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证券投资>

国际投资风险论文(2)

秋梅分享

  国际投资论文篇1

  浅谈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 投资 生产要素移动 技术进步 效应

  [论文摘 要]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是推动 经济 全球化的两大 历史 车轮。尽管国际贸易的起源先于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却是国际贸易更大的加速推动力量。现在世界已步入 金融 时代,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业已构成世界经济 发展的中流砥柱。认真解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国际投资促使国际贸易立体扩散和国际投资推进传统贸易方式改变等三个层面,对做了分析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 社会 经济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其中有两个重要支点:国际贸易和引进外资。逢此之际,有必要对已经走过的历程作一阶段性的 总结 ,以求踏上更加光明的旅途。

  对于 国际经济 往来而言,无疑是先有国际贸易,尔后引发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往返 运输 需要增加交易 成本 、中介费用和时差间隔,由此引发资本输出动机,即把资本直接投入到商品需求国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资本输出又引发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由此出现 跨国公司 和国际金融。这是 市场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是国际贸易引发国际投资,但国际投资作为一个后来者却起来了主宰国际贸易的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金融世纪,资本运营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终究要突破国界走向世界,经济发展已无边界。经济全球化也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了。现在不过是“在更高层次回到1941年以前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发达水平的结果:人类发展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低成本生产和低成本交易已经成为可能。”[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投资作过描述。“由于机器和蒸汽的 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 工业 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国际分工、合作、交流的思想。“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确定,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的一致化,各国人民之间的 民族 孤立性和对立性日益消失下去。”[3]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日益活跃,资本、技术、 人力 、信息等生产要素愈益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综合地流动和配置,特别是世界贸易 组织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已使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规模出现空前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

  二、国际投资引致生产要素跨国移动

  单纯的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跨国移动,只有国际投资,才有可能形成生产要素直接的和大量的跨国移动。在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中,除土地之外,资本和劳动都能在国际之间自由流动。

  国际投资,即国际间的资本转移,指的是货币资本和贷款资金从一国流向他国。任何国家或地区要发展经济,必须积累资本。积累资本一种方法是国内储蓄,由储蓄转化为投资;另一种方法就是吸引外资,包括国际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在经济不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储蓄能力受到限制,资本积累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外来商品能形成入超现象,国内资本积累才有可能不减少当前消费。但是,入超国家又必须清偿入超商品的资金。由于资本积累不足,只有依赖外国贷款。而能否得到外国贷款,又取决于两国利率之间的差异,即 债务 国的利息必须高于债权国的利息。所以,国际投资的驱动因素是各国之间利率的差异。至于外商直接投资,则取决于生产成本、市场需求、预期回报率、投资 环境 和相关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

  国际间的劳动要素的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价格,即取决于平均工资水平,比如某种类型的劳动在美国的工资率高于墨西哥,就成为墨西哥人跨越国界的经济动机。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工资偏低,移民倾向尤甚。其次,劳动要素转移还取决于劳动者拥有的数量。在一个劳动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很容易引发向劳动资源稀缺的国家移民的动因。当然,国际投资也会引起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要素转移,但毕竟属于少量,而且大多是伴随着技术引进,随同设备和资金的技术人员配套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大多带有临时性质。一旦投资项目完成,随行技术人员又会回归本土。

  国际投资实现生产要素转移的微观载体是跨国企业。投资的始初动机是以谋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生产和经营。建立跨国企业伊始是资本运营,购进设备和技术,又实现了物质生产要素的转移,招聘经营人员和企业员工,又实现了劳动要素转移。可见,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跨国移动的第一推动力,跨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是鉴定生产要素移动的基本尺度。

  生产要素跨国移动有两大效应:

  (一)促进世界生产效率并提高实际收入水平

  如果资本在美国的边际生产率低,在资本稀少的中国边际生产率高,若美国的资本流向中国,全世界的产值就会获得提高,最终超于均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不断增加,就是这个原因。

  实际上,直接投资并不只是一种资本移动。有时,投资方“完全是在东道国借取创办企业的金 融资 本,只是加上它的商标牌号、经营准则,以及较少属于有形资产的一些其他资产而已。这个子公司一旦成为获利的企业,它就通过内部利润再投资和新借入资金来发展了,同时还把一部分利润上缴给那个很难看出其进行了投资的母公司”。[4]这种情况虽然鲜见,但仍会使双方感受其益,最重要的是促进了世界生产效率。

  劳动要素的跨国移动也是如此。例如某种类型的服务业美国每天能赚15美元,而在意大利每天只能赚3美元;于是某一劳动者移居美国,每天升值到15美元,若移居意大利每天下降到3美元。这样移动的结果,致使意大利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自然趋向提高,而美国而相对下降。不过只要有差别,双方就会产生移民的经济动机,从而使实际收入水平提升。

