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西安的民间故事

燕青分享

  “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那你知道西安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西安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西安的民间故事:西安金线油塔传说及来由

  西安小吃代表品种,原名油塌。

  相传唐代丞相段文昌家里一个老女仆擅长制作此品。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述,段文昌对饮食极为讲究。他曾自题其斋名为“练珍堂”。如果出行在外,便把为他做饭的处所叫“行珍馆”。那位女仆在40多年里将技艺传授给100多名女婢,但能够得到真传的,只有9个女仆。民间传说真正继承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艺的只有一人。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唐代天授(690—692)年间,长安饮食市场就有这种油塌。据唐代张族《朝野佥载》记述,一位叫张衡的官员,从朝廷出来,路过街市,香气扑鼻,下马一看,原来是刚出炉的油塌,馋涎欲滴,便悄悄地买了油塌吃起来。及至清代末叶,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三原县城两家油饼铺“悦丰和”、“永丰亭”的店东彭占魁和杨丁海师傅在继承唐代油塌技艺的基础上严格选用白、细、绵、软的上等面粉和用粮食喂养的生猪板油和网油。使油饼层次增多,并改“饼”状为“塔”状,改“烙”制为“蒸”制,名称也相应地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20世纪30年代传入古城西安,南院门第一市场福记饭馆的马振贤师傅首先得其真传。从那时起直到50年代初,尽管饭馆地址迁移到西大街迎祥观巷口,并改名为同福楼,但金线油塔却一直是看家名点,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每天接待酒席不断。由于油塔供不应求,顾客往往要事先来店“占号”(预约)。1979年,在陕西省饮食业风味食品展销会上,金线油塔受到了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赏。现已成为宾馆、饭店接待外宾的上乘美点。

  食时佐以葱白、甜面酱,并与杏仁甜浆配合,松软绵润,油而不腻,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必需脂肪酸。别具风味。

  西安的民间故事:古道下马陵的传说

  在老西安,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南大街为什么短于其它三条大街。这里面有个传说。这个传说与下马陵有关,与汉儒董仲舒有关,甚至与神话传说里的董永有关。同时,在传说里也揭示了明洪武年间秦王朱樉“不喜儒生儒术”的荒唐形径。老西安民间的叙事体例里,往往在一个传说里兼收并蓄地讲叙几个朝代的人物故事,以历史典故相映相衬,逐渐逼进故事的核心。有些老西安民间传说甚至从神话讲起,然后自然通脱地扯出对历史人物本真本份的是非评判。下马陵的传说,在老西安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时间,但依稀保存着老西安口传叙述的特点。我很喜欢这种“叙事养题”的叙述方式,它有远通近控的妙用,也有触类旁通的功效,很合乎“讲故事”的传统叙述法则。在老西安民间,蕴藏着许许多多讲故事的能手,他们可以把平常人物的平常事件,讲叙出与神传仙话的自然连系。

  传说西汉时期,书生董永因家贫卖身葬父,为财主当长工,苦度时日。董郎的正直与憨厚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遂私自下凡与他结成恩爱夫妻,并生下了一个聪明可爱的胖小子,起名董仲舒。后来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此事,盛怒之下,王母娘娘差遣天兵天将把七仙女强行押回天宫,留下董永父子在人间相依为命。董永由于思念妻子七仙女,再加上财主的盘剥与欺榨,身体日益衰弱,勉强把儿子董仲舒拉扯到十二岁,便一命身亡。无奈之下,幼小的董仲舒也以卖身葬父的形式,安葬了父亲。还好,收买董仲舒的是一户姓王的善良人家,王相公夫妇不但给他吃得饱、穿得暖,还供给他读书。王家没有儿子,就把董仲舒当亲儿子养育,还专门聘请关中鸿儒教授董仲舒诗文。董仲舒天资聪敏,因而学习起来长进很快,不几年就取得了功名。董仲舒对经书、史书颇有研究,22岁就撰写了《春秋公羊传》等儒学名篇。学成之后,董仲舒来到长安,深得汉景帝喜爱,被提拔为博士。但由于窦太后喜好妖言惑众之士,鄙薄儒术,因此董仲舒一直不被朝庭重用。

  董仲舒为人刚正不阿,也不喜阿谀奉承,于是被奸邪小人所忌恨。但董仲舒深得城中学子敬重,因为他学识渊博,讲学时理路通明、阐释清晰,使学子一听就懂。由于董仲舒的人品文问皆高,所以汉代的儒林学士也把他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对待。不久,汉景帝驾崩,儿子刘彻继位。汉家江山进入了武帝时代。汉武帝听说董仲舒才德兼备,便升他为江都相,并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学治世思想。

