陈旧过时,教育方法死板呆滞,不能反映当前生活和生产实际,不能满足青少年生动活泼的精神需要,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至于使学生把小学时代满好奇的问号,变成了中学时代沉默的逗号,大学时代无话可说的句号。这种学校与社会隔离、教育与生活分家的状况给青少年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不可低估。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力求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更贴近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这对于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领会《纲要》精神实质,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革新内容、改变方法、创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和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给我们基础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教育必须服务于生活,教育学生学会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等五大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和充实,他始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提出生活教育是要为未来新时代做准备。中国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仅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的活教育,更要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教育,满足今后学生生活的需要。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那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幼儿园进行理想教育,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德育现实使得我们的教育家们也感到惊奇;在智育中,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发展,“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和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蛀书虫”的现象还非常严重。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中职教育走向低谷,高职教育发展也并未被人看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反差。这些虽然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学扩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职业教育能否贴近生活、贴近市场、贴近学生,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所急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出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成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服务于生活,教给学生生活的本领,才能培养出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
3、教育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会创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要凝集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上。“真人”既不是“人上人”的剥削者,也不是“人下人”的奴隶,而是人中人,是在受教育后都能“做工、求知、管政治”做国家的主人。为了培养人中人,首先就要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人手。环境在培养、发挥儿童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儿童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身心营养,建设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辅之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儿童的“精神意志能力,渐渐地发育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创新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民族振兴的灵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的一大追求,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借鉴其创造教育思想,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发达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第二,要实现“六大解放”。其中,争取时间的解放是“六大解放”的重中之重。“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的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对解放儿童的时间也显得十分吝啬,他们希望儿童变成上紧发条的机器,每时每刻都在按照他们设计好的程式不停地运转,这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的萌芽。
第三,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最能发挥的重要条件,陶行知认为:“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师生间亲密合作,形成欢愉的情感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因为理解和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品质。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因为“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可能”。
第四,要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教学做合一就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生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所以,在教学中“不在做人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我们教师要能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个有胆识、善创新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黄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中西文化[J].教育研究,1993.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435,436.
[3]王晖.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大庆专科学校学报.
[4]阳红.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启示.贵阳师专学报,(38).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二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
[摘要] 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师范生
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陶先生深深认同他的德国朋友傅有任先生的观点:“中国人如果懂得‘行知’的道理而放弃‘知行’的传统思想,才有希望。”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要创造性工作
“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他的力量,丰富他的内容。”陶先生的“行知行”中的后一个“行”是前一个“行”的更高境界,不是前一个“行”的简单重复与修正,而是在对客观真理更深刻把握后的更理性的行动,同时更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创造与理论实践的升华。通过“行”而获“知”不是最终目的,“知”是为更好的创造性的“行”。教育实践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由行之知,由知而行的过程。
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实践,只是岸上观摩与书本理论研究是学不会的,师范生在校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也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对于师范生实习来说这是一个在“教”中“学”的过程,每个师范生学会“做”教师这一行必须经过的阶段,每个师范生的“做”不能停留在模仿原导师的水准上。“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许麟庐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也有很多人想学齐先生画虾的对虾,但都不得要领,许麟庐为此很得意,有些飘飘然。齐先生看在眼里,就说了这句话,许麟庐牢记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陶先生的“做”指的就是这种一定基础上融入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发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很好理解陶先生的这番话:“晓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和晓庄同,才算第一流的贡献,才算是有些成功。”
