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
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辩证地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创造出一整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理论,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一:浅析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陶行知提出了平民性、终身性、全面性和主体性等成人教育思想。研究和借鉴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成人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富声誉和影响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之一。他关于成人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1世纪初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探讨陶行知的成人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成人教育理论,对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成人教育的对象:平民性
文明的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平等的社会。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出发点,利用平民教育可以“打通”贫富、贵贱等“横阶级”与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纵阶级”的关系,“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制造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批评所处时代教育的弊端时说:“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一)妇女教育;(二)乡村教育;(三)老人教育”。
提倡并大力组织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小先生扫盲运动、科学下嫁运动、师范教育下乡运动等。他满腔热情地南下北上,先后到南京、上海、北京、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察哈尔等地宣传、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他处处接触贫苦劳动大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街道、工厂、商店、机关、兵营、监狱、寺院、蒙古包发起组织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他穿上中式棉袄、布棉套裤,戴一顶西瓜小帽,和老妈子、洋车夫、小摊商、店员等劳苦人民交谈,指导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要变得像空气、日光一样的普遍,要为工人、农民、穷苦的老妈子和小孩子所共同拥有”“要救中华民族,必须民族具备科学的本领,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要把平民教育输入到军队里、慈堂里、工厂里、监牢里、尼姑庵里、济良所里。我们要叫黑暗的地方大放光明。”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住在乡村里,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的现象。
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略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因此,中国的乡村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乡村不能真正繁荣,中国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苦狱”。
他认为通过“工学团”这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可以使乡村变成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他指出,创造新中国之先决条件在培养好的民众,继续不断地向新知识追求。只有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建设、发展新中国。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把现代文明的钥匙——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从少数人手中拿出来交给大众,使大众做一个现代人。因为好学的民众才有思想。“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二、成人教育的过程:终身性
终身教育是人的全程教育。唯有终身教育,才能使社会真正成为大学校,变成学习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就预言二十世纪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将把人类带入一个知识化的社会,学习将与整个社会生活融为一体。20世纪40年代,他又将这一认识概括为终生教育的重要特点:“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
陶行知认为,“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教育纵及终生,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横扩社会整体的一切方面,“社会一切事业皆胎息于教育。”“终生教育,培养求知欲。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
我们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他主张,国家和社会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国民读书,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举办各类学校,对各类国家官员升职根据其所负责教育的事项实行教育“考成”。
三、成人教育的目标:全面性
确立教育培养的标准和规格是终身教育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坚持“全部发育”原则,“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使人得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统一、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的统一。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心、脑、手并用。
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 “用教育的力量,来顺民之情,顺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人民大众既要生活富裕,又要精神健康向上。他认为,教育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总之,陶行知要求受教育者做一个完整的人,在“真善美”“知情意”“智仁勇”等方面和谐发展。“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认为,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必然的趋势,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是中国社会的前途。而这一切必须靠教育来实现,“教育实建设共和国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劣败。”1918年11月,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要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
四、成人学员的地位:主体性
成人教育必须以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陶行知指出,要培养具有改造社会精神的活的灵魂的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员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它其实要叫学员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它自己的活本领”。陶行知提出他的生活教育是“人中人”教育,是“主人”教育。“他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进而“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这些主人必须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更要把他们的一双手解放开来,使他们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民族生利”,在意识深处唤起一种对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以自尊、自立、自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
教学做既是教学法,也是生活法,教学就像生活一样,强调个体的参与。他主张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由学员来承担;在下学团,其主体也是真农人,这种育人方法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主体能力,发扬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提高,学员也只有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才逐步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因此必须给学员提供独立“做”的机会才能提高他们的主体性。
陶行知对“六大解放”有一个总结性的表述:“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人、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和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日,干点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
总之,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丰富而又深刻,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挖掘和梳理,并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9.
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二:探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深入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并付诸于长期教育实践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怀抱教育强国的宏愿,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扬弃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创造教育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教育,以创造力培养为旨归,以试验(实践)为基础,比较充分地发挥了手脑双全的作用,关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主持、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教育组织,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劳动者、建设者、革命者和领导者,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当前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综合国力竞争日渐加剧,各国尤重创新人才的培育;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教育改革,彰显出“能力本位主义”的核心文化理念,这些崭新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借鉴、拓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着力培养国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陶行知有关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对当代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培养目标和谐、重德,体现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极其丰富的内容,而创造教育目标在创造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于他的整个创造教育思想之中。立足于旧中国的现实社会,陶行知提出了培养“手脑双全”,有进步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新文明创造者的创造教育目标,并把“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进而,根据中国贫穷落后必须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实,又提出了创造教育在创造富的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任务。
确立“手脑双全”的教育目标是陶行知长期积极探索后的创造性发现。他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论断人类的所有文明都是用手和脑创造出来的。他研究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使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积弊,他又形象地指出:中国有两种病。一是“软手软脚病”,二是“笨头笨脑病”。
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教育,要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后来,在总结晓庄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时,他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大目标。
此外,在创办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时期也都提出了不尽一致的培养目标,但培养“手脑双全”的理念始终贯穿其教育目标之中,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的根本目的。为保证这个宏大目标的实现,陶先生对创造教育的对象和创造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受创造教育者首先要“谋大众的幸福,解大众的痛苦”,这是因为中国大众受着多重剥削和压迫之苦;二是创造教育要教人用科学“做养生、保生的工具,不做害人、杀人的武器”;三是创造发明者不能有自私自利之心,有了自私自利之心,他就不可能为人类谋幸福。
在确立创造教育目标的同时,根据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任务:“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创造富的个人”,因为“社会既富,则在社会里的个人自然而然的富了”。要创造富的社会,就要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等三种阻碍造福的人生观,就要教人生利,为广大群众,为中国民族谋利益。他认为,这种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以物利群,如农产谷;二是生有利之事,以事利群,如发展农工商业。
