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斯娃分享

  长期以来我国延用的都是应试教育制度,受此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多注重的是学习技巧和方法,对情感教育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一: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浅析

  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素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

  一、凸显学科的艺术性

  语文学科充满美的魅力,其丰富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大量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美学思考。特别是语文课中审美元素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个性的鲜明性、和谐共振性以、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性及情感焕发力,都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雨巷》中的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丁香的美赋予姑娘,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美丽的理想;《荷塘月色》中那荷塘月色醉人的神韵,精美如诗的语言,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再别康桥》中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画面之美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建筑之美匀称、整齐……

  二、彰显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无不体现主体意识、责任感、独立人格等,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感悟,等等……“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民族情感,增强自豪感,培育责任感。

  汉语言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汉字象形表意,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是华夏文化的基石。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它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着广袤的文化内涵。她,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教学生学习语文,把握其人文属性,培育人文氛围,既获得语文能力,又熏陶了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的感情,体会本民族语言的美,激发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责任感。

  (二)激发学生热爱世界先进文化,共同追求全人类的美好情感

  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科学与人文并重,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认识全人类对自由、和平、文明渴求的美好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促进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美、认知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真、善、美的内核,浓缩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情感的精华,是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强化情感目标,尊重个体体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设计的理念是我们设计语文课时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课时目标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人生态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多元因素都应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

  三、促进学科的探究性

  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的重要目标。而自主探究则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行自主探究,会从中得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即具备了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因此,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智慧和人文精神的语文课程,更应当积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不仅要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成就感染学生,还要以课文中蕴含的人类智慧及其探索精神教育学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授为主辅以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激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将重结论变为重过程,将给答案变为给问题,进而将给问题变为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延伸性、拓展性。学生在“各类活动”、“各类场合”、“各类状态”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逐步掌握探究的方法,不断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情感的整体健康发展。

  四、倡导个性化写作,突破写作教学难关

  中学写作教学的顽疾是模式化、套路化,缺少思想和个性。写作是最有个性、最能求新的。在写作中,让中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进而完善人格、塑造魂灵,从而突破写作教学“模式化、套路化”的顽疾。在个性化写作中,我鼓励学生观察社会,大胆想象,捕捉灵感,从而培养写作的兴趣和个性。

  1、观察社会,做一个写作的有心人。敏锐的观察是个性化写作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功力。富有个性的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刻苦磨砺、着力培养的结果。我曾经这样问我的学生:“谁能说出我校教学楼两旁的对联?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位同学能回答出来。第二天,我又问相同的问题。这一次,全班同学都说出了教学楼的对联!观察一定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有意识、有目的。观察时要目识心记、对比强化,并勤写观察笔记。慕名作家老舍勉励青年作者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写一阵风或一阵雨,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个性化的敏锐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发现“美”的眼睛永远属于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

  2、热爱生活,激发创造想象。在想象思维培养中,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大胆地想象,养成富有个性的想象的习惯。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个性化的想象。”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就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积累丰富表象;就要博览群书,提高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在写作实践中激发创造想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二: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导入

  摘要: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宜的导入方式会使一节课的开端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得到迅速沟通,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设起认知的桥梁,从而使教师顺利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艺术

  语文教学的导入,是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好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紧紧抓住学生,控制课堂,达到"立片言以居要"的境地,发挥引起悬念、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一堂新课的导入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好这个导入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直观导入

  学生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实物、模型、书中插图及动态图画等直观材料较感兴趣,思维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维纳斯塑像,并谈谈观后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学生提出维纳斯不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然后引导,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在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眼里焕发出秀丽迷人的风采,学生很想知道所以然,便带着思索走进文本。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破题导入

  课文题目五彩缤纷,形式迥异。有的题目表示文意;有的题目以句子、短语、独词的形式出现;有的题目涉及记叙的要素,如人物和事件;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有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的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某些内容,因此,以释题来导入新课,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诗文导入

  选用恰当的诗文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欣赏、分析诗文的愉快氛围中产生兴趣,有利于新课的进行。

  例如:在学习《长亭送别》一课时的导入:

  人生要追求,总免不了漂泊,走上新的征程,"别离"便成为从古唱到今的主题,它牵系着多少有情人的魂,又打动了多少有情人的心,"多情自古伤离别"!关于"离别"的名言佳句都蕴含了作者的深情,像"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忧虑,"海内存知己,无涯若比邻"的诚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切……这些佳句中,什么人之间的离别最缠缠绵绵又难舍难分?恐怕是欲长相守而不得不离的恋人了吧。《长亭送别》正是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离人那"多情"的心灵世界。 四、设疑导入

  设疑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故意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启动学生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学习《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一课时,这样导入:

  提起北京大学这所令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北京大学办学之初是什么样的呢?如今的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五、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先讲述"梁启超妙对杏花联"的故事。有一个十岁的儿童,一天随父到朋友家做客。他被院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便偷偷地折下一枝放入袖筒里,这一微妙之举,恰被其父及朋友家人看到,他的父亲虽没言语,却为此而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一番。为活跃气氛,父亲便当众对他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他不知父亲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他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出口,堂前喝彩不已。他就是梁任公,既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又是文坛上的著名学者。学生不仅为梁任公小时的才华聪敏所折服,而且想急切了解他作为学者的人格魅力,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课之中。 六、情境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陆机《文赋》中说:"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皆言情境的创设,要有激情,有想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从而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如学习《祝福》一课时,有的教师这样导入:

  大雪满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祝福》。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以上这些,究竟选择何种导入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认真研究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2.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3.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论文

4.浅谈高中语文课人文素质的培养论文

5.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137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