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金融危机硕士研究毕业论文

秋梅分享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海啸如狂风暴雨般席卷全世界,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并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硕士研究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危机硕士研究毕业论文篇1

  浅析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论文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我国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产品拉开帷幕之际,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内部控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与问题,根据内部控制的最新发展进程与最新颁布的配套指引要求,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以求有助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不到20年,但发展迅猛,目前上市公司已有1800多家,完全通过证监会的监管来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这个任务显然过于繁重。事实上,假如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有造假动机,再健全的监管体制也是有心无力,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也日趋重要。目前证监会按照“选择试点、逐步推广、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上市公司的实施,并将该规范的实施时间明确为最迟2012年,距今不到2年的时间,可见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迫在眉睫。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所谓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1]

  从美国安然、世界通信和施乐等一系列的会计造假和商业欺诈事件,到英国巴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破产,这一系列耸人听闻的事件都和公司内部管理有关。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正是内部控制的缺失和失效导致公司管理不善,经营出现问题。而西方国家早已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2]:1、内部牵制阶段:主要体现为职务分离和相互牵制,以保护资产完整和查错防弊为目标。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从审计视角提出了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的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来界定审计范围。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这阶段正式提出了控制环境的概念,实现了从“制度二分法”向“结构分析法”的转变。4、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组成部分[3]。COSO框架已经将内部控制上升为一种管理理念,它将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和公司治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早期琼民源、银广夏、郑百文等财务舞弊频频在证券市场曝光,[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理论界对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政府也相继出台制度推动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发展。日前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5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18项应用指引,更是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危害还在蔓延,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如今汇率问题、期货套期保值曾经陌生的词语随着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深南电深陷对赌合约慢慢让我们了解。[5]据德勤的调查,约82.35%的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组织了内部控制的梳理活动,并且有约76.47%的企业表示其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会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调整,重点关注受影响较深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控制检查的频率,有针对性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但仅有17.65%的企业落实了内部控制考核工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大多是“救火式”的管理,内部控制还没有溶入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形成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上市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只是因为行政性的强制推行,内控制度只是简单复制,与公司实际情况脱离,制度不具可操作性,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设上体现出的盲目性,导致了内部控制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内部控制建设导致成本费用增加,却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这种情况更进一步导致管理者不能正确客观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的作用,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要求,而非在实质上让内部控制溶入日常经营管理,脱离监管机构的初衷。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需要改善。

  中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由于股权集中,容易导致“一股独大”[6]。董事会和监事会只是形式,作用虚拟化,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国家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还有近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很多是家族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使得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凌驾于制度之上。大股东从自身利益出发,其决策容易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但没有其他股东可以牵制。

  3、内部控制体系不规范。

  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片面的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

  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乏可对比性和可参考性,随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以前政出多门的情况得以统一,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评估和报告披露方面有了统一和清晰的标准。

  4、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衍生金融产品如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刚刚推出,大众对衍生金融产品的认识还不足,长期在低风险下运营的企业管理者风险意思淡薄。我们在引进华尔街创新产品的同时也要看到美国金融危机、冰岛和希腊的国家债务危机。衍生金融工具是个双刃剑。如果不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其杠杆效应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毁灭性的。“中航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因参与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没有建立防火墙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将很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给企业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5、内部控制控制的执行不力。现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的牵头部门多是内部审计部门,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实质上由管理层领导且与其他部门平行,因此独立性、权威性较差,而且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由财会部门转来或由财会部门人员兼任,缺乏审计知识,同时内部审计侧重于查错防弊。注重事后监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重视财务报表的审计,忽略对公司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这样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以致内部审计机构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

  6、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

  [5]根据德勤2009年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差分析报告,52.94%的上市公司认为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这也是德勤连续三年调查中一直存在的老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缺乏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系统。

  三、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公司内生动力,转外部推动为内部主动

  虽然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最初动机都是监管要求,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内生动力,由被动遵循变为主动提升。(1)加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的培训不仅局限于业务具体部门,应从管理层做起,只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正确、深入、全面,才能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监督执行。(2)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现有管理体系的对接,实现成本效益相结合。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是融入企业管理的每一角落,即使低概率事件也应有相应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3)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即使高层管理者也不能越权违规操作[7]。

