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建筑文化的论文发表

秋梅分享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建筑文化的论文发表篇1

  浅析牌坊的建筑文化

  【摘 要】牌坊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构成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从建筑发展和文化功能的角度将牌坊建筑分为四种类型进行研究剖析,可以清晰的把握体现中国文化的牌坊建筑的历史发展轨迹。

  【关键词】牌坊;建筑文化;发展类型

  中国的城乡遍布着形制各异的牌坊。这些牌坊构成一幅风景独特的建筑画卷,代表着中国建筑历史传承性,蕴含着中华精神和传统文化,被公认为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和标识。

  1.划分牌坊类型标准的说明

  要认识牌坊这种特有建筑,有必要从最初起源开始。中国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和文化为探求牌坊的发展源头和理性分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益的背景。为清晰地解释牌坊的建筑文化,有必要在历史的大视野下将牌坊的发展划分几种类型。

  1.1 外在自然性和内在意志性的关系发展是划分的主要标准

  最初的建筑是人们为了某种实用主义的目的创造的,并不能创造出本身就具有的精神性和主体性的意义,本身也不能完全表现出这种精神意义的形象。这种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客观表现手段只是牌坊建筑的外在自然性,而建筑本身体现的精神性和主体性的目的则是其内在意志性,外在自然性和内在意志性的相互关系的发展成为划分我们所研究的牌坊建筑文化的依据。

  1.2 牌坊建筑的历史发展类型

  最早期牌坊建筑如同一种无机的雕刻,仅是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材料的技术堆砌,独立于主体的思想和精神,这是实用型牌坊。但不可能只停留在这个出发点上,它要替主体想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改造外在形象,牌坊的外在形象仅仅作为了一种手段,去实现本身以外的另一个目的,这种表现与被表现之间又是并存的,这是混合型牌坊。第三种类型的牌坊建筑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原有的实用目的性逐渐褪化,其象征意义为社会所普遍认可,这是象征型牌坊。象征型牌坊虽其象征意义独立,但其实体上还受制于其它的外在,只有两者都独立且融合时便是独立型的牌坊。牌坊的这四种类型并不是与历史的发展同序的,因类型的不同体现到牌坊的功能上。

  2.牌坊建筑文化的发展衍变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认为,牌坊起于宋元而盛于明清。但牌坊最原始的雏形定不是“起于宋”,只是正式成型于宋,其渊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中叶甚至更早。

  2.1 实用型牌坊

  观察现存牌坊,会发现其柱和横梁这两大基本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是柱子和横梁的数量、外形及其组合关系的不同,质上并无差别。牌坊这种门洞式公共建筑实源于原始社会氏族聚居村落入口处的两柱架一横梁的门型建筑。

  此门型制简单,可能是早期人类从自然山洞到村落定居后,依照洞口的形状仿制的实用建筑。最为简单的做法是在两根柱上搭上横梁,两柱分别与两边的围栏相连,横梁与柱子顶部固定,两柱中间留有进出村落的位置。这种门型结构可以抵挡动物野兽的入侵,还是划分自有领地的界限。

  这种结构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模拟,较多地注重作为“门”的实用价值属于实用型牌坊。现在中国北方农村,依然存在这种简单大门。

  2.2 混合型牌坊

  从春秋至唐,城市多采里坊制。城内被道路分成若干居民区,这些居民区,隋代称“里”,唐代称“坊”。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墙中央设门,称为坊门。里坊门跨街立,供里坊人出入,牌坊的最初称谓便来源于此。

  里坊门在当时具多种功能,一是有防止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之用;二是作划分区域的界限,也为区域间彼此通行的道路;三是将刻有教化之意的坊名匾牌悬挂于坊门,于坊内百姓有教化作用;四是赋予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聚居地域的象征意义。里坊门就属于功用混合型牌坊。

  2.3 象征型牌坊

  里坊门到宋时,其具有的实用目的性逐渐被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主体象征性替代。象征型牌坊主要有乌头门和棂性门。

  2.3.1 乌头门

  隋唐时代,坊门的建筑艺术达到新高度,将华表柱移作为坊门两根立柱,这种门被称为乌头门。乌头门庄重华贵,气势恢弘,成了当时上层阶级标榜“名门权贵、世代官宦”的建筑物。乌头门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又被称为“阀阅”,因颜师古曾说:“古者以积功为阀”,“经历为阅”。乌头门虽名称、结构未改,却又有了旌表的功能。

  2.3.2 棂星门

  乌头门在宋代以后多称棂星门,清袁枚曾指出为灵星门之讹,棂星即灵星。汉代有祭天先祭灵星的规定。宋时于祭天的郊台设置了灵星门。宋景定年间,开始将其用于孔庙祭祀,意为尊孔同尊天,但灵星实与孔庙无甚关联,因门形如窗棂,就作棂星。其结构形制与乌头门相差不大,功能用途是为了表达对圣人孔子的崇敬。宋代乌头门已逐渐被棂星门所代替。

  2.4 独立型牌坊

  到北宋中叶,原封闭式的里坊制逐渐被开放的街巷制所取代。坊墙被拆除,干道上的坊门保留,门扇也拆除,成为跨街而立的不连墙体、没有门扇的独立牌坊,由是确立里坊门的独立地位。独立坊门装饰更繁华,旌表纪念功能更突出,形制也变得式样繁多,在原来二柱一横梁的简单式样演化繁衍出多柱多横梁的牌楼形式,牌楼体势更加宏伟,并施加斗拱和屋盖,并装饰形态神韵各异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图案。

  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牌坊,不仅在体现主体精神的意义方面更加清晰,在建筑结构上也更加表征其个体性格,在实体和精神两方面都是脱离其它影响,牌坊建筑显示独立品格。

  3.结语

  牌坊,这种具有中华文化传承意义的建筑现象,在建筑文化史上承担起保存记忆、构造历史的重要功能。在研究牌坊建筑文化现象时,不仅应就其建筑历史的发展纳入我们的视域,还就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包涵的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王新.追忆性: 牌坊建筑现象的文化指向[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2:59-62.

