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论文

宁静分享

  从古至今,中方与西方都存在着无尽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论文篇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词汇理解、阅读理解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主要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和策略如下:第一,熟悉中西文化差异;第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第三,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学习;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表现

  词汇理解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在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方面,许多西方国家都有着其本土文化的特色。例如:西方国家将dog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用“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来表达对狗的喜爱。对比看来,中国却用“累成狗”、“看门狗”等来表示贬义。还有Cheesecake汉译为“奶酪蛋糕”,在西方却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汉译为“牛肉蛋糕”,在西方却指男性健美照;Black tea汉译为黑茶,在西方却指红茶,等等这些,在汉语翻译中都给英语学习者们带来了不少困扰。汉语中雨后春笋在英译中却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多如牛毛在英译中却是“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商业中“in the red”,不是盈利,相反却表示亏损、负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词意相反的翻译,却因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层次的影响。

  阅读理解上,笔者指出:学习词汇是为了习得词组,学习词组是为了连成句子,学习句子是为了练就段落,学习段落是为了组合成一篇完美的文章。文章几乎涉及到了所有英语类知识,英语基础正是体现在每一篇文章的理解之上。实践表明,在英语文章阅读上,掌握词汇量是难点,而中西文化意识更是重难点。文章从头读到尾,却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念,找不到文章的中心主题,导致对文章不理解,心情烦躁,题目难做,甚至放弃习题。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譬如:在第三版《综合英语教程》中第五单元标题“Is my team ploughing”,见此,大家第一感觉就会翻译成“我的团队努力(耕作)吗”或者其他,但是编者想表达意思的却是“我的马队是否在犁耕”,联系了A.E.Housman的诗歌题目,重点讲述的是“生死”,旨在表达作者告诫世人“Live in the present and cherish what we have”。翻译上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本单元的主题产生误导,甚至不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见,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缺乏会极大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表达方式上,中国人往往会以“你吃饭了吗”、“你要去哪里”等作为开头语,而译为英语则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在西方人看来却是被邀请去吃饭、约在某地玩,碰撞在一起便会尴尬。而西方人大多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Find day,isn’t it”来作为自己的开场白。送客时汉语中常会用到“一路平安”或“慢走”,翻译成英文却不是字面的“Go slowly”,而是“Take care”或“Watch your step”,旨在出门要小心。在接受礼物方面,中国人较为含蓄,收到礼物后不拆开,为不让他人认为贪心等性质,而西方人却大都会当面拆开礼物,以示自己对礼物的喜爱,更是对送礼人的一种尊重。

  2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原因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则主要是指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黄河、长江流域为大陆提供了农业方便,因此,中国文化更大程度上属于农业文化。北海、大西洋等海洋围绕着西方国家,为其摇篮,为其捎去航海方面的商业福利,因此,西方文化更大程度上属于海洋文化。中国兴种水稻瓜果蔬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绘出了有声有色的农业文化。西方国家在海洋中成长,“all at sea”、“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等都会用“water”来表现资源丰富的海洋文化。中国地处东、北半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春风,而西北风才是寒冷的。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感知到春天的消息的却是西风。在不少英文著作翻译中,翻译者尤其要注意的是二者文化的差异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干扰,而文明的起源首先也是要依赖于地理环境。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中西家庭教育的目的上亦有所差别: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不太高,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自己去习得新的知识及能力,父母并不为子女的将来而担忧,只是将其个性中积极成分挖掘出来,指引孩子前进的道路,让孩子独自去旅行。譬如:Bill Gates――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他小学时发现了自己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于13岁开始了计算机编程,不畏惧未来,勇敢尝试的他,最终取得成功。相比较之下,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这样一种体现,父母为孩子铺好未来的道路,让孩子专心致志投入学习,却极大忽视他们潜在的天赋及创造力。因此,孩子们培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却忽视单词之间的相互贯通、联用,极大影响到孩子们的兴趣以及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其成绩下降,畏惧英语。笔者指出,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时直译了文章,或者轻描淡写译出文章大意,并没有深入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以偏概全去翻译文章,效果自然不佳。

