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毕业论文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的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样式。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绘画的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绘画的毕业论文篇1
浅析绘画色调表现
摘 要: 中西传统绘画都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材料,即物性因素,如绢的色彩属性特征等;二是颜料的性能变化,即化学方面的时间因素。这两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中西传统绘画呈现出相似的黄色调走向。色调并不仅仅是分析西方油画语言的专利,作为一种传统表现方法的解构与新的阐释,同样也可以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里面,不同的是地域与文化差异下的历史错位,并且可以归纳为存在着共同的沿袭特征。
关键词: 绘画观念 色调 材料
色调一词,原出于音乐词汇的美术联想与嫁接,意指绘画过程中色彩的整体倾向特征,在一幅美术作品当中画家由于受到不同光源的影响,将局部色彩进行协调组织起来的整体归纳。不同的画家对“色调”亦有不同的认识与体现。如今,色调观念已成绘画语言思维惯性之一,其萌生明显受到绘画材料的影响与制约。
人类对绘画表现方法更新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管是在绘画观念还是在绘画的材料上,材料与媒介始终伴随着绘画观念的创新,对画家来说寻求一种适合方法显得尤其重要。古典油画黄色调的产生,与绘画材料所具有的性能关系密切。
当西方传统的古典油画受到挑战之时,对色调的重识与表现随之相生,以印象主义为分水岭的色调表现被画家提上日程。在欧洲传统油画形成的早期阶段,坦佩拉绘画技法深刻影响了绘画的色彩面貌,表现出了特殊的画面整体色彩倾向特征。坦佩拉绘画技法是以蛋黄为绘画媒介,对描绘对象进行层层罩染,在向描绘对象的暗部过度也是采取蛋黄加深色的办法进行的,黄色成为坦佩拉绘画的万金油,所以整个画面充斥着黄褐色调。油画技法的形成是在坦佩拉绘画技法基础之上的延伸与发展,西方古典油画仍然延续着这一色调特征。
上述绘画材料的物性特征是其色调规律形成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受到化学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氧化等非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色彩发生变化,光线的照射会使画面的色彩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造成画面往日的色彩黯淡乃至褪色,减弱色彩的表现力。但是,由此影响下的整体变化又会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使得画面古朴而真实,似乎是在一个新的奇妙的氛围之下组成了新的色调。
年代久远的敦煌壁画同样也可以联想到几百年之后油画色调的一些面貌,即由于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的画面色调自然的变化是必然存在的,这个色调的产生,也同样并非画家本人所能预想到的。回到油画本身,伦勃朗的油画《夜巡》因为颜料性能之间的互相作用而整体变暗,使画面统一在相对整体的色调之中,反而呈现出来另一种特殊的美。一般来说,为了减少因为时间而发生的画面色调变化,更加持久地经受住这个考验,延长作品的生命,画家对材料媒介的研发及性能的认识水平很重要,这也是今天的博物馆所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材料的认识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显得意义重大,是延续人类文明的成果的物质载体形式。
对于色彩的认识,不管是坦佩拉还是古典油画,黄色调都呈现了共有的特征。在没有其他色调存在也不可能进行色调对比的情况之下,当时的画家难以认识到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及其价值所在。这种黄色调的形成并不是画家有意而为之,今天所理解的古典绘画的黄色调也并非当时画家本人的色调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画家承袭了前人的绘画思路,一种思维惯性而已。
中国绘画讲究“墨分五色”,是借助毛笔在运墨过程中水的多少,即我们常常所说的浓淡干湿的不同感受,其间的灰色千变万化,可以取代世间万物的一切形象,同样此形象还承载着画家所有的意识与观念。如果非要用西方的造型术语来对应中国绘画的色彩特点,中国文人水墨画的色调就可以用“灰调子”来概括。
结合中国绘画色彩的历史呈现,以人物画为主要代表的唐代绘画色彩华丽,五代两宋时期的色彩作为写实取向的漂亮外衣刺激着时人的视觉神经、感受着新事物(新的绘画材料的更新)带来的刺激。以黄筌为代表的工整细致的绘画技法将写实表现推向了的历史制高点。在具体的色调表现上,这个时期的色调取向也是以黄色调为主的,当然这与上面所说的因素有很大的相似,同样不能避开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材料,即物性因素,如绢的色彩属性特征等;二是颜料的性能变化,即化学方面的时间因素。
西方的绘画表现与中国绘画呈现明显的不对应。但是自宋以来,文人绘画初见端倪,对色彩的表现寄托了复杂的情感信息,基本是以“去彩”的脉络行进。“去彩”不是“去色”,中国绘画的观念当中色彩是包括“玄”与“白”的,“去彩”是绘画作品当中对艳俗的舍弃,带有明显的人文与观念的体现。中国绘画最终选择了以墨色为主要载体的色彩取向,因此,中国在一段时间特别盛行油画技法的灰调子,其实,这与中国绘画的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现在的中国绘画则有另外一种趋势:抛弃中国绘画的墨分五色的灰调子而走向色彩的绚丽,这与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表现的本意有很大不同。
同样西方传统油画的“相对黄色调”并不仅仅是指某种具体黄颜料所具有的色彩,而是一个庞大的色彩体系。存在于或明或暗的黄色之间的这个中间地带蕴涵着极大的信息量,以简单的油画颜料的一般认识而言,在钛白、柠檬黄、淡黄、中黄、生赭、熟褐、象牙黑、煤黑之间就是黄色系的主要代表,期间的黄色涉及的邻近色如红色系、绿色系和相对成立的对比色蓝色系对此的运用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可以概括为西方古典油画相对是以黄色调为主的。
自印象派以来,画家开始对绘画的色调有所认识,开始对色调表达进行深度探索。画家通过自然界的写生发现了色调存在的巨大魅力,用这样的方法表现出来的优秀作品中的色调给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由自然物的表面视像带来的心灵上的深度震撼是难于言表的。此时西方传统油画的色调产生有两个法宝:一种是基于素描关系的明暗过度法则;一种是基于色彩本身对比,它包括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补色、冷暖等方面的对比,与“对比”相对应的是“协调”,“对比”的存在通过“协调”而相对存在,“协调”是在强度的“对比”变化而让观者产生的心理上的需求,其实,就是达到了某种相对的一种平衡。
画家往往要有效关注这一规律。罗斯金认为:色调“首先是指物体形象与关系之间的虚实对比,这些画中的物象忽近忽远,若明若暗,相映成趣,组成完美的关系;其次,是指明暗之间的色彩关系,这种关系使人即刻感到光的变化”。罗斯金将明暗与色彩表现统一在强光作用,这样必将建立一种偏离黄褐色调的可能,以此管窥西方油画对色调的重新认识。
总之,中西传统的绘画都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材料,即物性因素,如绢的色彩属性特征等;二是颜料的性能变化,即化学方面的时间因素。这两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导致传统的中西绘画呈现出相似的黄色调走向,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之间存在呈现明显的不对应性,色调并不仅仅是西方油画的专利。从画家艺术表现的视角来看,同样也可以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里面,并且可以归纳为存在着共同的沿袭特征,不同的是地域与文化差异下的历史错位。
>>>下页带来更多的绘画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