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理论>

微观经济学原理论文

秋梅分享

  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微观经济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微观经济学原理论文篇1

  微观经济学体系探究

  【摘要】西方 经济 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 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体系 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 历史 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 政治 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 规律 的“ 自然 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 发展 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 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理性的厂商

  厂商是微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主体。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称厂商,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中,厂商被假定为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厂商最大化的利润是总收益和总成本差额的最大化。为使该差额最大,要尽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厂商的行为不得不研究厂商的生产和成本,故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理论必然涉及到生产的投入和生产的产出,而 企业 的生产行为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生产的规模会随着市场需求和企业目标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在微观经济学里,以企业是否可以调整其规模为标准,将企业的生产分为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短期生产是企业规模不变,而长期生产是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规模。理性的厂商会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使得短期和长期的生产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中厂商的行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三、生产和消费同时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 经济 学

  最优的经济关系就是不仅生产达到了最优的状态,消费也达到了最优的状态。经济学上把这种经济的最优效果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的一门学科。因此,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同样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的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生产和消费的最优如果能同时达到 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则是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或称之为社会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这种一般均衡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于生产的理性、消费的理性及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性考虑的,即是从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四、三个关键词:需求、供给、价格

  在经济学家的笔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可简化成需求、供给、价格这三个简单的名词。

  1.需求。

  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居民户 计划购买的产品与劳务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是需求,归宿是需求的满足,即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两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工具、表达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结论是殊途同归的:即居民户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消费上,以获得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就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其理性选择;需求定理的内容是由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所决定的。如此,透过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表面现象研究其深层次内容――消费者行为分析。

  2.供给。

  供给(supply)是厂商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计划出售的产品与劳务量。厂商的供给行为可以用生产者行为理论来作出合理的解释,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主要分析理性的厂商如何生产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具体而言,运用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分析厂商在 企业 内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产出既定的产量,从而实现内部的经济效益。但这一行为并不能保证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因为企业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还必须通过市场理论来考察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和不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及其短期、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进而推导出厂商的供给曲线。

  3.价格。

  市场经济的成功乍一看是一个谜。千百万利己的家庭和企业分散作出决策似乎会引起混乱。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 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结果。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它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着消费者满足程度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乃至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 文献 :

  [1]何璋.西方经济学[M].北京: 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周惠中.微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微观经济学原理论文篇2

  恋爱中的微观经济学原理

  摘要: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渗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恋爱中也包含着许多的微观经济学知识。恋爱与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都密切相关。

  关键词:机会成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博弈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事情都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又有趣的学科。下面,用我学到的一些道理来解释身边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恋爱。在享受爱情的甜蜜的同时,你是否想过,不掺杂利益的、纯美的爱情也会和经济学扯上关系。或许你会觉得恋爱与经济扯上关系是对爱情的亵渎,但是,其中的分析也有它的道理,可能会对你的行为选择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下面来看一下恋爱中的经济学道理。

  一、恋爱的机会成本

  在大学里谈恋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谈恋爱的人从总体来说仍是少数,下面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谈一下,为什么大学不谈恋爱。

  机会成本是你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所有东西,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物品、劳务、情感。现在来看看恋爱的机会成本有哪些。

  首先看一下在大学期间的谈恋爱所需金钱成本。谈恋爱不可避免的是两个人想要时时刻刻的在一起,了解彼此的情况。但是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通过手机等来联系,时时刻刻获得对方的消息。这样一来,手机话费就成为恋爱人群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相对数量较多的费用。另外,谈恋爱的年轻人,一有时间就会聚在一起,对于异地恋情况,两人见面需要来来去去的数额不小的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路费。逢年过节,不管是情人节、圣诞节,七夕春节还是元宵节都要互相赠送礼品,为礼品成本。男女朋友还要时不时的去外面吃饭,两人一起出去玩、买东西,是一种日常开支成本。

  另外,整天跟恋人在一起,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间,这是一种时间成本。整天陪着恋人,必然会影响到跟其他人的交往,即日常的交际活动,影响人际关系,跟朋友、亲人的感情;当两个人发生矛盾、冲突,吵架分手的时候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情感成本。而谈恋爱获得的是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得到的是自信心,来自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减少了孤独感,这些也可以从朋友、亲人那里获得。