  (二)使生产要素稀少性相对差异减轻

  由于资本和劳动被吸引到相对稀少的地区,随着跨国移动,相对稀少性在国际间就会减弱。印度相对过剩的劳动者迁往美国,就会降低美国劳动稀少程度,同时降低印度劳动的丰富程度。资本从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减轻资本在美国相对丰富的程度,同时降低资本在印度相对稀少的程度。

  萨缪尔森写道:“物品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部分影响,就好像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一样,衣服从欧洲流向美国、食品从美国流向欧洲趋于使每一国家的特别充足的生产要素不像过去那样充足,并使每一国家的特别稀少的生产要素不像过去那样稀少。”[5]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移动,会使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衡。

  三、国际 投资 促使 国际贸易 立体扩散

  国际投资直接推进的是中间产品的贸易,间接推动的是最终产品的贸易。一般说的国际贸易,指的是最终产品的贸易,即商品贸易。

  国际投资实现的生产要素移动虽然减轻了商品的稀少性,从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机会,可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新生产场所的开辟和建立,又创造了新的贸易园地。假设有一个资本贫乏的国家,从外国进引长期贷款,用以 发展本国产业。某些制造品(例如纺织品、塑料之类)原先输入本国 市场 ,现在国内也可以像外国一样廉价生产,故而不需要再输入此类商品。不过由于本国发展生产的结果提高了收入,消费数量与结构已经变化,因而创造了新的需求。所以从现象上看,进口商品减少了,但国内市场却因生产要素的移动而扩大了。因此,一方面贸易关系是国际借贷的产物,即生产要素移动创造了新的商品需求;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能借助推广市场及刺激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因而能创造投资机会,不仅吸引了本国的投资者,也吸引了国外的投资者。新的投资者的出现,又扩大了市场的商品需求。这就是国际投资引发的贸易创造。

  投资和贸易的不同之处在于:贸易是一种递增效应,投资则是一种乘数效应。按一般惯例估算,投资效应是贸易效应的5倍。尽管投资有风险,但风险越大,欲念越大,经营者依然会选择投资。只有投资,才能使国际贸易实现立体扩散。

  我们不防借助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1978~2007年,共签订投资协议项目464801个, 合同 金额9428.7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997.6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项目数从1980年的470个上升到2007年的4万多个,增长了近90倍,年均增长率为25.05%;合同外投资从1983年的17.32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千多亿美元,增长了近70倍,年均增长率为23.3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从1983年的6.3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35.05亿美元,增长了84.13倍,年均增长率为24.81%。中国已连续10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首位。[6]

  外商在华投资对双边贸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从我国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来印证这个问题。

  (一)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的增长

  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83年的436.1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万多亿美元,增长了19.52倍,年均增长率为16.02%。其中,出口贸易从1983年的222.2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千多亿美元,增长了19.72倍,年均增长率为15.95%。我国出口总额在世界所占的比重同期也上升了5.86%,进口总额上升5.32%。出口总额排名由第17位上升到第3位。

  (二)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增长

  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0.42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千多亿美元,增长了11244.17倍,年均增长率为50.01%,其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55.48%。其中,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同期增长30042.63倍,年均增长率为56.56%,其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54.82%;进口总额增长了68213倍,年均增长率为62.24%,其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56.18%。可见,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积极地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7]

  国际 经济 学 的传统观念认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有互相抵消作用。国际投资引发的生产要素移动减轻了生产要素的稀少性。生产要素跨国移动数量越大,国际贸易的动机与赚取的利润也就越少。极言之,生产要素的相对稀少性的悬殊情况可能因国际投资完全消除,那么,引起国际贸易的原因也不复存在。但在实际上,不论是国际投资或是国际贸易,都不可能消除各国之间要素和商品的相对稀少性状态,所以两种功能得以并存,并会逐步扩大。

  其实恰恰相反,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更多地表现为互补作用。国际投资能够创造和扩大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也可以创造国际直接投资。这种关系分为四种情况:(1)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如设备、技术和 软件可跟随资本;(2)本投资国的出口贸易对本国的直接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如通过贸易出口可以引发直接投资就地销售跨国企业的产品;(3)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东道国的进口贸易,东道国引进了外资,相应地就会进口生产要素及技术软件;(4)东道国的进口贸易会促进投资国的直接投资,既然有了进口贸易,就会致使投资国实行直接投资,以创造更简便、更有利的贸易机会。

  根据国际贸易的 实践 经验,建立各种经济共同体撤销关税壁垒,实现自由贸易,更能实现比较利益。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称之为“贸易创造”。但是,这种情况只适用于经济一体化 组织内部,对外却设置一个共同的关税壁垒,可能导致“贸易转向”。当经济共同体的外围国家较低 成本 的供给来源代替了共同体内较高成本的来源,即会出现“贸易转向”,即转向低成本的外围国家。[8]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机会并不显见,太多的机会往往会消失在经济共同体内。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这种情况更为显著,国际贸易在WTO之内,成员国更多地表现为“贸易创造”。未进入世贸组织的国家积极 申请 入围,其中原因就在于要享受组织内的“国民待遇”。它们需要的是直接的“贸易创造”,而不是消极等待“转移转向”。