  [3]乔云飞,罗微.牌坊建筑文化初探[J].四川文物,2003,3:68-74.

  [4]陆经伟.中国牌坊-独特的人文景观[J].寻根,2009,5:11-15.

  建筑文化的论文发表篇2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影响

  摘要:指出了“绿色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一个综合经济、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复合概念。 通过归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挖掘传统建筑文 化与 “绿色建筑”的契合点,提出了构建生态建筑与情感建筑相结合的现代“绿色建筑”。

  关键词: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 绿色建筑

  1.建筑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积淀物。确切的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积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的历史书”

  2.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但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对其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多民族文化共同的大背景下,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化,如长江流域的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广东、福建地区的客家建筑文化,云贵高原及广西地区的干阑建筑文化等等,在这些中华建筑文化中既饱含了中国各族的只会创造,也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建筑与人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独特风格,这也符合中国人古代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3.1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是指人、建筑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这种观念影响着传统建筑的结构、构造以及形式等各方面。李约瑟曾所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这准确的道出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顺应自然而建,与自然整体融合,讲究依山傍水,一自然风水为本,结合浓郁的地方特色,空间布局显得统一协调而富有气韵。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依附打的,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想协调的一年。

  3.2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特点,即对人性、人伦、认得文化、历史及存在的价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关怀,这也正是绿色建筑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城廓形式都体现着为人服务,它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展开,而“以人为本”贯穿其中。例如,北方的传统建筑四合院、是我国古老、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象征。我国古老风水理论的核心就是使建筑更加人性化,让人们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时充分考虑环境、朝向、开间等因素,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既能生活在舒适、方便安全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又能关注到人们的各种需求,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4.现代建筑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现代建筑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客观规律。建筑技术的进步不应以损害和泯灭情感为代价,因此需化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误解,把握建筑、社会和人的平衡关系,树立建筑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观念。

  (1)现代建筑的高科技,在某种程度泯灭了人们美好的情感。人们难以控制技术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运用,导致自然物种的破坏,比如环境及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客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不同层次的建筑技术造成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下人与人情感的淡漠,使建筑变成了障碍物。另外,现代建筑本身的多元化发展和机械、单调的建筑空间及建筑造型的批量生产,造成了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千篇一律,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瓷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取代,导致城市的特征和文脉的断裂,使建筑失去了灵性和美感。

  (2)建筑必须和谐地融入气候、地形和居住的生活方式等外部环境中,它的数量、材质、选址、布局、形式、色彩等,都直接地影响了周围的环境。2006年以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全国各地商品房遍地开花,乱批,乱建,改性等现象时有发生,忽略了现代建筑对环境污染的危机,而且带来了此生资源浪费和破坏。

  现代建筑存在的问题是建筑实物本身造成的,而实质上市由于建筑理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归根结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情感泯灭、传统建筑文化的确实等问题是源于人的建筑理念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

  5.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由于受到当时环境、背景和资源、材料的影响,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绿色建筑”的雏形。虽然“绿色建筑”是现代概念名词,传统建筑却与“绿色建筑”的内涵又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绿色建筑应是继承的、发展的、旨在重塑和谐生态体系的建筑形式。

  5.1绿色建筑的内涵

  血多房地产商家出于迎合消费者的行李、经济利益需要的考虑,增加住区的景观、智能化条件设施、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投资,打出“绿色”招牌,有的认为要永成本高昂的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或有大量的绿地面积等,这种做法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概念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这不是绿色建筑的真正意义,绿色建筑的核心观念是要杜绝浪费的建设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降低能源、资源成本。

  5.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的启示

  现代建筑的“绿色”理念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报规财富。在建设现代“绿色建筑”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但不应停留在形式的设计层次上,还应在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深层的体现,从而达到建立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1)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绿色建筑”理念,结合时代建筑特色,进行建筑设计和时间、大力弘扬“绿色建筑”思想,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使得人们树立正确的“绿色建筑”理念。

  (2)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分析,把现代建筑中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经济、技术合理的情况下,采用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以减少华景和资源的损失。

  6.结束语

  “绿色建筑”逐步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向,应体现民族特色,吸取传统建筑的优秀成果,发掘传统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设计出促进人、自然相互和谐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陈美君、赵阳、依家美.论当代建筑中的绿色建筑[J]中国市场,2011(2):24~25

  [4]陈柳钦.从人文视角深化对绿色建筑的理解[J].绿色建筑,2011(2):44~46.

猜你喜欢:

1.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2.建筑文化论文3000字

3.中国建筑文化研究论文

4.中国建筑艺术论文

5.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论文

6.浅谈建筑企业文化研究论文

    317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