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谈隔代教育毕业论文

斯娃分享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隔代教育已成为我国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隔代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隔代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一: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家庭隔代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既有其赖以存在的亲缘基础,又有它自身无法规避的现实原因,在以其优势存在的当下,不管是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从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以期对该现象有一个合理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13—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逐渐将教育孩子的重任留在了老一辈(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肩上,这些隔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使原先稳定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改变,而出现了当今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家庭教育状况。基于此,从孩子被抚养的角度来说,目前农村的隔代教育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一,父母在家,祖辈部分代管的形式;其二,父母一方在家,祖辈帮助抚养的形式;其三,父母双方不在家,祖辈全部代管的形式。

  一、我国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隔代教育现象日益突出

  据中华家庭研究会2004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我国1.2亿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2000万左右,而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通过隔代抚养的。14周岁以下占86.5%,按全国3.16亿儿童来看,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没能与父母在一起。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有近七成的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且年龄越小祖辈抚养的比例越大。而且,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70%也是属于隔代教育。年轻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在提高,但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隔代教育现象都相当普遍,成为一个全社会面临的问题。

  (二)隔代教育孩子年龄偏小

  下面是一个关于我国中部某地区一个农村的五个组中,家庭隔代教育中儿童的年龄结构表:

  由上表可见,在农村隔代教育中,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是占绝大多数的。根据《中国妇女报》于2008年3月1日报道的文章《全国妇联公布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义务教育段达3000多万,学龄前儿童占总体比例的27.05%,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8.35%,其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

  这些年龄偏小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完整的亲子教育,正常情感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偏差。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可见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健康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说明早期教育与心理影响同样重要,儿童时期的认知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得来,因而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发展中尤其关键。隔代教育在此时就在无形中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而农村隔代教育在孩子入学接受教育的时期也一般不会发生责任的转移。

  二、隔代教育在我国农村产生的原因

  (一)隔代教育赖以存在的亲缘基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伦理,像“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一直是老一辈的期盼,并未因计划生育的实施而彻底消除。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使祖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热衷于发挥他们的余热,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老人很容易产生“不亲儿子亲孙子”的倾向,这在古人所说的“老人十拗”里也有谈及。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里,隔代教育是有其存在根源的。加之目前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55岁左右,从心力与体力来讲,都是有能力帮助代养孙辈的。在中国普遍的农村中,祖辈年龄更呈现年轻化的势态。因而在亲缘的基础上,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我同家庭隔代教育中发挥得更充分。

  (二)基于现实考虑下的隔代教育选择

  南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始终还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官方的说法就是流动人口,然而他们的多种权益难以保障。作为离乡在外的务工经商人员,只有在他们自身根本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孩子的问题。面对生活的压力,作为孩子直接监管人的父母,往往会抛开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毅然外出务工,对于幼小孩子的抚养往往是难有精力完成的,对于适龄入学儿童,又会因为户口与学校的问题而给农民工带来种种压力和经济困难。所以基于以上考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会将孩子托付祖辈照管,使其成为孩子的监护人,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多数也因此而产生。

  三、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监护人教育方式简单

  在农村,隔代教育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且他们很多是要参加生产劳动的,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多数是放任,少数则是粗暴。而一个稳定状态下的家庭教育形式应该是民主与权威并存的,而非简单的放任与粗暴。对于采取以上方式,也并非初衷,南于多数祖辈是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时代而走过来的,在进行隔代抚养时,无形中出现“补偿心理”,容易无限制地迁就与容忍后辈。父母不在场的教育,一般权威与民主型教育方式也难凸显其意义了。并且老人有时候思想相对保守,观念比较陈旧,极少能对孩子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不如亲子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使年轻的父母从抚养孩子的繁重任务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为其外出务工经商创造了条件。祖辈由于长期的生活阅历沉淀了许多美好的品德,能让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也更有耐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拥有良好的情感价值倾向,这种氛围之下的隔代教育也使整个家庭的亲情与血缘联系更密切。尽管隔代教育存在以上有利的方面,但却无法取代亲子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方式的简单,让成长中的孩子失去很多学习与创造的机会。