  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大,“贸易创造”的功效会逐步消失,因为外围国家越来越少。如果所有国家都加入WTO,“贸易创造”就会完全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资本创造”,或称“投资创造”。国际投资力度的增强,会实现更为广阔的贸易空间。国际投资引发的贸易效应必将大大超越单纯国际贸易的效应。

  四、国际 投资 推进传统贸易方式改变

  世界 经济 早期的 历史 格局,国际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投资,俗称资本输出。这种投资虽然有资本入侵的含义,但在客观上却推进了 国际贸易 的 发展,从而也推动了传统贸易方式的改变。

  (一)促进出口商品换代升级

  从出口商品的结构,可以反映出一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亦即资源性产品为主。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和利用,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实现商品流通。“所以,对于人类,所谓‘资源’,是 社会 经济结构和人类素质的函数。对应不同的经营方式和开发手段,资源的含义不同。”[9]对于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和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立体开发方式,就可以构成发展的良好基础;而对于倒山种地、单一经营、自给自足的平面垦殖生产方式,那就只能陷入“低水平陷阱”,那就只能是“富饶的贫困”。

  资源开发固然要靠人的智力,但智力必须凝聚为技术,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依靠自身经营的积累,社会也会有进步,但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世界竞争的格局下,很可能会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 市场 的开放,无疑会缩短这个历程。国际投资、技术引进,会不断使资源性产品升级,增加科学技术含量,从而使商品换代升级。

  (二)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

  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经济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本的内向经济,但又是有进出口贸易;二是外向经济,有大量的进出口贸易。与之相适应,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战略也可分为两种:“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进口替代,指的是过去以进口 工业 制成品为主,现在改为本国工业制成品代替同类进口商品,为此,这些国家需要在国内建立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以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但进口替代需要进口用于发展本国工业品的设备和某些原料,因此又需要出口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在这种情况下,进口替代往往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作为前提。

  出口替代,指的是过去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现在改为以本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为此,这些国家应在国内建立起面向国外市场为主的工业部门,并要使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

  当代经济发展理论普遍认为,进口替代是较低级的出口模式,出口替代是较高级的出口模式。

  新加坡和韩国是两个比较成功的实现“出口替代”的典型例证。

  新加坡1965年宣布独立,当时只有橡胶园,地势坎坷不平。没有什么基础。通过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使本国经济在短期内改变了面貌。当时,新加坡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工业界实现生产自动化,重点放在推广和使用机器人上。新加坡自造的第一名“烧焊工”机器人于1983年诞生,另一台“喷漆工”机器人也相继问世。新加坡推行了电脑 教育 “五年 计划”,使20%的中学生成为电脑俱乐部成员。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开始出口 电子 计算机 ,驶向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

  韩国在过去30年里,利用美、日等发达国家改变经济结构的机会,将外国资本、技术同国内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轻纺工业。70年代又突出发展了重化工业,用出口推动了经济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韩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行“科技兴国”方针。为了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步伐,韩国制定了“1984-2000年科技 发展战略 ”,提出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开发尖端技术,将产业结构改造为“发达国家型”产业结构;二是根本上解决粮食、能源、 环境 污染、疾病、住宅、城市过密等问题。韩国的学者、实业家、官员都认为21世纪将成为“太平洋世纪”,强调“不要错过时机”,要积极地迎接“太平洋时代”。

  (三)从“单向投资”到“双向投资”

  单纯的国际贸易,很容易因袭原有的方式。只有通过国际投资的冲击,才能推进贸易方式的改变。

  国际投资的始初行为是资本过剩的发达国家向资本稀少的落后国家的单向投资,落后国家在很长时期内几乎没有什么对外投资能力。但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样,基本上属于双边行为,落后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冲出国界,走向对外投资的行列。从单向投资转向双向投资,是世界历史的巨大进步。

  我们试以中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大量外资企业落户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视角转向海外市场。可以肯定地说,寻求市场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动机。

  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改革措施,第一次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家政策,从而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

  中国对外投资包括三种类型:(1)为支持进出口贸易而进行的投资;(2)为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而进行的投资;(3)为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而进行的投资。

  1990年,我国已开办801个世界境外企业,分布在93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港澳地区就集中了我国非贸易性企业的2/3。

  1999年,我国境外投资扩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相对集中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排在前10位的是独联体国家、美国、港澳地区、泰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德国。截止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已达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存量已达5百多亿美元。[10]

