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教学管理类论文
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科学,它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教育教学管理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教育教学管理类论文篇一
《 英语教学创新教育研究 》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通过实践新课改,我们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价格的,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安静,学生听讲,鸦雀无声是再好不过的课堂效果了。
而且每堂课总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而现在我们通过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放到一个与学生平等、理解、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课堂上全改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新面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创新教育,重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以下主要做法:
1.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教学每一教学步骤都应该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
2.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培养发散思维
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态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arethechildrendoing?Whenhisfatherisreadinga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
4.小组讨论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励是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各小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然后各小组长再将各自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各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可以先让在讨论过程中表现比较成熟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
各组再提出各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所授知识,突出关键问题,不偏离主题,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总之,教育过程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浅谈教育教学管理类论文篇二
《 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分析当今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沉淀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它孕育于人的内心,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德行、修养以及价值导向[1]。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实施医学教育中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修养,外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出既有精湛医疗技艺,又有高尚医德的复合型人才[2]。
1我国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缺乏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医学是一门严谨和特殊的科学,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繁重的学业导致医学生对文、史、哲、艺术等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社会的现状及发展了解有限,知识面狭窄,导致其与人交流沟通时缺乏内容,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过程中,过于注重医学个体的组织结构研究,忽略了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尊重他,部分医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医疗工作,因此,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修养。
1.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仍以专业基础教育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西方发达国家已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专业并列为医学教育体系,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滞后,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国外人文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3],而我国人文教育课程只占8%。
目前我国医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几门课程来获得人文知识,而往往这些课程的内容比较陈旧,与临床专业课程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差。在考核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流于形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试,很少考核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真实“内化”表现和面对真实情景的“外化”能力。医学生毕业后就业应聘时,多数医院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学历和临床经验,对其职业操守和人文素质缺少评价,甚至在医学生迈向职业生涯的必经之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人文素质考核的比例也仅仅只占5%左右。
1.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的数量不足,层次偏低,教师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的老师不注重自身修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较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冷漠,对金钱及利益过度追求,这些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着学生,就象影子一样伴随着学生走入今后的医学生涯。
2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自古以来,医学被认为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学的本质就是人学,它是为人的健康、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存在和发展的。无论是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还是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健康、解决人的病痛和延续人的生命,医学不是单纯的一个专业、一门学科或者是一门技术,它本身就包含着人文关怀。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医学之外的附加,而是医学本质的回归,在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就是要培养他们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苦难,关注现实的医学人文精神[4]。
2.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类个体需要得到他人的了解和关心,尤其对于患有疾病的人群,可能由于生理的原因导致心理的脆弱,他们渴望更多的关怀与帮助,希望医生能了解他们患病的时间、经过、目前的状况、身体的主要感受,对治疗的一些初步意见等等,他们向医生倾诉的内容具不具体,关不关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信任,一种依靠,一种渴望,作为医疗工作者更应该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考虑,这样在治疗上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2.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疗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医患关系不和协是当今医疗卫生领域突出的问题,医疗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医德,重患者治疗、轻患者关怀的现象。如果医学技术离开了伦理道德的支撑,它必将使医学服务失去人性、本性和善性,有失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医疗实践显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要求[6]。随着人们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矛盾不断发生,社会对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医学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3.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契合
新的医学模式表明,患者不再是单一的生物个体,同时还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有机体,医生面对这样的个体,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契合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
3.2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主导,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就是他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人格魅力展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潜移默化着学生,唯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7]。教师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应注意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不断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关爱学生,理解温暖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老师,这样才有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把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轻松地内化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也应该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渠道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3.3优化人文素质课程,调整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应适当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数,设置一些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课程,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医学文化,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进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在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体系中,首先可通过笔试检测学生的人文知识,然后再通过其他形式,如撰写论文、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文化精品评析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结果不以绝对“分数”作为考评尺度,而以一种相对“等级”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思想”状态,如优、良、中、差等。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来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学习过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4建设文明校园,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在校园内增设人文景点、树立医学先驱人物雕像、医学生誓言碑等使学生与人文精神相融相伴,建立校训、校风、学风等一系列校园文化主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社团可通过开展人文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沙龙、影视精品展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名家讲坛、名著讲座、美学讲座等,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8]。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化、科技化的加速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的迫切需要,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医学生的培养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既有精湛医学技术,又有高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杨加周,艾庆燕,等.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0(3):72-74.
[2]王洋,高莉,祝峙,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药教育,2010,17(10):103-104.
有关浅谈教育教学管理类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