  从肢体语言的角度看,不同领域也有不尽相同的含义。众所周知,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高兴时张嘴呲牙,生气时瞪大眼睛似有火焰,痛苦忧伤时会眉头紧锁、面无表情,因为人类天生的面部表情并不受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中国对OK手势的理解是数字“0”或“3”,在西方国家却用来征求对方意见或回答对方征求意见的回话;中国对V手势的理解是数字“2”,在西方国家大多表示胜利“Victory”;在中国,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敬佩对方,在西方国家更多用来表示搭乘车。见面时,西方人较讲究“见面礼仪”,女性间的“亲吻礼”,特别在于久别重逢的母女,而在中国,却是少之又少的情景,较多的是二者间的握手、拥抱。由此表明,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二者间的交流理解。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国际化市场,与西方交流合作也日益增多,汉文化中的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做到了中西文化完美的契合。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卑而尊大,贬己而尊人”则被视为汉文化的传统美德。而西方人却旨在追求个人主义,为实现平等自由、个人隐私以及自我发展的传统原则思想。

  3 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途径和策略

  首先熟悉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英语学习者要学好英语,不仅仅要深度理解词根、语法、句意,了解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风俗习惯更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大的工程。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可以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查阅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的相关书籍、资料,多观看西方电影,更有甚者,学习英文歌曲,都能在其中习得新的知识,感悟语言的魅力,拉近中英的距离,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及水平。

  其次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增强对英语国家的了解、锻炼学生口语,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运用能力。学习英语是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疏通国与国之间的脉络,做到和平共处。口语在国际、生活上都占相当高的地位,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同时,难点亦是口语的表达。中国学生含蓄,以文字代替语言,西方国家学生开放,以语言与他人交流。由此可见,口语的培养是必不可少了,学生自觉主动锻炼口语语感,老师督促同学口语练习,为学生培养出一定的环境,用配音来展示学生的风采。

  最后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在英语的学习中,将中西结合考虑周到就要求一改以往死记硬背,倡导单词联想法,将每一个单词都灵活运用到文章甚至生活中。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为自己量身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当中国的传统式碰上西方国家的开放式,要学会判断哪种方法更利于英语学习,选择其一又或者二者相结合,创造出双赢甚至多赢。与此同时,深入了解双方文化的特点,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对肢体语言在中西文化中要规范礼仪文明,入乡随俗的信仰也会更多的避免交际失误。

  4 结语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体现在英语交际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中国不断建立起彼此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间的重要性了,而交际能力也离不开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还要熟悉语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基础,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原因进行比较研究,不断探索语言的文化内涵,不断实践国际交流合作,就能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要做好国际间的交流,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创造共同的精神文明世界!

  参考文献

  [1]王爱支.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77-80.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论文篇2

  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及对各自语言的影响》

  摘要: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中西两种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核心。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又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拟探索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渊源及其对各自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 价值观差异 语言 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文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一、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中国,“个人主义”作为异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往往能够意识到那些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被想当然的东西,但是它与我们离得太远,我们由于缺少相应的历史和现实境遇而无法获得对个人主义的真切理解。对于个人主义,中国的学术界有多种理解:“个人主义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原则”;“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以个人为本位和目的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会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破坏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因而为共产主义道德所不容”。由此看来,“个人主义”这个词语在中国有着多种贬义理解,这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

  在西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首先表现为强调个人自由最大化。这种个人自由表现为他们的个人意志不受任何政府、统治阶级、教会和其他官方的干涉。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一切价值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即价值都是人所经验到的(但不必为人类所创造);二、个人就是目的本身,个人是最高的价值,社会存在仅仅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三、所有个人都是道义上平等的,这种平等的最佳表述是,任何个人都不可被当作他人谋求利益的手段。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集体利益为基础,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上述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个人利益。