因此,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练就过硬基本功和了解实习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后,实习生要创造性地“做”,融入自己的思考,融入高校教研理论探索前沿的最新成果,这样就会达到陶先生一贯所提倡的改造落后教育的目的。譬如,2009年,衡阳师范学院物电系2005级学生王冬生在祁阳七中实习的过程中尝试引入心理辅导活动对259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获得成功,实习过程中并发觉高中生对实习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与信赖感。这种心理认同感是实习生年轻所拥有的特殊教育资本。于是,在2010年,物电系2006级在祁阳四中实习时,借鉴衡阳师院心理学品牌“云峰开讲”,在该校创立了“心灵绿色通道”,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家长与班主任不能解决的学生思想问题,给三位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重新唤起了他们生活的意志和力量。在这届实习中,刘娟、陈辉等同学进行学生集体自治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大力倡导这种方式,“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从学校角度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例如,关于高中生在校带不带手机的问题,他们组织两个班的同学进行辩论赛,讨论高中生在校带手机的利与弊。同学们通过深入全面热烈的辩论,对正确使用手机、带不带手机进学校有了正确的认识。这种教育方式合乎当代青少年崇尚独立自主、自尊心与逆反心理强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与理解。
二、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要修炼德行,坚定“专业思想”
师范教育是培养育人的事业,它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就业的技术、一个谋生的饭碗,而是要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勇担当的改造社会的积极分子。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好的教师有生成的,有学成的。生成的好教师如同凤毛麟角,不可多得。恐怕一百万乡村教师当中,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位是要有特殊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功”。师范生对国家民族、对学生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只有深入中国真实的社会生活,直面国家的贫穷落后地区现状、倾听人民的需要才能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只有在有孩子们交往中他们才会体验教育的神圣与伟大。学生深入到基层,许多扎根一线的老师奉献敬业精神也会教育感召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不仅要在“教”中“学”实习点的老师怎样完成业务,还要学支撑他们的精神与信念。物电系2005级在祁阳七中实习时,衡阳师院有一批以校长邓振为代表的优秀的毕业生群体在这里工作,实习队邀请他们同实习生一道开了“理想、成才、责任”座谈会,他们“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心一意付出”,“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等肺腑之言及工作中的一些实例使实习生深受启发。
教育这一行是功德无量的“爱”心事业,理解它,你就会爱上它,投入它,你才会感受到乐趣。“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利也,殊不知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自在其中。愚昧者,我得而智慧;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蒸蒸日上,皆我所造者。其乐为何如耶!”衡阳师院物电系2006级罗艳丽同学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在一个多月的教育实习中,发觉了陶先生所描述的乐趣,曾向带队老师咨询该不该放弃读研机会,毕业后马上从事教育工作。在与农村留守青少年朝夕相处中,孩子们尊重、信赖实习老师,对实习老师的付出给予了真挚的反馈,她觉得这帮孩子需要她,她愿意为她们付出。像罗艳丽同学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实践的过程中,师范生心中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博爱”之心被唤醒并强化了,师范生们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崇高与伟大,他们更具爱心,无论他们将来走向任何岗位,这个“师范”烙印将伴一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论文篇三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只有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的素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
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1891―1946)吸取了国外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国情所创造出来的,是上个世纪教育的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就是启发,启发所有人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是教育,当幼儿踏进幼儿园的那刻起到离园结束,小朋友们都在受到教育,有的教育是生活上的,有的教育就是知识上的,不管哪一样,都是教育。陶行知还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
小朋友都是好动的,你如何让他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呢?比如:大班的孩子是活泼的,是有活力的,每次早上做操非常兴奋,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乱跑。有一天,有一个小朋友就不小心摔跤了,这时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乱跑的坏处,让他们从个人身上得到教训。生活教育就是保育和教育的结合,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保教合一。在保育中教育,在教育中保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起促进幼儿的成长。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
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不能一味地读书,死读书。读书是为了生活,从而让自己变得强大。
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们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除此之外,“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如何将生活决定教育,就是我们老师这个职业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了。老师,就是生活教育的实施者,学生就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的教育就决定了幼儿的生活能力。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幼儿在园时,每天都有歇息的机会,从小事做起,从幼儿的吃饭、上厕所、搬椅子等一系列的行为开始训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习惯需要21天养成,当习惯养成以后,在生活中每天练习。我相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做人都是有好处的。我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成绩,应该是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作用,社区活动的开展是明智的,幼儿园是一个单一的小集体,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社会的资源是无限的,不管是医院、银行、超市,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幼儿都会面临到的一个问题,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只靠图片来解决问题,只有带幼儿深入进去,自己亲身实践,那才是教育的根本,最近,我就实施了一次,我带着幼儿参观银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大人们是如何去领钱、存钱的。学到本领后,然后在以后的自住性游戏中进行巩固。我觉得只有利用社区、社会这样庞大的资源,让幼儿贴近生活的学习,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让幼儿坐在课堂中只听,听教师的夸夸其谈,看似都学会了,可是一到生活中,这个不会,那个不会。不仅如此,还不肯学习,常年听老师讲,学生都不会讲了,思维停滞,带来了各方面的缺陷,所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正确的。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创造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小吃一条街、菜场、发型屋、茶楼等,让幼儿在模拟生活,练习生活中的情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与资深教育实践的深入,对于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与世界教育宝库中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陈雪娟.让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生活[J].教育科研论坛,2013,(7).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201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陶行知.谈生活的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致朱瑞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