  (二)容易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

  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感受到的亲子间的温暖很少,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对人生很多问题感到困惑,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他们性格不够成熟的幼年期,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农村祖辈在管理与教育孩子方面容易产生放任的偏向或者是迎合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儿童,在一个家庭里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其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如言语刺激在婴幼儿时期对其的个性发展就起重要作用,因为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与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儿童由此体验家庭环境的影响,萌发个性,产生人格发展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也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然而农村隔代教育家庭中,儿童长期远离父母,感觉刺激比较缺乏,父母的影响也就淡化了,这样对孩子人格早期发展必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长期的隔代教育使亲子关系淡化

  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空间和时间的隔离,在心理上就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没有沟通,少了来自于父母最实质的爱抚与照顾,使“爸爸”“妈妈”在他们心中只是一个空洞的代名词,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在农村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都是常年在外的,孩子从根本上缺少了父母的影响,自然亲情关系也比较淡薄。子女对父母感情亲密真挚的程度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信赖程度,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教育感染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四)使孩子价值观产生偏差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经商,长年离家。对于孩子最多最容易实现的也无非是进行物质方面的补偿,但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父母的这种补偿,对于心性未定的儿童来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慢慢就容易滋生享乐与攀比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更易有孤独感,与人交往显得不自信,却倾向于通过这种外在的“富有”来充实他们的内心。当这种情形凸显严重却又得不到正确指引的话,很可能导致拜金主义。

  (五)孩子学习状况普遍呈中等或偏下水平

  农村隔代教育中成绩优良的孩子不多。笔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督导和启发,大部分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一般,据一项相关调差显示,见下表:

  可见,隔代教育儿童中成绩优良者并不多,优良的仅占22.2%。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要求家庭与学校合力,甚至还要依赖社区教育的优势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在我国农村的实施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发挥不了它的真正作用。而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在此处于“真空”状态,对于孩子学习的积极影响是很弱的。加之学校课程的设置为学校之外的辅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祖辈由于文化知识不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教育观念也无法与现代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对于“家教”并非像城市家庭所表现的一样,因而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之下的孩子缺乏校外的督导。另外,基于孩子自身的特点,在缺乏严格管教的情况下,自然很难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导致隔代教育孩子学习成绩优良者很少。

  人生之初就不断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家庭教育是首先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教育形式。儿童经验和知识的获得最初是源于家庭,受整个家庭环境及培养者教育意识的影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在亲子教育长期缺位的情形下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着各种影响,凸显的问题也可见一斑。缺乏亲子交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方面,但不可否认,作为祖辈培养者,他们自身的意识与教育观念也该作为关键因素来分析。重“养”不重“教”,在农村隔代教育中表现还很严重。虽然生在农村,但有些祖辈却忽视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不注重从小事培养他们坚强勤劳的性格。由于两代人还存在一定的文化冲突,祖辈对孩子兴趣和爱好方面也给不了足够的关注,儿童的潜能得不到最大发挥。

  究其根本,在我国广大农村,完整的家庭教育模式已渐渐失去其稳定性,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渐失平衡。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使本应该在位的亲子教育被隔代教育完全或不完全取代。其中造成的问题也许还远不是我们所见到的,可能更多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积极面对与努力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有待于每个人的参与。但随着人们晚婚意识的加强,在人力资源方面会出现减弱的趋势,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可能也会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而呈现不同的类型,进而使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较大的改善。

  隔代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二:浅谈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

  [摘要]目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此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发育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主要探讨隔代教育的弊端,并提出解决这些弊端的思路,以引起国人的关注。

  [关键词]隔代教育 弊端 出路

  隔代教育,是指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这在欧美等国家是极为罕见的。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本文主要讨论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所以,隔代教育的长处就略去不谈了。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 0~6岁的孩子中有 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 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结语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综合管理、优质服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石华.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2]隔代教育的困扰[N].羊城晚报,2003-12-15(4).

  [3]汪萍,宋璞.隔代抚养对 1~3岁婴幼儿智能发展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2).

浅谈隔代教育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隔代教育的论文

2.隔代教育论文

3.关于隔代教育的论文

4.怎样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

5.隔代教育成功案例3个

6.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与路径研究论文

7.有关家庭教育优秀论文

    140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