  二、中西各自文化价值观的渊源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形态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直到19世纪才正式确立的一套现代思想体系,而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意识则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根植在人们心中了。现代个人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莱――____文明。16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以一种狂欢的形式唤醒了沉睡在人们心中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个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宗教改革运动以一种更强大、更深刻、更进入自身内质的方式在个体灵魂的深处真正确立了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集体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关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大集体观念和家族、宗族、家庭意义上的小集体观念历时久远。受两千多年封建宗法“集体观念”的浸染,中国没有产生类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价值观意义的个人主义,因此,与历史上各种形式和内涵的集体观念不同,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特有的新型道德原则。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各自语言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文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

  英语中许多词汇在汉语里是没有对应词的,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他们之间可以直呼姓名,这也是西方文化尊重自我的体现;在中国的封建文化中,家庭中有着严格的辈分制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强烈的封建等级思想在婚姻和继承遗产上都有体现。“grandson”这一词语在汉语中可以包括六代人:孙、曾孙、玄孙、来孙、仍孙、云孙。众所周知,英美人对人的称呼,名在前、姓在后,人的姓名是以名、姓为序排列组成的。西方人第一名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例如Benjamin Franklin。中国人是把祖宗的姓放前面,名随其后,例如毛泽东、周恩来。在填写简历时,特别是填写教育背景时,中国人是按照时间先后写,由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的;而西方人是按最近的教育培训往前写,由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在英语的信函写地址是从小到大,即门牌号、街区、镇、市、省、国名,而汉语信函中的地址是从大写到小,即国名、省、市、镇、街区、门牌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近年来许多美国大学都推行美语“三不”:“不用难字”、“不用长句”、“不写不讲含偏见的词和句”。即尽量使用简短易懂的白话英语,使人一目了然,充分理解。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思索时间,还可以避免对方的误解。中文的许多俗语都大量运用比喻,深含哲理,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解铃还需系铃人”等。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新型道德原则与强调个人自由最大化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它们的产生与存在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对各自的语言系统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芬,于志涛.特定文化体系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9).

  [2]卢风.简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

  [3]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4]张灵灵.旅游英语翻译浅谈[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论文篇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

  摘 要 语言翻译不仅是对原文的重新排列编码,有时要从文化的角度对原文进行诠释,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结合实例探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语言 翻译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1.1 顺向与逆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其角度和顺序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为翻译的人员需格外注意。最常见的如信笺地址的书写,中文习惯从国家省份到市区街道,由大到小,而英文正好相反。再如表示方位,中文通常以“东西南北”为顺序,而西方人习惯按祷告时划十字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 South, East, West. 因此中文的“东北”应译为northeast才符合习惯。同样,关于打折,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率,如“九折”,而英语着眼于打掉的折扣,用ten percent discount表示;汉语说“自学”,强调学,而英语说“self-taught”, 强调教;汉语说“寒衣”,而英语却说“warm clothes”。

  1.2 求同与求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长径,古今之通义也”奠定了其根本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礼教,科举的八股,经过多年来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时间的沉淀,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体现到思维方式上,力求“异中求同”、“整齐”、“一刀切”、“随大流”等等。而西方文化在民主、人权、独立的氛围中,多强调个体、创新、忌同和立异,认为批判不是为了废除知识,而是开拓创新,增长知识。纵观西方文明史,不同时期各流派、不同学术团体和思想体系并存。个体主义的影响使之形成不易苟同和挑战权威,更喜各抒己见的个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因如此,当外宾看到学校学生一律坐的整整齐齐,手统一放背后,教室鸦雀无声时,甚是不解。再如,“随便”两字在点菜时频频出现,或是说“客随主便”,对应的英语up to you。中国文化强调不要让主人太为难,万一我提的要求他做不到怎么办,考虑甚多。而西方文化则认为这没有个性。例如,在告别晚宴上的讲话一律是“风景很美丽,人们很友好,接待很热情”。深知文化差异的翻译灵机一动,将讲话翻译为“牛排能否煮烂一点;多数人不懂外文,能否将材料译成中文;马桶不习惯,最好是蹲坑”。结果这些建议被如获至宝,过好久还表示感谢。

  2 价值取向的影响

  首先,对时间的看法不同。中国人崇尚悠久的历史,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如“老”在中文中往往意味着资历、经验和权威。当表示尊敬时也习惯用“老”字,如王老,您老,老先生,老革命,姜是老的辣等。但对应的英语old 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失去竞争力和可能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在翻译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如表示上了年纪,可以说in one’s golden age, in one’s advanced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a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 公汽上老人专座应译为courtesy seats.

