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相关论文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教育相关论文篇一
《 闽台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比较 》
摘要: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闽台高校联合办学先行合作的专业之一,有关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研究在不断地推进。通过比较研究闽台两地不同的数字艺术教育发展历史与教育模式、学科体系设置以及培养方案的发展和思路,总结台湾数字艺术专业的优势。深入地分析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为闽台合作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解决措施,为福建省数字艺术设计教育提供教学的省思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之参考,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关键词:闽台合作;数字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数字艺术,指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1]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专业人才需求。而闽台合作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提出闽台高校合作计划重要内容,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福建与台湾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在适应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先行合作办学的专业之一,理应探索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数字艺术专业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艺术两者有机结合上,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数字艺术产业的进步。
1福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开办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另一类是拥有其他专业基础的高校,如理工学院和农林大学等,结合自身资源开办此专业。学生层次主要分为大专、本科、专升本以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办学方向有数字艺术创作和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方向。本科和大专办学方向一般则设有动画创造、电脑动画、游戏等。各院校数字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二是根据各个院校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电影/动画/设计史等;三是软件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影视剪辑、后期合成软件的学习。教材通常选用国外数字艺术经典教材的中文版、软件教程以及国内艺术院校推出的示范性教材。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教学发展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不断根据产业发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目前距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数字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受限于自身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因师设课”,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数字艺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级的软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人才;二是同时具备创意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技术底层,以教授软件、器材、设计技术为主,缺少相关的人文哲学课程。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出现。其次,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目前,福建省内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的师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改行而来,如绘画、艺术设计或者软件开发专业。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作经验或实际项目操作经历的老师,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再次,学科发展缺乏专业理论研究支持。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第一所高校开设数字设计相关专业至今,来自福建高校的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大学的学报并不多见,也缺乏福建省高校自编的数字设计教材,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2台湾高校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优势
台湾与大陆的设计教育起源不同。台湾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为起点,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其他领域的设计专业。[2]台湾的设计教育思想是与欧洲包豪斯设计教育吻合的,来源于产业,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是因为台湾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与经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体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宗旨。同时,由于台湾高等院校办学方式多元,其中由企业或民间投资兴办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充分拥有自主办学权力,又根据各院校所依赖的产业背景,设计科系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各有特点。通过比较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拥有以下优势:
2.1课程体系学分制模块化,注重实践教学
台湾大多数院校的数字设计专业都实行的是学分制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满学分,成绩符合要求即可毕业。[3]台湾的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学习了国际设计教育经验,以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大量选修专业课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台湾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必然强调实践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都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开设了数字艺术专业各个院校与业界联系紧密,如电视台、电影后制公司、三维动画公司等,除了学校聘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置“双师”辅导体系,还提供低年级的学生参访业界的机会,而高年级通常以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开展实践教学。
2.2重视传统文化和人文哲学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在重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哲学类课程。例如,台湾艺术大学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设计资源研究”课程教授是如何以世界性、国际性设计风格为导向,结合本土文化,树立自我设计风格,而“造型意象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以台湾的地域和民族性为基础去探求文化对数字媒体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出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台湾设计院校重视人文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2.3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的设计教育体系也一直与国际接轨。台湾教师在设计理念上,善于引入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思维,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经历。台湾院校的数字艺术科系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与欧美先进设计类院校一致。例如,授课中教师围绕设计方案构想,采用讨论、沟通、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普遍。
3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根据产业流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形成教育体系阶梯化
数字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工的细化,要求高等设计教育要进一步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例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来完成创作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形成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阶梯化。为了满足产业开发和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就要培养出结构完整合理的创作梯队。
3.2课程整合,学分制模块化
数字艺术是综合交叉的学科,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综合体。数字艺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艺术教育内容,指艺术教育的内容源自相关学科对于人的诠释与所涉知能,艺术人文学科是相通的,设置共同性的课程是必要的。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所受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加完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产业分工,设置更多可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例如,为将来就业方向为游戏美术设计的学生,设置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以及适应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台游戏制作等课程,而希望从事动画制作的学生可以不选择游戏制作类的课程,而选择三维模型制作、动作调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分具体学科方向,而是将专业课程整合,再分类提供给学生自主、灵活选择。首先通过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完整的学习完艺术设计以及人文类基础课程之后,再通过学分模块化,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专业性。
3.3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数字艺术教育要和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参与制作项目,与业界公司建立合作渠道,聘请业界专家执教,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创作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同时,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数字艺术教师以产业为导向开办工作室,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
3.4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合作
通过进一步交流和资源共享,学习台湾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与台籍教师的学术交流,发展福建省数字艺术学术研究。例如,闽台合作办学的院校组织优秀教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或共同申报课题,对创作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作深入的理论研究,深化合作。
4结语
面对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闽台合作教育的趋势,福建省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应该把握时代主流,充分发挥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专业学科和相关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6.
[2]彭亮.台湾高等设计教育特色及对大陆设计教育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2005.
[3]林珮淳.台湾数位艺术教育的发展[D].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多媒体动画艺术研究系所论文,台湾:国立台湾艺术大学,2008.
[4]张光明.台湾优良设计[M].台湾:美工科技出版社,2002.
[5]李琼瑶.适应市场需求,创新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评论,2007.
[6]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C].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7]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之内涵[J].江苏高教,2007.
[8]武毅英,郑晖阁.闽台高教建立更密切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可行性[J].集美大学学报,2011.
[9]张宝蓉.新时期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问题探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1.
[10]郑建湖.闽台合作办学下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高教论坛,2013.
