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论文参考范文(2)
高等教育论文篇1
浅谈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国正逐步形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路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渗透到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教育行业该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相应要求,特别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等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使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同时,数字化网络资源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随时与同事、专家合作。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促成“人机结合”(人与计算机结合),人机结合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互联网+教育”使学校形态变成了自组织的智慧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教育服务。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进行融合,通过位置感知、二维码等学习,让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教育”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教学模式从灌输式转向互动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与指导者,其从教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一转化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正逐渐走进课堂,甚至还出现了“弹幕教学”模式,即在教师讲课的同时,学生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疑问发送到教师的课件屏幕上,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使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又不会打乱老师的步调。
二、“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认识与行动不足
通过走访一些院校,笔者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教师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下载相关教学课件、学习相关教学课程,并没有真正理清“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这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更没有认识到应该利用大数据技术去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不主动学习网络技术,还在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愈发明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逐渐提升,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变强,同时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断提升,追求个性化,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学习的平台的特殊性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规范的纪律对其进行约束,他们需要更高级别的各种移动终端和实体性学习资源。
(三)教学信息干扰与监控漏洞进一步凸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资源的膨胀必然会对教学信息造成干扰。首先,在信息量庞大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很难找准学习方向。例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的时候却发现许多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上。其次,互联网上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其具有无序性、重复性、不确定性,学生处于鱼龙混杂的环境,很难甄别信息真伪。除此之外,这种模式下学习的自主性很强,很难进行监控。
三、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加强教师教育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资源,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首先,对教师应该加强现代技术教育,使其熟练使用多媒体等工具,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互联网把教师、学生、教学融为一体,建立相应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设计移动互联网化的课堂教学,将互联网与教育进行融合;最后,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堂知识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
(二)组建自律学习群或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互联网学习的平台的特殊性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规范的纪律对其进行约束。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了,但不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仍较为薄弱,因此就需要组建自律学习群或学习型团队。在组建自律学习团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学生间、老师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团体,通过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自律学习群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监督,实现团队内外的双向交流,同时更好地共享资源。
(三)优化高等教育的保障
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高校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日程,提供相应的保障。首先,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敏锐地辨别各种信息,对庞大的信息进行处理与选择。与此同时,让学生主动把网络规范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建立相关的教师培训机构,使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与嘉奖游刃有余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老师。最后,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与其他院校教师、各类培训机构、各类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杨银付.“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16(6):4.
[2]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8-49.
高等教育论文篇2
试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办学经费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民办学校的经费来源虽说可通过以下三种渠道:政府扶持、收取学费和投资者投资,但政府对民办高校在财政上的支持仍远远不够,投资者也多数不是大老板,而是一些钱少但对教育有抱负的人,所以,民办高校缺少更多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以收取学杂费为主,来源比较单一。这种经费来源单一、严重不足的情况,无疑会制约民办高校的大力发展。首先,单一的经费来源和循环模式,使得许多民办高校不得不通过收取较高学费以维持生存。高额的学费必然会导致招生录取人数的减少;其次,严重短缺的经费,使得一些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如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基地等均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经费的不足,也会导致教职员工的工资及相关待遇整体上得不到提高,优秀人才为此翩然离去,很难留住。