  其次,谦逊的程度。中国人习惯谦逊内敛,甚至自贬。如招待时常说“家常便饭,没什么菜”等等。西方人费解,也许心里会问,十个凉菜,十个热菜,为什么还说没有菜。既然菜不好,为什么不把好菜端出来呢?换做他们,就会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好的菜”,如果是在家里做客,就说“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同时,中文称呼别人家为令尊、高堂,说自己家是鄙人、贱内、犬子,对于英语是一样的,就是your father, your mother, I , my wife, my son 等等。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差异。中国人习惯将家庭视为内团体,其他人是外团体。在内团体中,自我与他人的距离很近。所以,表示感谢一类的话多用于外团体中。即使是非家庭成员,有时也会认为是“自己人”,做点事是应该的,说谢的话就太“见外”了。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心理距离要大一些,他们区分的是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内。他们认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要说thank you。就是夫妇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也习惯各自付账。这种潜移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反映在称谓上。中文中的亲属称谓数目远多于英语,也更细化,还常用来称呼非血缘关系的人。如孩子称呼长辈为叔叔、爷爷等。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可以拉近双方距离,而西方人不会随便用这些称呼,会引起误会。同样,西方人忌讳谈论年龄、婚姻、收入、小孩等,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干涉,而中国人习惯谈论上述话题,反而认为是关心和亲密。

  另外,如何对待个人安全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往往习惯从社会关系中寻求安全感,首先在亲属和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寻找,再向外逐步扩展,形成互相依赖的特点。如常说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个兄弟三个帮”,“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和靠自己。他们认可的英雄是“自我成功的人”(a self-made man)或“白手起家的人”(going from rages to riches)。英语谚语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我是我们的核心”(Self is our center),“生活就是战斗”(Life is a battle)。这些谚语都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3 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在西方历史和思想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方式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人多信____和天主教,而中国主信佛教、道教等。因此,中文讲“佛光普照”,“佛祖留心中”,“万信向佛”,而大量英语的习语出自圣经或希腊神话,如Helen of Troy(美人祸水),restless like Ulysses(劳顿不休),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大祸临头)。看到朋友打喷嚏会连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为根据西方人的古老传说,打喷嚏会喷出气息,连魂魄都会一起跑掉,当然需要上帝保佑一命了。又如英国人常常会对拙于言辞的人说“You should 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你早该亲一下布拉芮城的那块石头了)。原来在爱尔兰的Blarney城有快怪石,据说只要在这石头上亲一下,笨嘴笨舌的人就会变得口齿伶俐。再如,当有人说“My ears are burning.”(我的两耳发热了)就表示有人在背后造谣。中文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直接翻译成“dragon, phoenix ”,因为“龙”和“凤”在西方文化中是两种妖怪,而要翻译成“somebody”,即“人物”。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的翻译,多半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出处,尽量保留原文特点后,翻译出其潜台词。

  4 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语言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见面习惯以“吃了吗?”“到哪去?”作为打招呼,有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想获取信息,因此不能直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只需简单地说“hello, hi ”就行了。曾有文章报道说,中方一位领导在与美国的老客户见面时,一时忘记了对方国家的习俗,为了表示热心和亲切,马上迎上去问:“你们去哪里了?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译,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翻译按照西方的习惯译为“It’s a lovely day to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因为谈论天气这个中性话题,是西方人见面时的主要问候习惯,这样就使双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同时又为谈判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气氛。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异普遍存在,民族个性不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还会随着文化精华的不断沉淀和社会历史的日益进步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会让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复杂的困难和新的问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外,还必须通晓两种或多种文化,经过仔细分析,精心推敲,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各种文化差异现象。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浅析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论文

2.中美教育差异浅析论文

3.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4.英国文化论文

5.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论文

    21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