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浅谈公共管理论文

斯娃分享

  在公共管理中,真正维护公共利益,能够体现 真善美 ,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下我国管理模式的改进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生活逐渐变得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受这些因素影响,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信贷危机。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经济学管理和企业管理为导向,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逐渐兴起。新公共管理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的作用更应该是一个舵手而不是划桨者;

  (2)管理应参考市场管理模式,增强岗位竞争;

  (3)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应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引进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4)防止权力集中,合理分权;

  (5)坚持服务理念,管理应以人为本,服务于大众;

  (6)有以前的注重工作过程转变为注重工作结果;

  (7)融合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加强管理。

  二、我国目前管理模式的弊端

  管理模式是长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由管理理念、体制、方式等组成的可以与社会互动的一个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市场化经济,推动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改变,因此,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略显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推进。

  1.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念是在管理工作中坚持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行为的大体规范。我国在社会转型中也在同时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寻求管理模式的改进,提高效能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工作人员存有“官就是管”、“权力最大”等封建社会的糟粕思想,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把管制看得比服务重要;把权利看得比责任重要;只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等一些列有损国家形象的行为,降低了效能。

  2.管理体制不合理。

  管理体制是对工作内容的规定。十七大召开以来,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改革,是管理体制能够适应我国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段,新的管理体制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完善。职能混乱,管理中频频出现职能划分错误、一些管理部门越俎代庖进行管理、一些工作没有人管理等现象;公共项目建设不完善,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有较大差距;职权划分不明确,交叉管理、跃层管理等得不到解决,降低了工作效率。

  3.管理方法陈旧。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过程中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管理方法灵活度非常高,正确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不能死搬教条将其当做“工具”使用。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对的关注度加强,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明显加大,传统的管理方亟待创新。目前的工作人员无法改正以前形成的命令型工作模式;工作透明度过低,处理事务仍采用老旧的流程(审批、通过或取缔)与公众互动性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当前社会下工作顺利的展开,限制了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欧洲一些国家较早的应用了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我国可以引进其管理模式,加以改进,取其精华,使其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管理工作的展开。

  1.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管理的方式,对效能的发挥有较大的影响。要想喜欢边管理理念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1树立服务理念。在企业管理中有一句话“顾客是上帝”,而新公共管理也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管理者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抛弃管理者的身份,转变思想,增加的亲和力,把人民视为顾客,不让“为人民服务”只是一句口号。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意调查人民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还应建立反馈机构,接纳民众意见,让公民也参与到某些决策中,并让公民对的服务做出评价,促进不断完善自我。另外,工作人员应该变传统的作风,尽量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展开互动,尤其是各层领导,更应培养自身服务观念而不是作威作福。

  1.2树立市场理念。管理应借鉴市场机制,开展岗位之间的竞争,继而扩大到间的竞争,竞争服务水平、管理措施、服务质量等。开展公共事业时应具有商业眼光,展开招商投资,降低服务成本,为国家节省开支。通过招商,与企业展开合作,并通过取长补短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服务样式的多样化,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而企业中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如果被所用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1.3树立质量理念。新公共管理要求对工作进行控制和评估,更加重视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工作人员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改变传统管理体制中重过程而轻结果,只要求数量而不要求质量的理念。通过对工作的评估,找到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提高服务水平。

  2.加强深化体制改革。

  2.1转变职能。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职能重新定位,强调的作用更应该是一个舵手而不是划桨者,负责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而不是“萧规曹随”做一个执行者,的职能转变同样应以市场为导向,划分清楚、市场、社会各自的职能,防止出现越位、空位等现象。

  2.2推进组织结构改革。新公共管理要求用最新的组织理论对结构进行优化与改造,使管理体制能适应改革下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减少管理深度、扩大管理宽度。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使能第一时间收到外界的反馈信息。另外,地方应于中央进行合理的权利划分,建立起平衡的关系。

  2.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由于公共服务属于非盈利行为,没有企业的参与自然不存在竞争,这就导致了服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点,新公共管理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带有市场色彩,打破了的垄断地位,增强了竞争。通过各方的竞争运营,服务更加多样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时也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减轻了财政负担。

  3.创新管理方法。

  3.1积极改进管理方法与技术。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中是新公共管理强调的,但是并不能全盘接受这些方法,取其精华,如科学管理、重视客户反馈、绩效审核、成本控制等。通过改进,使之能为管理所用,建立符合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如部门的考核机制(包括绩效考核、目标考核),服务成本测算等,提高办公效率。

  3.2建设电子化。将管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改革,创新管理方法等。通过互联网,信息传递更加快捷,为扩大管理宽度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建设电子化,使政务处理电子化与透明化,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民众对的关注度,使民众拥有应有的知情权。

  四、结语

  总而言之,西方对新公共管理模式应用的成功为我国管理模式的改进带来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在改进时应学会区别对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加以完善,脚踏实地的完成我国管理模式的改进。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二:知识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与案例教学本质的统一

  知识管理理论不仅强调隐性和显性知识对管理效能提高的作用,而且关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转化问题,认为两种不同的知识之间通过不同的转化模式可以实现知识螺旋式的上升。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创新和共享,而这恰恰需要管理参与者的积极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的介入。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存在,其本质也是通过参与者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参与建构其内在的知识体系,采用的目的是培养参与者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知识管理的内涵。

  2公共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误区

  在公共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采用过程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本质缺乏正确的把握,产生了认识和使用的误区,陷入案例教学形式化的境地。