1.2招生自主权受限,生源相对不足
目前,民办高校的招生名义上是自主,实际上民办高校自主权未能真正实施,仍受政府控制。如国家在对民办高校招生的管理中,在下达招生计划、确定录取分数线、录取批次、录取标准、录取专业等环节上,层层控制,民办高校几乎没有多少自主权;在实际操作中,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招生考试,实施的是计划招生,到目前为止,还是与全国公办高校招考一样的试卷,录取批次却放在最后,导致了民办高校录取学生的质量远不如公办学校录取学生的质量;再如,民办高校调整、设置和申报新专业,政府也是大权在握,进行严格的规定:专业调整、设置需要报省、部审核备案,申报新专业的审批手续更繁琐、程序漫长,部分专业既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又要经国家教育部门审批等。这都与允许民办高校真正实施自主权背道而驰。
1.3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管理欠妥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的民办高校存在家族式的经营和管理;有的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由一些本校毕业的、未有管理实践经验的毕业生组成;有的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者是由一些流动性大的、高龄的退休人员组成等。很显然这样的行政管理队伍,其整体素质是难以保证的,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到课程设置、安排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对教职员工的管理还是采取传统的专制;有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采人治方式,缺少尊重和人文关怀;有的学校课程安排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甚至有的学校相同专业的自考班课程设置和统招班相同,而自考的课程和内容多是固定的,这与民办高校依托市场需求办学的体制是不相适应的。还有的学校随意增减教职员工等,这均难以保证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及其良好的社会声誉。
1.4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大块组成:退休教师、从公办学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和自己的专职教师。前二者来民办学校任教的主要目的是赚钱,上完课即走,教学探讨、学术研究与他们无关,而且这部分人占的比例还较大,无疑会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专职教师而言,也很难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民办高校教师缺少经济安全的保障,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都没能享受到五险一金的待遇,若与公办教师比,福利待遇则更差,所以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跳槽走人。从年龄结构上来说,民办高校教师,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即老年与青年教师占比例较大,而中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则较小,这明显与理想的两头小、中间大结构不相匹配。
2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增强政府提供财政资助的力量,增加办学经费
政府应积极参与民办高校筹集资金的活动,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因为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自身而言,应允许民办高校实施低息或无息贷款、实施低价批建教学用地、实施学生贷款优惠制度等。此就学生资助而言,如可增加助学金的数量和范围;可通过贴息和担保的方式,加大对民办学生贷款的支持,并加强管理,建立学生贷款和还款的强制性规定,从而降低贷款风险,增加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实际上,一些民办高校己得到了政府这方面的资助,不过政府应继续加大资助比例,以使更多的民办高校受益。
2.2允许民办高校真正实行自主招生,扩充生源
自主设置专业时,应面向市场,针对当前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设置专业,再据相应专业实施一系列的招生录取工作。一般来讲4月底全部完成录取工作。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当年6月举行的高考,并重新填写志愿;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6月进行的统一高考;被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则不能参加当年的全国统一高考。自主招生未完成招生计划的民办高校,还可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后同层次、同批次的招生录取工作。
2005年,上海市经教育部批准,已经在杉达学院、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和新侨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中试行自主招生,①并且取得了成功经验。就招生考核科目而言,这三所民办高校都依据本校的特色,自选科目命题,如“杉达学院只考英语;建桥职院文科考语文、英语,理科考数学、英语;新侨职院考语、数、外三门。”②她们都突破了以往的考试模式。这也正是各兄弟院校学习的核心,民办高校目前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应在选择学生方面有自己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不应该抱着以往的条条框框,拒一些优秀生于门外。
2.3提升各岗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提升民办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一种方法就是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丰富他们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探索实施有效管理的途径;使他们掌握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先进管理理念,并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不管是对教职员工还是对学生,一切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多点儿尊重与关怀。再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既可以体现学校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也可以体现出为教职员工、学生服务的规章制度,更可以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这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讲,魅力是无穷的。
2.4稳定师资队伍,配置合理结构
民办高校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得稳定教师队伍。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许多民办高校教师“打工”意识较浓厚,教学、科研均不能静心潜研,这无疑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民办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一定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称,保证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一定比例,形成合理的职称、年龄结构;选送骨干教师到重点大学、科研机构深造;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与福利制度,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教师医疗、保险、退休等社会保障制度等,争取进一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经济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使民办高校教师有安全感、稳定感、成就感,愿意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奉献终身,从而进一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①沈祖芸.上海3所民办高校试行自主招生[N].中国教育报,2005-2-24.
②赵一枫,金羽.“破冰之旅”春意渐浓[N].中国教育报,2005-4-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