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筷子文化研究的论文

秋梅分享

  筷子,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筷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中国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筷子文化史。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筷子文化研究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筷子文化研究的论文篇1

  浅论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摘 要 筷子在中日两国人民一日三餐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在很多细节上却有所不同。中日两国筷子外形上有所差别,在日本专筷的使用比中国普遍得多,有关用筷方面的礼仪和忌讳在两国之间也有不少相异之处。从筷子的诸多差异中我们可以窥见两国在饮食文化、信仰以及生死观上都有所不同。

  关键词 筷子 中日文化 差异

  筷子是中日两国人民最常用的餐具之一,在平常的饮食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日常餐具筷子的使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两国之间也有很多异同之处。中国人用餐时筷子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视为手的延伸。而日本人用筷起初是从中国引入的。「はし」在中国古代就写作“箸”,这个字在传入日本后便一直沿用至今变成了现在日本的常用汉字「箸」。可以说筷子的历史在两国都很久远。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筷子形状和用筷讲究等等也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筷子文化。中日间筷子文化的不同折射出两国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

  1从筷子形状看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筷子一般以圆柱形和四角柱形居多,末端并不太尖,而且上下通常差不多粗细。日本的筷子一般较中国短些,上面涂有一层漆,日语称为「�Tり箸」,翻译成中文就是“漆筷”。末端很尖是日本筷子的一大特征。中国的筷子末端虽然也会稍细些,但并没有日本的筷子那么明显。这和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属于内陆型国家,人们自古以来以米饭和内陆动物的肉类为主食,所以筷子末端即便形状圆润也丝毫不会影响其使用。与之相对,日本是岛国,典型的海洋性国家,其丰富的海产是古时人们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即便是现在,以鱼为主要食材的生鱼片和寿司也很受日本人的喜爱。在食用带有细小鱼刺的寿司和生鱼片之类的食物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鱼刺挑出,筷子的末端很有必要设计成尖细形状。

  除了筷子末端形状相异之外,中国的筷子要比日本的长一些。中国人家庭或者朋友聚餐通常都是大圆桌上摆满各色菜肴,大盘装着分量很足。大家一起吃桌上的菜,为了能夹得到所有的菜,将筷子设计得长一些更为方便。而且在中国互为家人朋友夹菜被视为热情友善的表现,筷子长一些自然更好给他人夹菜。与此相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分食的习惯,或者称为定食制,即将食物分为几等份,每人一个小碗分装自己的那份食物各自享用。为对方夹菜被视为不尊重对方、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而且很不卫生的行为,是很冒失的表现。因此日本的筷子没有必要像中国那样做得那么长。

  2从专筷使用看中日信仰的不同

  餐具的使用在中国没有男女之分,谁用什么餐具也无特别规定。筷子也同样如此。然而在日本专筷的使用很普遍。不用他人的筷子这种习惯大概和古代日本人厌恶污秽的习俗有关。古代日本人为了净化不洁之身,会用清水洗净自己的身体,消除污秽,这种习俗被称为“祓禊”。现在日本人在去参拜神社时也要在先在神社前的手水舍漱口洗手,算是一种简略化的祓禊。形成只用自己筷子的习惯并不仅仅因为日本人古代开始潜意识里有洗涤污秽的意识,还和日本人喜欢根据形状将自己的东西和他人的物品区分开来有关系。而且日本盛行互相送礼的习俗,为显示独特性,所送礼品中开始出现夫妇茶碗即男用女用的成对茶碗,而各有特色形状各异的筷子也开始慢慢多起来。中国人虽然也会经常互相送礼,但像日本那样送碗筷之类细碎生活用品的很少,大多数都是送点心甚至直接包红包送钱。形状迥异、男女用不同碗筷自然也没有日本那么普遍。日本人各人用各筷的专筷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自古以来的精灵崇拜,即泛灵论,信奉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而且人们平常所用的东西也和其主人的灵魂响应着。“筷子专用”习惯的出现和这万物有灵的信仰有密切关系。

