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怎么写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西差异 饮食文化 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 要: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流入我国,面对与我们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冲突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及餐桌礼仪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饮食观念 饮食方式 餐桌礼仪
一、中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
1.中国传统饮食主要特点
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说明国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国的饮食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中国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评价一道菜,其实其内在意思就是指这道菜的味道好还是不好,重味这一特点正是中国饮食最主要的特点。但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2.西方饮食的特点
相较于中国,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往往大于对“味”的追求,饮食的理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美性,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二、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
1.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2.就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西方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扰,且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这种方式虽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认为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无论哪种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本土文化。
三、中西方不同的餐桌礼仪
1.中西方餐桌就座礼仪的差异
(1)中餐就座礼仪: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不单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要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每张餐桌上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五点:①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座。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主人的右侧和左侧。②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③各桌次的尊卑,应以与这桌主人的距离远近来定,离主人近的位置比较尊贵。④与本桌主人的距离相同的位次,则以本桌主人面向为准,主人座位右边的位置比较尊贵。⑤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就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置上。对于少于5人的便餐,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右高左低;中坐为尊;面门为上;灵活安排。
(2)西餐就座礼仪: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英国式座位的顺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则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如果是男女二人进餐,则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还要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若只有一个靠墙的位置,则应请女士就座,男士坐在她的对面;如果是两对夫妻就餐,夫人们就应坐在靠墙的位置,先生们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如果两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进餐,女士就应坐在两位男士的中间;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则应让给其中的年长者。此外,男士应当主动为女士移动椅子让女生先坐。
2.中西方餐桌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凉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
饮食文化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生活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它其实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介于中西方间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使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很大差异,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了解并且尊重这种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才能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海芳.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跨世纪(学术版),2009,17(4).
[2]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2004,3重印):242-246.
[3]姚伟钧,邓儒伯,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9:302-307.
[4]易艳萍,马寅初.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50-15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三: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我国古代《礼记・礼运》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西方,马克思说:“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资料本身。”可见饮食的地位。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可以加深对主、客体文化的理解,并增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根据东西方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及哲学根源,着重对比论述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浪漫;理性;性格
浪漫主义饮食观 vs 理性主义饮食观
追溯中国饮食文化的哲学起源,首推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因此中国人把美食当作一种感性的艺术追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而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不太注意。以至某些菜仅是味道的载体,例如名贵的海参、鱼翅、熊掌、驼峰,其主要成分只是廉价的动物胶,本身并无美味,全靠用鲜汤去喂它,喂饱了它,再来喂人。《红楼梦》中讲过茄子的一种做法:“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味道肯定没得说,但茄子的本味和营养也基本消耗殆尽。所以说中国受浪漫主义饮食观影响,不论营养搭配是否合理,但以口味为至高追求。
然而西方人则推崇科学理性的饮食观。林语堂先生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作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西方人以追求“营养”为最高要义,注重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留原味和营养成分,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卡路里、维生素等,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并不特别在乎,餐餐皆是口味千篇一律的面包、薯条、香肠、奶酪之类,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
中国菜肴命名也极富浪漫色彩,以美感为上,注重表情达意,并使用多种修辞格。如八仙过海、诗礼银杏、蚂蚁上树等菜都是以景物、典故、传说来命名的,但只凭菜名,很难看出盘中餐到底为何物。
西菜命名则强调原料和做法,并无任何修辞成分。只要列出鸡、鸭、鱼等原料,说出煎、炸、烘、烤等制作方法即可。如:炸生蚝、咖喱鸡等。
植物性格vs动物性格
农业经济结构决定饮食结构。中华饮食文化植根于种植、饲养为主的农业经济,因此华夏族不食用乳类,以肉为辅,以谷类、蔬菜为主食。据西方植物学家调查,中国人所吃的菜蔬有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国语・楚语》:“庶人食菜,祀以鱼”,意为平民一般以菜食为主,鱼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吃到。
西方国家则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血统,畜牧业发达,食物既来自种植又来自养殖,饮食结构以肉奶蛋等高蛋白食物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
在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讲求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
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用筷子搛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中国人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刺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温柔亲和的。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显得野蛮与残酷。尽管中国人也喜食肉,但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丝毫感觉不出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以“合”为贵 vs 以“独”为美
《黄帝内经》有云:“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中国烹饪讲求“和合”之美: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鲜味以及调料的香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美味。虽然整体光彩焕然,但个性全部湮没,这与中国文化注重群体认同、贬抑个性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就连家常菜也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调料来烹制。佛跳墙用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海味等十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火锅则更为直观地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各种食材被放入一口锅中供人们烫食。包子、饺子等食品更是“和合”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中式菜肴强调的是原料由个体到整体的转变。而西餐则重视食材的泾渭分明,力求其形状、味道以原样呈现。譬如三明治从外观来看就能知道是由面包、生菜、培根机械组合而成。
西方烹调遵循规范与科学,认为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代表性西菜“沙拉”,蔬菜水果虽共处一盘之中,但色彩对比鲜明,滋味互不干扰。再比如牛肉和土豆永远分区放置,不论烹饪还是装盘很少出现中式土豆牛肉的混合交融。即使是番茄酱、生蚝汁等调料,也都是现吃现加,绝不会事先混入食物。
此外,西方人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会根据原料、形状、质地等特点使用不同的炊具。仅刀具就有菜刀、切面包刀、削皮刀等,突出地显示了“独”的特点。
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和”、“感性”以及西方的“自由”、“理性”,我们对我国和西方所各自特有的饮食文化不可存在偏见,要看到自身不足之处,传承传统饮食的同时借鉴西方饮食健康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
[2] 郭鲁芳,金慧君.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J]. 商业经济文荟,2005(5).
[3] 罗艳丽.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69- 71.
[4] 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5,(5)
[5] 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2):107~110.
猜你感兴趣:
1.中国与美国饮食文化差异
3.中西餐吃饭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