  中国对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虽然不是首开先例,但其雄健的脚步却有后发夺人之势。尽管我国目前对外投资的比重还比较微少,风险投资领域尚未涉足,但这却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可以肯定,中国对外投资终究要跃居世界前列,并将对国际贸易发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必将成为我国步入世界经济舞台的“双子星座”。

  参考文献

  [1]陈胜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影响,透过互联经济体系创造财富[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9

  [2]马克思, 哲学 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9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87

  [4]彼得·林德持,国际 经济学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88

  [5]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9

  [6]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1-42

  [7]王洛林主编2007-2008中国外商投资 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3-164

  [8]斯纳德, 国际经济 学导论[M] 北京:东华书局,1967,251-252

  [9]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44

  [10]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181

  国际投资论文篇2

  试谈区域性贸易协定对国际投资法制的影响

  一、区域性贸易协定的产生及作用

  随着欧洲煤炭钢铁联合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等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集团与集团间达成的或者很多方式达成的为促进贸易、消除贸易堡垒的协议越来越普遍和规范,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名词———区域性贸易协定。指的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不同关税地区之间,为了消除成员间的各种贸易壁垒,规范彼此之间贸易合作关系而缔结的国际条约。这些区域性贸易协定顾名思义,规范和约束了区域或集团间贸易活动,在此建立共同秩序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对国际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约束。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法律联系

  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从全球视角还是从各国自身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都保持了不断增长的态势,并且通常两国之间贸易额越大,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就越大。一方面,国际贸易的活动蕴含或要求着国际投资,另一方面,国际投资扩大了国际贸易额及其规模,二者相辅相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一组重要的相互影响着的经济变量,随着自身规模的迅速增长,两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在逐渐增强。“企业只要做出在何处安排自己增值活动的决策,它也就确定了要在何处投资,并与何处展开贸易②。”

  三、区域性贸易协定在建立、维护国际投资法制中的作用

  事实上,现在大多数的区域贸易协定,从根本上说,同时也是自由投资协定,具有代表性的是NAFTA、《欧盟投资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南锥体共同市场投资促进和投资保护协议草案》。区域投资协定作为多边投资协定的一种有益补充,在国际投资的问题上,与双边投资条约相比更具优越性,更能体现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尽管区域性贸易协定在建立、维护国际投资法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局限,例如不同区域贸易协定在内容上有可能存在冲突或其本质的排他性,加大了国际投资活动管理的难度,甚至造成边缘化问题的难度。但对于整个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来说,它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区域投资协定涵盖内容范围与双边投资协定相比更加广泛,区域投资协定不仅涉及到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保护,而且范围已经扩展到贸易、服务、知识产权、竞争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发达国家间区域协定越来越明显地反映了投资、贸易、服务、知识产权和竞争政策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区域贸易协定所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一致,呈现出多样化。

  第二,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利益平衡较合理,由于区域投资规制下的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地缘和文化传统等诸多领域存在相似性,达成统一的投资规则相对容易。

  第三,大多数区域投资协定具有法律约束力,更具多边投资协定的雏形。区域投资协定由各成员国共同协定签署,立足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即加强对投资的保护,又要求推进投资自由化,对所有成员国及其国民均具有约束力。例如在NAFTA条文第十一章“投资”中,分别从适用范围、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待遇标准、最低标准待遇、业绩要求和环境措施等实体范围以及保留和例外、特殊手续和信息要求等程序要求,列明了NAFTA缔约方或非缔约方在投资过程中各方权利义务要求和范围以及需要遵循的规则。该章所确立的投资规则,集中反映了美国在投资保护和投资自由化方面的主张,实现了美国在投资领域的目标。

  四、结语

  在当今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大局面下,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投资法以维护国际投资。但现实情况下,各地区或国家间双边投资协定、多边投资协定甚至是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关投资的内容往往存在较大的冲突,这也成为建立统一的国际投资法制的第一障碍。在笔者看来,现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很多投资相关的规定已成为成员国间投资活动的惯例和依据,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将来在建立统一的国际投资法时,可以加以借鉴。

  同时,即使是制定一部同一的国际投资法,也难以涵盖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投资活动,且存在着需要设立国际上的专门组织进行协调、难以执行的潜在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这些局限或许仍然依赖区域贸易协定的补充和协调。简而言之,笔者认为:首先,区域性贸易协定对国际投资法制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参考基础、法律渊源并在当前扮演着协调国际投资活动的重要角色,其对国际投资法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无论将来国际投资法制如何发展,都依赖区域性贸易协定的有益补充。当然,目前区域性贸易协定对国际投资的规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局限,但笔者相信,更加健全、完善的投资相关的区域贸易协定终将出现,毕竟这是时代和全球经济活动的要求。


猜你喜欢:

1.国际投资方面论文

2.国际投资论文免费下载

3.有关国际投资论文参考

4.国际投资论文题目参考

5.国际投资论文

297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