  泛灵论的思想再加上信奉祓禊,日本人使用私筷的习惯也就不难理解了。信奉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不仅寄宿着各自的灵魂,而且还有各自的污秽。特别是将食物送入口中的筷子,更是有筷子的灵魂,筷子主人的灵魂,还有筷子自身及人类的污秽蕴藏其中。但中国在筷子的使用上没有什么公筷私筷之分,从古至今也没有那样的信仰和祓禊的习俗。虽然中国古时也相信人和动物是有灵魂的,但是花草树木以及日常用具却不可能会有灵魂,只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而已。

  3从用筷忌讳看中日生死观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筷子使用上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礼仪讲究和忌讳。简单说来,在中国有“三长两短”(长短不齐的摆放)、“仙人指路”(拿着筷子指人)、“品箸留声” (嘬筷子头)、“击盏敲盅” (用筷子敲打碗盘)、“执箸巡城” (拿着筷子在盘碗中搜巡)、“迷箸刨坟” (用筷子在盘碗中扒拉)、“泪箸遗珠” (筷子夹菜滴答汤)、“颠倒乾坤”(颠倒用筷子)、“定海神针”(筷子插菜)、“当众上香”(筷子插饭碗)、“交叉十字”(筷子交叉放)、“落地惊神”(筷子掉地)等忌讳。而在日本则视下面这些用筷行为――「ねぶり箸」(吮吸筷子)、「探り箸」(用筷子在盘子里搅拌、寻找食物)、「迷い箸」(拿起筷子犹豫不决,挑拣食物)、「�骟纭梗�筷子夹起食物滴滴答答的流汤)、「重ね箸」(专夹某一个菜吃)、「刺し箸」(用筷子扎取食物)、「踊り箸」(一边说话一边挥舞着筷子)、「受け箸」(拿着筷子就那样再添饭菜)、「ほじり箸」(用筷子翻盘子底部的菜)、「クロス箸」(两根筷子交叉)、「移り箸」(前面的食物还在口中,就取另外的食物)等为忌讳和失礼的举止。将中国和日本的用筷忌讳对照一看会发现,有不少是相似的,但其中的“三长两短”和“当众上香”这两条用筷忌讳可以说是中国所特有。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三长两短”和“当众上香”都是对于死的忌讳而特别规定的。中国自古以来对死亡有一种特别的神秘和恐惧感,对于所有能让人联想起死的事物和举动都讳莫如深。但日本人的无常观让他们憧憬瞬间美和消亡美,对于死比较释然,没有中国那么恐惧,甚至把死视为一种神圣和自我的升华。从这一方面的用筷忌讳也可以窥见中日两国生死观的迥异。

  除了本文提到的筷子外形、专筷使用以及用筷忌讳之外,中日用筷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日本有很多和筷子配套使用的形状各异、制作精美的筷托筷架,而中国却很少用筷托筷架等等。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筷子,为日本人所接纳,并顺应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筷子文化。筷子虽是我们每日三餐都会用到的极平常的餐具,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同处于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在很多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仔细对照却能发掘出根植于两国国民根性深处的迥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一色八郎など.箸の文化史[M].お茶の房,1998.

  [2] 曹育明.筷子与民族文化[J].文化常旅,1995(6).

  [3] 姜聪.有关日本文化和日本筷子方面的讨论[J].文艺生活,2009(9).

  [4] 李庆祥.日本的箸与文化――兼与中国筷子文化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9).

  [5] 马凤鸣.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筷子文化研究的论文篇2

  浅析筷子设计中的和谐设计观

  摘 要:筷子是中国传统器物发展至今的经典设计之一,筷子设计中的功能、形态、取材等方面都蕴含着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设计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产品文化内涵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文化,并将它们运用到现代的产品设计之中。

  关键词:筷子设计;和谐设计观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主张人的生存活动“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提倡人与自然须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中,这种“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对我国的造物观念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始终将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的基本原则,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种和谐的造物设计观不仅是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无不体现着和谐设计观,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延续性和经典性的器物当属中国传统食具的筷子。筷子是现在的俗称,古籍史书称其为“箸”,据考证,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四千余年。筷子是中国传统器物发展至今的经典设计之一,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并从功能、形态和取材各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和谐设计观。