艺术教育相关论文篇二
《 幼专生德育艺术教育特点 》
摘要:社会经济的转型,全球化与价值多元化,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者,面对一群既有同龄人的共性特点又有自身特质的幼专生,理应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走进学生心灵,讲究教育艺术,不断优化学生德育工作,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键词:幼专生;德育;特点;艺术
社会经济的转型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巨大变化,全球化与价值多元化带来了道德教育的诸多困惑。如何应对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对新一代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这是学校德育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身为一所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班主任,面对一群兼具当代青少年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的学生,笔者深深体味到了之中的困惑和挑战,也更明确地认识到: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只有立足当下,全面研究社会大环境,深入了解教育对象,适时调整方式方法,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将德育工作做到实处。
1把握学生特点,走进学生心灵
当今的青少年是真正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美学趣味、价值追求,与前几代人有明显不同: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想法独到,具有批判意识,有较强的平等观念,兴趣爱好广泛。同时,这一代人也有明显的弱点:成就期望值不高的人较多,个性强且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部分独生子女在自我认知上存在障碍;缺少创造性、独立性、勤劳勤俭等方面优点;学习需要中认知需求较低。幼专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他们除了兼有同龄人的特点,还具有自身的特质。作为未来的教师,更肩负着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因此,与其他各类学校的同龄学生相比,加强幼专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另外,幼专生在社会性心理发展方面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心理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这种主观的独立性与客观的依赖性的矛盾,使学生常常表现出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不平衡现象。二是心理的闭锁性和强烈的交际需求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是青春期最显著的特征,她们不轻易吐露真心,从而产生孤独感和烦恼。她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不足,又不懂交往的技巧,因此,必定会在人际交往中受挫,从而表现出自卑、孤僻、封闭、害羞等心理。三是强烈的交际需要与生活环境单一的矛盾。青春期的学生交际需要十分强烈,但幼专基本是女子学校,管理比较严格,近年来,虽招收了部分男生,但仍是“凤毛麟角”,因此学生感到活动空间狭小、交际伙伴缺乏、交际环境单调,与他们的交际需求产生矛盾。四是理想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心理矛盾。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还不尽完善,当看到周围的事情与自己的认识有很大差距时,便产生许多苦闷与烦恼。她们一方面在课堂上接受着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能力的训练,设想着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世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社会上依然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就业前景不理想、将来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等社会现实问题,于是陷入深沉的苦闷。因此,班主任应重视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排除因自我的各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障碍,使她们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如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主动向信赖的人倾诉,班主任本人应成为学生最忠实的倾听者;坦诚交换意见,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其次,优化班集体文化心理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应当重视班集体文化心理环境,通过班风和班级文化建设,暗示和引领学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再次,传授交往技能,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个年龄段的幼专生有着强烈的交际愿望,但由于缺乏交际技能、生活环境单一等原因,往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挫败。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或主题班会,如“如何认识自己与他人”、“学会关爱”、“走出自卑”、“谈交往技巧”等,以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2倾心教育实践,讲究教育艺术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除了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还要倾心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与时俱进地调整工作方法和思路,善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德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规律的,同时艺术也需要恰当的方式方法。
2.1解读学生的艺术
德育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解读学生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十五至二十岁的幼专生,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年龄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变化大、起伏大,身心发展中充满着矛盾。所以,班主任只有客观辩证地解读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足,才能摸索出一套更加适合学生的德育工作方法。在德育工作中,常用的解读学生的方法有下列几种:观察法、分析书面材料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除了上述几种方法,谈话法是班主任最普遍使用的做思想工作的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使用谈话法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谈话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双方是否相互理解和信任。班主任应以平等的身份同学生交朋友,从体贴关怀、联络感情入手,使谈话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理解的基础之上,真诚友善、亲切自然,使学生摆脱拘束与压力,畅所欲言。另外,要注重个别差异。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与个性差异,灵活运用谈话技巧,启发引导学生讲出真心话。
2.2转化后进生的艺术
教育转化后进生历来是令班主任头疼的事,费时费心而难见其效。而这又是每个班主任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幼专后进生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更加大了班主任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还会影响到班级的进步、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教育后进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它是班主任德育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要想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有所突破,需掌握以下策略:
第一,关心爱护,激起自尊。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调查表明,得到老师的关爱是学生上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相比之下,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个性突出者甚至做出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班主任要了解后进生的心理需求,绝不能嫌弃或忽视他们。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亲身体会班主任的善意和真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效果。
第二,掌握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后进生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逆反心理;二是挫折心理;三是彷徨心理;四是矛盾心理;五是防御心理。后进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消极落后的心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班主任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第三,抓住“闪光点”,扬长避短。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即便是后进生也有某些优点和长处。俗话说得好:“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班主任应调整心态,换一种眼光,把后进生看作是一块璞玉,满怀信心地琢去掩盖着它光辉的杂质,使其重放光芒。
第四,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后进生虽有共同的特点,但每个后进生也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个性不同、后进形成原因不同、问题症结不同等因素造成的。所以,班主任必须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个性特征、后进原因、后进表现等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五,捕捉教育转化契机,促其醒悟。后进生也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他们的落后是暂时的、相对的。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契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激励他们不断地努力。在后进生的身边常常会发生一些引起他们内心矛盾的事情,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借助一些方法,促使矛盾朝好的一面转化。学生的成长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教育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各种教育力量发挥作用的大与小,关键在于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班主任就是联系、沟通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桥梁。因此,班主任桥梁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班级、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班主任的工作是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连续的,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德育方面的骨干作用,倾心教育实践,把握学生的成长脉搏,做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胡彬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3]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唐荣德.教师素质:自在的教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贺优琳.中学德育的新探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有关艺术教育相关论文推荐:
2.艺术教育毕业论文
3.艺术教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