为创造富的社会,他提出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教人掌握科学技术、教人提高农业生产力、教人树立进步的人生观、教人少生孩子以提高人口素质等具体任务。对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的人才培养标准。从目标层次来看,分为造就“手脑双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两个不同层次,增强了目标的指导性与操作性。
从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联系来看,与之是一脉相通的,都包含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蕴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们要为国为民为世界繁荣昌盛而大胆地创造。简言之,从培育目标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是一种包含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的“和谐教育”…,也是一种“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的全面教育。诚然,在当前多元讯变的世界竞争中,我们要把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育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实施六大解放,系统消融束缚创造力的不利因素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予以简要论述:
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创造力。陶行知看到了人们头脑中蕴藏着知识、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因素,但这些往往都被固有的种种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层层束缚了。要想释放创造力,必须要把人们的头脑从迷信、偏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必须大批封建纲常礼教、旧的封建思想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只有从头脑中释放创造力才能使中华民族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观察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通常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小书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张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大社会的万千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摘掉那些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能力。
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必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有问题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但中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许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解放双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往往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会使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要去除这种弊端,必须解放双手,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生活等能力。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大问题,谈谈国事,看看喜爱的书,做做喜欢的活动,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还要留点时间玩玩,以品味生活的乐趣。陶行知认为,我国传统教育的考试制度规定了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多种考试,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没有时间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所以他坚决反对这种考试制度。
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把人民和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食粮。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或者是只“放大的鸟笼”,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大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学习。这样做是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个有机、全程、相互贯通的整体,论及从传统观念到生活习惯,从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到家庭内部教育,并提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他对世界创造教育的杰出贡献,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也有很多启示。如对于解决多年依然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解决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等问题,对于优化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等问题,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更值得欣慰的是,如今这“六大解放”已经被应用于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科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等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拓伸“六大解放”的实际运用价值。
三、多管齐下,突显创造力培养方法的整合双应
1 实施“教学做合一”。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创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指:“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同时,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这里,陶行知特别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是指“在劳力上劳心”,包括行动、试验或玩科学把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他认为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能给学生求学的能力、给予与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改造与使命环境的能力。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依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陶行知创造了学校生活、游泳、种稻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范本。
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领会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学”和“做”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和需求,来掌控教学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从多方面去验证、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做”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树立进取心和责任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
2 交给“文化钥匙”。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是灌输教育,总是先生讲,学生听,偏重书本知识的灌输,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文化钥匙主要的有四把:即国文、数学、外国文、科学方法。”同时,他认为,国文、数学、外国文三门课,在初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程度分班级上课是最经济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治学、治事两种,而学生的治学、治事能力通常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这些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发展生活力、创造力的工具和基础,有助于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陶行知在《育才二周年前夜》…中讲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意喻强调“点金术”比那些金子更贵重。可见,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并从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工具,这与近代西方要素主义思想有某种契合。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师法陶行知这种授予“文化钥匙”思想,注重教会掌握文化中的“共同要素”与基本方法和工具,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主动地发现、创造。
3 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在主办育才学校时,陶行知提出通过开展集体生活,让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因为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大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集体生活“可以逐步培育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药剂”。集体创造目的是“运用有思考的行动产生新价值”,并“便于我们运用”…,他有助于培育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觉、自动地开展创造性的学习和对新知识的探索。为此,育才学校开展了四大集体创造活动:
一是创造健康之堡垒。目的是“与疾病作战”,为此构筑三道健康堡垒防线:即制作扑灭、绝除及携带病菌之工具,搞好环境卫生和提高生理卫生认识。
二是创造艺术之环境。陶行知认为,整个的环境要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他说:“我们所要的校容不是浪费的盛装,而是内心的艺术感所求的朴素的表现。我们的校容要井然有序,秩序有序,凛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仪。”
三是创造生产之园地。针对当时学校面临的经济困难,他提出“要开源节流,标奉兼治”的具体措施,同时,使学生在创造劳动的洪炉里接受锻炼,克服自身的弱点,使之成为手脑双挥的小工人。
四是创造学问之气候。陶行知指出:“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必需之气候。”
“学问之气候也可以说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为此,育才学校一方面抓紧培养学生向大自然大社会求知的热忱,另一方面十分重视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的建立。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育才学校取得丰富的创造成果:该校的27名幼年研究生创造了4个剧本、27支曲子、10余份研究报告,30余件自制仪器,以及大量的美术、舞蹈、诗歌等作品。
陶行知这种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的活动,强调集体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注重个性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把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碰撞以产生新的真知灼见,成为智育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进取奉献以及艰苦奋斗精神,拓宽开展德育的新途径,同时也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对我们当今开展德、智、体、美等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陶行知还提出了创造力培养的其他重要方法,如因材施教、开发“教学做合一”之教材、进行发明家教育、玩科学把戏、动手试验、民主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等,这些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也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与借鉴。
综上所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以上只是就创造教育的目标、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以及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给我们当代教育教学一些启迪。我们认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唤醒”一个人的心灵,其“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创造教育理论的认识水平,认清我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弊端,领会“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且有助于增强我们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际操作能力,防止学生进入创新实践的误区。
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加大力度,一方面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结合其他课外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创造教育,另一方面要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快改革现行课程体系、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努力改变当前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现象,以进一步推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加快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关于陶行知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