  一、筷子功能中的和谐设计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追求“人、物、天”三者的整体和谐,体现在筷子的设计中就是人、筷子、环境三者的和谐。筷子看似个纤细而简单的器物,但筷子是最简单、距离最短的搬运工具,在筷子的使用功能中蕴藏着大智慧。筷子在使用功能中的和谐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筷子自身的和谐性。筷子的形态是由其使用功能所决定,所以筷子必须是由两根在形态、长度、粗细和材料上取得一致的棍状物组成。筷子在使用方式上没有主辅之分,在使用者操作筷子时必须使筷子的运转和谐一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才能实现筷子的夹物功能,使筷子本身在实现其使用功能上取得和谐统一。

  其次是筷子使用时与人的和谐性。筷子是人的辅助进食器具,它的基本功能有:挑、插、夹、搅、扒、摆、捞等,主要由大拇指、食指、中指间的相互配合,加之以无名指和小姆指的辅助来完成进食的。在使用筷子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是五个手指的运作,还需要手掌、手臂、肩胛相互间的协调来完成。如此简单的两根筷子,其使用时却涉及到了身体的多个部位,促进了人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运作,这也便是筷子实现其功能时与人的和谐统一。

  筷子设计中的形、色、质的设计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而充分地必须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使筷子与人之间取得充分的和谐。筷子的功能实现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为原则,达到对人性的关怀,这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筷子形态中的和谐设计

  筷子的形制是由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一致的棍状物组成,一端较粗另一端较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其长短、粗细、结构都有了一定的规范,即现在的首方足圆的造型规范。形态虽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和谐设计造物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方地圆的传统思想,传统器物的设计中融入了“尚方”、“尚圆”、方与圆和谐统一的造物观念和审美观,这种哲学思想也对中华民族传统造物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筷子造型中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正是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筷子首方足圆造型最为巧妙的地方在于方与圆过渡的中间部分,过渡得自然流畅,使得筷子的整体造型精巧、美观、和谐,这也是中国 “天人合一”传统审美原则的图形案例显现。

  筷子首方足圆的形态加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首方的形态可以使筷子平稳的放在桌面上,不易滚落;执握时正好握在方的棱角之间,加大了手与筷子之间的摩擦力不容易滑落,便于使用,并且也便于制作者在方头上刻字雕花;圆头的形态使进食时筷子不会伤到口腔和舌头。筷子形态的发展也一直遵循着“以人为本”、“和谐”的原则,一直努力追寻人工与天工的完美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和谐共存。

  三、筷子取材中的和谐设计

  筷子的设计在材质和加工工艺上始终贯彻着《考工记》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是中国传统设计中重要的美学观点和参照标准。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取之于自然,融之于自然,筷子的材料都是取自于自然,同时也是选择的绿色材质,正是崇尚自然的完美体现。

  现在使用普遍的材质是竹和木。因为竹木制成的筷子不仅纹理美观,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材质是现在广为推崇的绿色生态材质。这也符合了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原则。《考工记》中记载,制作优质产品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的选择性,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的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筷子的材质选择正是人们在大自然中寻找优质的美质,是材美这一原则的充分体现。

  古人所谓的“因材施艺”、“适材加工”,即人虽然不能左右大自然,但可以在认识大自然的前提下,主动的“制天命而用之”,而筷子设计中的材质的运用也是讲究环保、和谐,体现出了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结语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和谐设计观无疑对中国传统器物设计具有重大的影响,体现这一设计观念的传统器物也有很多,在中国众多的传统器物中,筷子仅是中国众多传统器物的代表之一,而它也是最典型的器物之一。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提高,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丰富多彩的新思想不断地冲击着现代设计理念,人们对于产品文化内涵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文化,使中国设计走在世界前列。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器物还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发掘和研究,从中总结出中国传统造物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并且将它们运用到现代的产品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刘良佑.中国器物艺术[M].西安:雄狮美术,1976.

  [2]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刘云,刘定鸥.筷子春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蓝翔.筷子三千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蓝翔.筷子古今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6]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研究(文化篇)[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7]杨阳.古今筷子设计琐谈[J].视觉空间,2008(05).

  [8]张成材.从“箸”演变到“筷子”的初步考察[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04).

  [9]周阳明.筷子的设计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筷子文化研究的论文”

326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