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论特殊教育的相关论文(2)

坚烘分享

  浅论特殊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

  《浅谈特殊教育的“一体化”问题》

  摘要:“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让残疾人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主张使大多数残疾人尽可能的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与健全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达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我国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随班就读”还没有成为主体。追求“一体化”、“回归主流”,更重要的是让残疾人和健全人在一起从事上课学习之外的各种活动。

  关键词:一体化 回归主流 随班就读

  一、“一体化”的理解

  “一体化”是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系,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运动。在英国称“融合”,在美国称“回归主流”。在我国,大概因为它源于外国,在有一个大概方向的前提下,叫法并不统一。

  “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让残疾人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依据残疾程度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方式,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人尽可能的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与健全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人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健全人隔开的传统教育形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

  我们认为,对“一体化”的上述界定,是比较全面的。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传入,人们常会理解的比较片面,对其可能会导致的特殊教育实践中的弊端,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比如,有文章称:目前国际上走的是“一体化”的道路,它把残疾人和健全人打一片,平等参与,融为一体,回归主流,回归社会。……我们在大学里成立特殊教育学院的形式也将过渡,我们也走一体化的道路,残疾人也可以上普通大学。

  这段文字容易使人产生一些误解,仿佛残疾人可以完全在普通学校中与健全人一起“同步学习”。

  残疾人群中残疾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残疾人都适合在普通学校学习。“一体化”的目标是使大多数残疾人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与健全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要改变的是以往要将残疾人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健全人隔离的传统教育方式,

  关键词:是“主要”。“一体化”的实质,是让残疾人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最少受限制”,是核心中的核心。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须考虑能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减轻因残疾造成的困难和障碍。换句话说,必须要有相应的服务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如:聋生随班就读,就应配备手语翻译,这就涉及到学校编制等政策法规性问题。同时,翻译还存在一个对所翻译的学科是否明了的问题。

  再如技术支持系统,肢残者要装配假肢或矫形器以及必要的生活器具,盲生所需要的阅读器、盲文打字机、触摸式音码器及盲人计算器等,一般的高校恐怕难以配套解决。而聋生使用的助听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但我们都知道,它并不能完全解决外部语言交流问题。

  随班就读还有一个大障碍:残疾学生(主要是视听障碍)的学习基础与普通学所学科目的深度和广度相脱节,这是客观事实。因此有些课程是无法同步的,最起码目前是这样。但是有一部分课程可以做到同步,一些残疾人完全可以走到普通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听课。

  二、“随班就读”还不是主体

  对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状况,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在普通大学随班就读”。目前,这种教育安置形式是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在《关于做好高等院校招收残疾青年和分配工作的通知》中规定:残疾考生是指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的学习及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者。

  肢残,仅仅是残疾人的一部分。并且,现在并没有确切数据表明,残疾者随班就读比例以及占整个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开普通班招盲聋大学生先河,但仅仅是已有的先例。

  我国残疾人随班就读的服务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基本上属于空白。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物前提,这可以说是铁的理论。残疾人诸如看不见、听不到、感知范围狭小,速度慢,语言思维的水平提高慢,行动不便等都是不争的事实,不会因为我们具有美好的愿望就不存在。个别的极端的事例没有代表性。这样,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使随班就读这一形式的铺开,成为事实上比较困难的事情。

  同时,视障者使用的阅读辅助器等,聋生的阅读训练,说话训练,笔谈训练,都需要在基础阶段完成。但很显然,基础教育并不能全面适应这一个要求。

  还有,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有了助听器,聋人就能够与正常人交谈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由于助听器本身无选择的放大外界传来的各种声音,因此,它不能像人的耳朵那样精细的过滤或辨别不同的声音,也不能使外界传来的声音无限放大。所以,在使用助听器之后,还要教会聋人辨别不同的声音。否则,外界的声音对他们来说就成了无意义的噪音。

  所以说,不仅高等教育中随班就读这种形式能否成为主体不好说,就是基础教育也不好说。上述各种训练目前在我国只能在各种特殊教育学校才能完成。

  三、存在的争论

  实现“一体化”我们应该把点子敲在怎样创建“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上。在这里本文并不是认为大家不明白或不知道这种说法,只是强调指导思想要非常明确,防止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或本末倒置。

  追求“一体化”、“回归主流”,不能不知不觉的把目光完全聚焦在听课、学习学科知识上。我们认为,“回归主流”,更重要的是让残疾人和健全人在一起从事上课学习之外的各种活动。事实上,这比起对学科课程的学习来说,更有条件来实现。

  残疾人具有不同与普通正常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是最基本的事实。应该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前提。这个事实就决定了特殊教育在专业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殊规律,必须以特殊的教学体系为支撑。“全纳教育”的提法,从发展和理想主义的角度去看,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尊重,无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我们认为,特殊教育理论中,有许多是一种理想。从我们长春大来看,特教学生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课程,有关讲座等,是能够达到正常大学生的水平的。是可以和正常大学生一起上课的。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就表现出不适应。而融入或部分融入正常人中,与他们一起参加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却是可以做的到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残疾大学生置身于长春大学中,与万余名正常大学生共享同样的人文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春大学数年来,促进残疾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的融合,按学校的统一安排,参加各种文艺演出、运动会、辩论赛、节目主持人大赛等。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回归”。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模式,我们认为,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需要说明一下“全纳性教育”。它也是一个外来语。是在一体化运动基础上提出来的,比一体化教育更前进了一大步。但根据我们前面所述,认为整个教育系统不应该再划分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相对孤立的部分,认为应该完全包含、完全融合于一体的看法,认为无论儿童有什么样的残疾,也不管他的残疾程度是怎样,他们都必须在正常学校的正常班级接受所有的教育的看法,就太极端了,最起码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我们看来,只要有人类存在,特殊教育就会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完善。

  目前,随班就读是否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我们认为还没有。如果再进一步想,目前,是否已经初步形成或已经形成以特教学院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就是值得进一步评定的问题了。明确这一点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估计的是否正确,牵涉到特殊教育院系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问题。如果再进一步想,那就是在“以特教学院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中,究竟应该以哪个为骨干,以哪个为主体更符合实际些。

  我们认为,这里有个思想方法问题。的确,前国家教委有关领导曾经讲过,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要形成以特教学院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但我们究竟是应该从理论、从愿望、从方针政策出发去考虑问题呢?还是应该面对现实进行思考呢?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事业还算是刚刚起步,我们学习的也很不够,但我们突出的感觉是:人们理论描绘多,抽象推理多,设想设计多,面对现实思考的成分少。

  尽管资料和实践不足,但越是这样,越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操作的层面上多下功夫,这样,才会建立、完善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宁生,王峥.为探索我国视障者高等教育模式所做的初步尝试――一位视障学生于一位特教工作者的体会.中国特殊教育[J],2000,(3).

  [3]于松梅.视障学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一例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J],2000,(4).

  [4]黄志成等.全纳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浅论特殊教育的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论特殊教育的毕业论文

2.关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论文

3.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

4.关于特殊教育的毕业论文

5.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43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