  2.1案例教学等同于一般举例的认识误区

  这种认识的误区将案例教学与一般的举例相互混淆,没有对案例教学的内涵与本质进行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和一般的举例虽然同是利用现实的例子来解释或说明理论的疑难,但是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现实的模拟性。它注重的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或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因此,其作用不仅是要通过案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的能力。而一般的举例,其目的是为了解释某个理论或结论,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理论的作用。在举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合作与引导的关系,还是传统的授受关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通过教师的举例能更好的理解管理的理论,但是他没有参与到模拟的管理环境中去扮演适当的角色,没有经历师生之间针对管理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对策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不管从实施的难度、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案例的选择以及实施的效果上看都比一般的举例复杂的多。

  2.2案例教学中学生自我非主体的认识误区

  受传统师生之间教学关系制度化的影响,老师一般被看成是合法性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则很容易被当成空空的“容器”,被动的等待老师用专业知识将其“填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课堂中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师生之间知识的转化与内在的生成。对学习者来说,只要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知识,考察合格,就算学习“过关”。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在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学生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进而限制教师的努力和尝试。学生一时很难从教学客体的定位中走出来。在案例教学中,仍然以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为根本目的,并且坚信“老师懂得最多”,当教师希望学生们分享每个人的学习经验时,经常发现学生们并未打算深入而只是想了解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间的知识是零散的,缺乏合法性和实用性。因此,案例教学会因为学生自我非主体定位的偏差陷入实施的形式化。2.3案例教学中参与者批判思维不足的实践误区传统教学方法先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再帮助他们去理解它,然后是训练和运用,而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活动却极为贫乏,而且这种将知识作为固定结论传递给学习者的做法也缺乏对知识进行深入推敲和批判的过程。受其影响,现在公共管理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教学,参与教学的人一般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如何使管理知识的传授方法完善和有效,保证学生能明白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关心的问题是案例分析中问题的参考答案是什么或者教师的偏好。这种简化的案例教学与真正意义上具有批判思维特征的案例教学存在本质区别,造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

  3知识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教学法之案例

  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知识管理视角启发下高校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师生基于共同学习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环境的优化以及师生间知识的不断转化和升华。

  3.1师生间形成基于共同教学目的的学习共同体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授受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也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主要是知识的传递,知识从教师那里“单向度”的传导到学生处,学生去记忆、再现教师教学的内容,其创造性、实践性不足。而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师生之间传统“我教-你学”的关系模式需要转变为基于共同教学目的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简单的识记所学的内容。二者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案例为媒介,以问题解决为直接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发生交往,交往中渗透着知识的转化。因此,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改善心智模式,打破以往对师生关系的现代理性认识,代之以后现代的平等主体间关系的认识。教师从教学的计划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要逐渐的唤醒,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共同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讨论式教学,离开学生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3.2优化案例教学的环境,尤其是精神文化环境

  以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案例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环境既包括空间物理环境,也包括精神文化环境。空间物理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教室布局的调整以及案例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在教室布局方面,以往主要采用的是“而”字形的布局,这样人为的就将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拉大了,减少了师生、生生间对话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的是学习群体之间的动态交流。因此,教室布局需要由传统的“而”字形布局调整为长方形、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当然前提条件是对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需要,客观上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氛围。同时这样的空间布局调整也能让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密切,以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案例教学所需要的硬件配备方面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基本硬件条件包括案例教学的模拟场所、投影等必备的仪器。精神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是营造平等、宽容的课堂文化氛围。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比以往提高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更要转变以往的身份认知,打破“只有教师的教才能保证学生的学”这样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势,主动营造一种平等、宽容的课堂文化氛围。平等是对师生之间关系的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绝对的拥有者,尤其是实践性知识,教师和学生需要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共同习得和积累实践性知识。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观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同的学习群体通过研究获得结论,只要能够逻辑自洽、解决问题就是合理的。

  3.3教学参与者通过SECI过程促进师生知识间的转化和升华

  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观等进入教学场域的。要想达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转化来实现。根据野中的观点,知识的转化主要分为四种模式(SECI),即社会化(social)、外在化(external)、组合化(contain)和内在化(internal)。社会化的实现主要发生在个体之间,个体隐藏的知识通过彼此的对话到达对方那里,变成对方头脑中的信息存量,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主要指个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群体内适当的对话沟通变成群体共同交流的显性知识,在群内传播;组合化主要指群体间显性知识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共同体成员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在化主要指受共同体显性知识的影响,个体把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自身原有知识内容和结构的创新。将知识转化的模式迁移到公共管理教学的案例教学中,即要承认不同性质的知识间的流动性。在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案例、分析案例,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或储备情况酌情考虑教学环节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流动的是不同个体的隐性知识;在案例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播放案例影像或文字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完整的案例事实,并方便学生对实践信息资料的把握,然后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展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小组成员根据案例的来龙去脉捕捉问题所在,分析案例组织存在的管理问题。经过小组一轮一轮的交流,大家形成一致的看法。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小组内个体间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个体隐性知识向小组显性知识的转化。其次是班级讨论阶段,由教师任讨论的组织者,每组挑选一名或两名同学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告之于众。教师在每组发言的时候根据延迟评判、多多益善的原则鼓励各组同学大胆发言,引起不同观点间的交锋。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小组间显性知识间的转化。最后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形成几个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是班级讨论的结果,已经达成共识。这个过程蕴含群体间共享显性知识的组合转化实现。在案例教学的最后,教师还要将学生们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总结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向个体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重新建构共享显性知识的过程。总之,通过教师引导性的SECI过程,学生获得了单纯理论教学学不到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检验了自身教学能力的高低,通过与学生共同的学习增长了教学的实践性知识。知识管理视角下对公共管理教学法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对于澄清认识的误区、提高方法运用的实效性提供了思考,但是也要清楚的知道方法有效运用的前提从主体角度看应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而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必要的培训,这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要重视的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公共管理论文选题指导

2.公共管理专业论文

3.公共管理系毕业论文

4.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5.公共管理学论文

6.公共管理学毕业论文

    115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