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心理学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论文(2)

谢桦分享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

  试谈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的树立,社会化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意志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教育内容能有效促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作了深刻而明确的阐述,并针对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积极、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功能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把体育与健康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运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心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涵的身体练习心理,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协调身体品质更完美地发展的过程。

  由于我国中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体育的附属功能,导致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往往重生理功能而轻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因没有摆正位置而缺乏相应的重视、研究、开发与拓展,也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损害的同时面临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严峻挑战。综上所述,摆正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与身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和观念,探索融理论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二、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

  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蕴涵丰富的育人内涵,开展和实施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三)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四)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三、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中学学校体育中开展和实施以青少年学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培养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元化,同时把握作为生活经验型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基本特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谐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的实施操作与检验,使体育的“心灵”与“生理”两大本质功能的发展相辅相成,统合有序。

  (一)自我概念的树立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树立旨在协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证明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养成健康、理性的自尊。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依赖性贡献因素。总的来说,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培养和获得包括良好的社会隶属、适时的心理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恰当的角色、理性的爱好与理想追求及其建设性的自我统合等是最为重要的几项建设内容。基本途径有:

  1、学校要计划并创造一个全校性整体的集体环境氛围与支持保障措施。

  2、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社会体育明星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观、利益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3、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校性、班际、班级以及专门性运动团队、兴趣中组等集体性体育活动、团队建设、协会活动诸如此类的实证性机会。

  4、结合中学生的健康目标、体育学习目标或课堂学练主题,围绕一定的情景、情节、背景,采用自我陈述、班级讨论、中组交流、个别辅导、合作学习、教师总结等多元化的途径手段,所包涵的一般方法有:环境建设法、讲授法、自我陈述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总结法、服务体验法、自我反省法、合作学习法、奖赏法等。

  (二)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社会化意识的培养旨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归属需要、生态体育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更多的要依赖于有意识的开发和培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要设立包括以体育为首的促使学生良性社会化的活动课程,利用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体育运动优化人社会化的共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社会”的作用和效应,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见习服务、教学竞赛,体育节、课间体育、综合性运动会、集体性课余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体育协会的团队建设以及校外的社区活动、生态体育、野外体育、校际体育交流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陈述讨论、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纪律教育、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正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生态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社会化的意识和观念。

  (三)自信心的培养

  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旨在让中学生通过品评体育成功,失败轮回的永恒中培养和形成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达成从事任何事时下意识的自信与坚定。研究表明:个体从事体育活动后自我效能感都获得了提高,从而对以能力为基础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一定的迁移效应。就自信心的获取与培养而言,主要从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感、情感保障、自我认识、社会归属、能力感和使命感六个基本方面着手。基本途径有:

  1、通过合理、科学的场地布置和设施布局、严密的组织教学、保护帮助的制度化、加强场地器械的维护与保养等为体育教学、锻炼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2、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投入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教学氛围。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协助学生根据自身体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实际树立体育学习的目标,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所赋有的使命感。

  4、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组织形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能让中学生张扬个性、能力、交往的不同舞台。基本方法有:目标设置法、环境优化法、表象训练法、心理激励法、心理调控法、自我暗示法、个人特长展示法、提供舞台法、合作学习法、成功体验法等。

  (四)进取精神的培养

  中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与锻炼中频繁、自然地品尝失败这种既正常又刺激人的结果,激发和挖掘“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体育学习具有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的同时会想到下一次更加努力达成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对于他们的人生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主要的途径、方法有:

  1、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

  2、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调学生达成学习与运动目标时要尽力而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自我挑战法、竞赛法、心理激励法、榜样法、反馈表扬法等。

  3、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满足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4、挖掘和开发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独立意识注入课堂的学练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断开拓、坚持努力的行为习惯。方法有:目标竞赛法、极限运动体验法、耐挫力训练法、擂台挑战法、独立学练法等。

  (五)意志力的培养

  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旨在通过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理过程,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统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基本的教育途径有:

  1、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学生身体练习之中,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具体化品质类型的陶冶。

  2、教师要结合体育文化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学习目标的解释、示范的讲解、说明练习要求、练习的提示与刺激言语等的同时内化意志的教育。

  3、在日常的课余体育活动关注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坚持性并适时引导、激发和协助学生自我培养。意志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注意力训练法、疲劳负荷法、竞赛提高法、条件限制法、创设挫折情景法、角色置换法、自我强化法、自我暗示法、说服解释法、活动锻炼法、日常教育法、生态体育适应法、极限体育挑战法等。

  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的主要干预手段

  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正常成长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教育途径有:

  (一)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

  (二)寓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之中,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与体育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体化。

  (三)结合体育教材特点,或面向全体学生,或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四)发挥体育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

  (五)通过学生自我的运动与心理体验来教育、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沟通说服法、温和运动法、接触性运动法、锻炼体验法、体育服务法、自我教育法、心理辅导法、愉快体育法、榜样教化法、创设情景法、游戏竞赛法、课堂心理环境优化法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4

  试论学校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 健康心理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学校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班主任工作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逆反等心理问题较严重,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与以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思想的不断冲击,直接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他们的信息来源多,自我意识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对教师的尊重也有所减弱,学习的意志和兴趣薄弱,不少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对挫折的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原因等。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抓住一切教育机会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育人先育德。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但它的标准是以德育内容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更有益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际效果的取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健康的心理可以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他人的德育科学灌输,如果学校德育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一定能解决德育工作中的许多难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德育是重点,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利用心理策略,激发学生的灵感、上进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开展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学校通过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工作室和心理保健员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竞赛、心理沙龙、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老师必须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观察学生,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奉献爱心、耐心、细心,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摆正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情绪,防止内心空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学会正确的自我宣泄方法。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中学的许多课程本身蕴涵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在舒缓学生情绪上有着巨大的作用,且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易于被真善美所打动的敏感心灵,这样的人往往更具有同情心,也更乐观开朗。一个高素质人才要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心理素质。

  教师应积极深入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注重将课堂教学效果渗透到学生人格塑造、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素质差异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主动为学生排除学习障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只有将学生心理保健这项工作抓紧了、落实了,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注意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真正无愧于心。

  4.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培养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重视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校园充满活力和生机。学生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体验的过程比说教更重要。对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体验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自主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善于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把个人和他人的态度联系在一起,通过移情换位加强理解,从而产生和谐共存的体验。这样,学生内心必定会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和被净化的自我超越感。

  5.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

  师生关系应该像水一样纯洁美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心理安全的教育氛围。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善用教育智慧和胆略。要坚持正面教育,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但思想意识如出现偏差,那么培养的是近乎次品废品,对社会有害无益。所以即使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算得上是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渴望,这难道不是硕大的教育成果吗?

  6.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可能片面地注重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思维动向,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导,把满足孩子物质要求作为唯一的表达爱的方式。家庭生活中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部分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还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之间多一份了解与宽容,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现代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认识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要真正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应全员参与,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人格成长创设适宜的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学校一方面的工作,应是三位一体的,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而不应是方向偏差,甚至互相抵消。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介入和支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我们要给学生补充心灵的养分,开启学生心灵的工作是辛苦的,却非常值得。相信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学生们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滋养。


猜你喜欢:

1.中学生心理健康浅述论文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

33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