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古迹>古代工程>

大运河的开凿概况

陈响分享

  京杭运河是沿岸各地的母亲河,是中国七世纪之后历代封建政权的生命河,它的兴衰曾与国家的兴衰,沿岸的经济繁荣相关联。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大运河的开凿概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概况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 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开通到潼关的广通渠,但砥柱仍阻碍关东漕运。公元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时大规模发展运河,605年开通通济渠(又称汴渠)。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安徽宿州)、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城市。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

  隋唐大运河开凿原因

  文化交流

  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军事需求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经济需求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隋朝京杭运河简介

  隋唐时期,它的总长度约2100公里。隋代运河分为4段,黄河之北为永济渠;洛阳经徐州至淮河段称为通济渠;淮河至长江的一段称为江淮运河,即邗沟;长江直至杭州的一段为江南运河。因洛阳至淮安的通济渠是由汴河、泗河疏浚连接而成,故有的文献也将其称之为汴河。到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它被改线山东,成为直道。运河北起元大都城外(今北京积水潭),南至杭州拱宸桥,全长缩短为1816公里。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许多王朝赖以漕运的交通大动脉,是我国古代经济交流的生命线。

  据文献记载,隋炀帝开凿运河后的10余年间,人们并没有体会到京杭运河的好处。自唐代以迄明清,运河漕路得以充分利用,成为国计民生不可须臾离开的生命河。《新唐书·食货三》说:“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于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以运河转输江南之粟成为保障京师供应的重要出路。元代建国都于大都,也依赖江南粮米。《元史》云:“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运,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

  从历代运往京师的漕米供应数量来看,运河交通对于繁荣京畿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史籍记载,唐玄宗时期,在运河沿岸建仓,分段漕运,再转运长安,“凡三岁,漕七百万石”,比陆运节省“佣钱三十万缗”,每年漕运量在200万石以上。宋代建国都于汴京(今开封),至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定汴河漕量,“岁额六百万石”,汴河即淮河至开封运河。元代晚期,由运河转海运,每年至京师的粮食近300万石。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漕运进京的粮食就达500万石以上。成化八年(1472年),漕粮北达“始定四百万石,自后以为常。”清代漕运量虽有的年份有所增加,但大多年份的运量仍维持在400万石左右,但其他品种的输送量则大有增加,如南方的毛竹、木材、茶叶、白糖、丝绸等。运河的畅通也给客船提供了便捷,降低了旅费。隋唐以迄明清,里闾平民、商贾士绅、达官墨客,直至皇亲国戚、帝王将相,凡远程外出也喜欢借运河水利之便,扬帆代步。

  正因为京杭运河对京师供给、大宗运输、经济交流、百姓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历代朝廷都将运河的畅通视为“社稷之要”,并置衙设官,投以巨资,颁行律令,严加管理。

  猜你感兴趣

1.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动机

2.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

3.世界上最长的三大运河

4.扬州古运河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