  综上所述,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包括话费、路费、礼品费、日常开支等金钱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等。如果只顾着谈恋爱而忽视了其他,影响了学习等其他东西,机会成本还不只这些。而放弃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只是那些心理上的满足和爱情的甜蜜,而且这些东西还有其替代品——亲情和友情来替代,所以,我想是因为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太过巨大,其收益远远小于机会成本,很多人选择在大学期间不谈恋爱,而是专注于学业。很显然,这是明智的。

  二、恋爱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一般来说,恋爱过程是这样的:两个人互相有好感,互相喜欢,或者一见钟情,进入热恋阶段,两个人都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山盟海誓、海枯石烂都发生在这一个阶段。男生对女生千依百顺,女生对男生仰慕倾心,两个人体验着恋爱的美好感觉。但是,当时间久了之后,双方之间开始有争执、摩擦、冲突,这时候的爱情不再像一开始那么美好,两个人或许都开始对对方有意见,当矛盾升级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调和的时候,两个人可能面临分手。于是,身边的男男女女分分合合变得很常见。

  另外,对于有过多次恋爱经历的人来说,初恋的感觉是最美好的。我们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小。把爱情看为商品,爱情所带来的美好感觉为效用。随着时间的增长,爱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恋爱中的男女会觉得爱情越来越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也许并不是因为某一方移情别恋,只是两个人的感觉不如原来好了,也会彼此选择分开。所以恋爱中的男女会由热恋发展到分手,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同时也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初恋总是最难忘的。因为初恋带给人们的爱情的感觉是最强烈的也就是说效用最大,而随着恋爱次数的增多,也就慢慢的“麻木”了,每一份爱情带来的效用越来越小。这也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其实不仅仅是爱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第一次带给人们的新奇感和热情激情总是后来的多次所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总是最难忘的。这也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发挥作用。

  三、恋爱中的博弈

  恋爱中许多现象都涉及到博弈论的知识,甚至可以说恋爱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博弈论译自英文“game theory”,直译是游戏理论,但是博弈并不等于是游戏。博弈是一种策略的选择,在生活中,面对多种策略、多种选择时,要在多种策略作出决策,从这些策略和选择中选出相对于其他来说对自己较为有利的一个,在恋爱中同样也会面临这种情况。下面通过恋爱中经常会发生的两个情况来分析一下恋爱中的博弈行为。

  前面已经提到,恋爱中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电话联络。但是经常会有电话打到一半掉线的情况发生,当电话打到一半掉线时,博弈开始了。首先,双方都有两种选择:马上打过去或是等待对方打过来。如果双方都选择等对方打过来,那么就会一直等待下去,俩人没办法继续聊天;如果双方都选择接着回过电话去,则也无法聊天,双方都是占线;如果一方选择打过去,一方选择等待,则聊天可以继续这种情况是我们所期待的。这个事件两个均衡:一是男生打电话,而女生等在一边,另一个是女生打电话,男生等在一边。一般情况下,恋爱中的男女通常是主动追求者打电话。

  第二个情况是恋爱中我们都不希望发生的,那就是背叛。这是恋爱双方分手的一个很普遍的原因。当感情出现危机时,双方策略均有背叛和不背叛两种。一种情况是双方都不背叛,共同弥补感情;一种情况是一方背叛,一方不背叛;还有一种情况是双方都背叛,和平分手。这时有两种均衡:双方都不背叛或者双方都背叛。最佳策略应该是双方都不背叛,共同弥补感情。但对于失去信任的恋人来说,这个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是双方都选择背叛。这个就类似于“囚徒困境”。

  如果两个人谈了一段时间之后选择分手而不是继续在一起,那么之前所付出的所有的时间成本、感情成本、物质成本都无法收回,就都变成了沉没成本。

  综上所述,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是件得不偿失的事,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一种对时间对情感的浪费和不负责任。作为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要成为社会精英的我们,是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的。我们应该专注于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学问,而不能把美好的青春荒废掉。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尹伯成《简明西方经济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美)弗兰克 著,闾佳 译 《牛奶可乐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论文”

28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