  (二)、优化公司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环境要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是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1)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完善监事会制度。(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3)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需要跟进,否则可能导致关键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企业商业秘密泄露。

  (三)、处理好外部审计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有效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

  (1)内部控制的评价应独立、客观,牵头部门仅为审计部门或者财务部、董事会办公室都不够独立,应当成立审计委员会。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职能。(2)目前引入了强制审计,促使注册会计师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提出的各项要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3)监管部门在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密切关注和跟踪处理好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从全局出发兼顾整个行业的共性督促公司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本次金融危机倒下的雷曼兄弟、AIG等老牌巨头使我们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的复杂性和危害都在增加。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虽然相互独立的,但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

  (五)、完善信息系统。

  (1)建立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公司管理当局应让每位员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自的信息传递对象、内容、方式和渠道。(2)建立外部信息沟通渠道。分别针对客户和供应商,针对竞争对手,针对投资者,针对监管者建立不同的沟通聚道。

  四、结论

  综上所诉,金融危机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内在需求更加迫切,虽然多部门颁布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模板和标准,但因其范围广、要求高,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抓紧时间探索出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在霞,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 刘大勇,李翠霞,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8(5)

  3 Charles A Saia : Internal Control, the School of Business Quinnipiac College, 1992.12

  4 兰飞,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 德勤-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2009

  6 张士强、张暖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

  7 安永:中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要求超过美国

  金融危机硕士研究毕业论文篇2

  论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返乡分析及对策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发生,我国农民工就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这一突发的形势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然后回顾了历来研究状况,最后从发展高效农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强自身能力培训等四个方面探讨当前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发展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民工返乡,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城中的劳动大军,是我国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

  2007年4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紧接着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和生活,并向世界扩散,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次贷问题已经全面升级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歇业、失业和返乡现象比较突出。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08年底,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已达2.26亿,只要有1/10的农民工就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绝对值就将达到2260万,不容小视。中国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底表示,返乡的农民工已超过7000万人。大批农民工返乡,是近十几年来罕见的经济现象。

  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危机的新背景下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以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地向前推进。妥善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失业问题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价值。

  二、文献回顾

  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返乡属于劳动力转移范畴。阿瑟·刘易斯(1954)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农村经济,二是工业经济。并认为农村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基本为零,加之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其次,他认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资本工业部门,因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收入固定在糊口水平的劳动力,工业部门可以获得廉价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所获超额利润,被用于再投资,创造新的资本扩张,更多的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而农业部门逐渐摆脱剩余劳动力的负担,开始真正的增长,二元结构的经济转换为一元的现代经济。可以说,利用农业隐性失业的劳动力转移,支持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是刘易斯二元结构下就业转换理论的核心。

  人们对这一理论,虽然指出不少缺陷,但大都肯定它在两方面的意义:(1)它描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动力,提出了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用现代部门的扩展带动经济发展。(2)提出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的二元结构框架,为从经济结构演进、就业转换角度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哈里斯-托达罗(1970)则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上,将侧重点放在了城市部门的失业上,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前提条件是把农村工资和城市期望工资做比较,当农村工资低于城市期望工资,将发生劳动力转移;当两者持平,则处于均衡状态。他强调了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并指出了城乡人口的盲目流动会加重城市已有的失业现象,所以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仅在城市创造机会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不平衡。这些理论在国内外得以广泛应用。我国学者王玉西等人(2000)在刘易斯理论的认识上指出严格地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划分开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用于分析“民工潮”现象的范例也过于简单。“双二元性”的经济特征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很明显,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二元性同时也伴随着各自内部经济成份的二元性。

  他们认为,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二元结构,或称为“双二元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三元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改革的进展,也就与这种“特殊二元结构”的逐步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政府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流动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李晓春和马轶群(2004)则用哈里斯-托达罗的劳动转移机制对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定性研究,认为二元户籍制度一直了劳动力转移的市场收益,应尽快废除。张明林(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应该大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周其仁在其《就业机会与能力》中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大的特点是城乡就业矛盾汇合。一方面是乡村内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展缓慢,以至劳动力就业发生逆转。另一方面,城市一批企业人员下岗,一些地区、城市,为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实行在不少行业、工种限制或禁止使用农民工的办法;或是盲目提出指标,压缩外来劳动力数量;或是提高对农民工的收费标准。这些办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除却以上两方面,近几年来我国为了降低过大的贸易顺差、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通过降低某些行业、产业的出口退税率等手段,对出口过快增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有选择的抑制。

  同时,国家推动经济结构由外向出口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变的政策也客观地加大了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压力。而在现今,农村劳动力就业更面临新的状况。因为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需求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迅速回落,再加上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作用下,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甚至破产倒闭,由此造成大量务工人员失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使大批农村劳动力向这些地区转移,形成年复一年、有规律性的农民工流动现象。而今,受次贷危机影响,外需下降,出口下滑,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民工不可避免地成为承受危机直接冲击的群体。那么农民何去何从,是选择继续留守城市还是返乡就业,就成了每一位农民工不得不权衡的问题。如何对待城乡就业的矛盾,成了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下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在短短几个月内,中国由“民工荒”转变为农民工大量失业,即所谓的“农民工失业潮”。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返乡,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城市寻找新的机会。调查显示,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5%左右,超过耕种收入,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主要来源被掐断,其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努力把就业压力转化为新的工作和发展契机。

  1、结合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城镇企业,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随着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导致城市的用工量急剧减少,这使得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减少。但是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危机下,各大产业面临着调整和升级。以前他们在自己的乡镇里,就业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不得不走出家乡寻找工作,但是这种艰辛打工的背后承载了巨大的心理成本。所以,发展城镇企业,可以让农民不离乡就解决生计。所谓高效农业,简单的说就是同样一亩地,可以赚更多的钱。结合高效农业来发展城镇企业,企业的经营是对农业产品进行制造、加工或者设计,形成新的升值体系。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高效发展并不是盲目发展,切不可只因一时利益,破坏了土地和环境,严重浪费了资源。

  2、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因为农民工在外打工,眼界和思考方式更为开阔,所以他们返乡之后多数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而更侧重于养殖、食品加工、粮食加工、建筑业、乡镇工业等。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积极提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同时,各地政府也应适时推出优惠措施帮助农民工走好创业第一步。对于回乡创业的农民,给予相应的土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靠创业带动就业。

  3、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中,无技术等级的占47.8%,高级工仅占8.0%。由此可见,金融风暴淘汰的大部分是低技能农民工,高技能农民工返乡的相对较少。同时,据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未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3/4以上,只有1/5接受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接受过初、中级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不到5%。自身素质不高成为当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主观因素,因此,要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完善与农民工就业相关的培训服务工作势在必行。“一技之长”是农民工就业的本钱。

  4、依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国际上仍然比较落后,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少,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剪员工,直接影响的是大部分农民工。农民工失去了传统就业领域的大量机会,失业风险不断升级。此时,可以借机引导农民工由生产加工类企业往家政等服务行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四、小结

  影响既已形成,我们无从选择,但将影响削减到最小,却不是不可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由二元经济结构转向一元经济结构的必然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当然,单纯依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靠农民工、政府、企业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政府引导,农村劳动力只是因为对城市就业收入的预期盲目转移,将会给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金融危机依然没有停歇,农民工的返乡潮还在续演,道路依旧漫长,正所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

  2 李晓春、马轶群。我国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管理世界,2004。

  3 张明林,喻林,傅春。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J],求实,2009。

  4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与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03,(7)。

  5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

  6 李爱琴。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建议———以徐州市

  7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

  8 赵阳,孙秀林。暂迁流动与回乡创业的政策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9 吴海艳。金融风暴下的“农民工失业潮”及对策分析,新农村建设, 2009。

  10 曾凡慧。金融危机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欠发达地区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2009。

  11 Bai Nansheng and Li Jing。Special issue: migrant worker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XXIX, No. 3, August 2008,85-103.

猜你喜欢:

    319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