  次年,董仲舒以江山社稷为重,大胆揭露“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实,因此,彻底得罪了朝庭的大批贵族。他们借口董仲舒写的《灾异记》一书有影射朝庭之意,把董仲舒投进了大牢,判了死罪。临杀头的时候,汉武帝才下诏赦免了董仲舒。自此,由于朝庭群小的嫉妒和馋言,董仲舒再也没有被汉武帝重用。董仲舒退隐乡野、归志林泉,终日闭门著书,直到无疾而终。董仲舒自幼家贫,加上为官清廉,没有丝毫产业和积蓄。董仲舒死后,儒生们才发现,他穷得甚至连一口薄皮棺材都买不起。城里的汉儒及他的弟子们集资为董仲舒治丧。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倍受感动,更有感于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为汉家江山永固立下了“汉马功劳”。所以,汉武帝亲自为董仲舒踏斟墓地,选择了秦代遗留下的“宜春苑”做为董仲舒的墓地,并在这里为董仲舒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在董仲舒墓前依汉家江山的祖治修建了董子祠,并诏告天下,董仲舒享百代香火。

  一天,汉武帝出城狩猎,路经董仲舒墓园时,出于对一代鸿儒的爱戴与尊敬,还离墓园有三十丈时,汉武帝就翻身下马,净心净手,步履而过。随行的大臣和护驾也都跟着汉武帝步行而过。从此,董仲舒墓园周围的这块土地,就被人们称作“下马陵”。并且形成了一种制度:凡过往的官员、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而过。

  隋文帝建大兴城和唐高祖建长安城时,都把“下马陵”留在了城内。可是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定都南京,封他的次子朱樉为“秦王”治关中。秦王重建长安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城。秦王推崇武治,不喜儒生,不尊儒术,所以下令缩短南城距离,把“下马陵”驱逐出城。秦王动用了数十万苦役修筑西安城,耗时整整十年的时间。谁知第二天秦王登城巡行,发现“下马陵”和陵前的祠堂又“跑”到了城里。秦王大怒,下令砍了南城监工,并传令拆了南城重筑,一定要把“下马陵”驱逐出城。于是工匠苦役们辛苦三年,总算把“下马陵”隔在了城外。可谁知,第二天“下马陵”又跑到了城里。秦王气得吹胡子瞪眼,遂令工匠推倒重筑。这回把“下马陵”抛出城数十丈之遥,而且隔了一道水深丈余的护城河。秦王看后不禁暗喜,心想:这下我看你怎么进城传播儒术?选第二天秦王登城一看,“下马陵”又进到了城里,光采依然,香火依然。秦王一气一惊,不久便一命身亡,奔了黄泉。

  西安城的南大街由于接连被“斩”了三次,所以南大街远比东、西、北三条大街要短。虽然早已没有儒生去给董仲舒敬供香火,但下马陵依然还在城内,地名也依然叫“下马陵”。

  西安的民间故事:西安城墙的秘密和美丽传说

  西南城角保留风格

  读者从昨日的报道中,弄清了西安城门的数量,大家又关心起城墙结构来。西安城墙四角各城楼叫“角楼”,如果能够绕城墙走完一圈,就会发现惟独城墙西南角是圆形的,其他三个城角则是方形的。这一点,相当一部分“老西安”都不知其原因,有人甚至将此与风水联系,猜测如此建筑结构是故意而为,可能为了祈求上天,保江山千秋万代。

  这些外形不同的城角,实为城墙转角处突出墙体的实心台,准确的名称应该为“角台”,其上的建筑为角楼。城角外形不同出现在明朝,圆形的西南城角系唐朝韩建修的“新城”角台遗址。明代修缮唐代城墙时,朱元璋下令角台向外扩张1/3,惟独没有重修西南城角,保留了唐代城墙角台原貌。当然很多读者又会问到,为何只有西南城角没修缮,这里面可是有两段传说。

  据说,西南城角处于地震带上,只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修一次就出现一次问题,最后没办法只能保留圆形。另一个传说是,明代城墙修建之前,西安有位王姓老太太,遭受儿子和儿媳折磨,最终饿死在街头。当地父母官得知此事后,在西安城墙西南角台附近,将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问斩。大家认为二人无德不孝,方形代表着堂堂正正做人,因此未将此角楼改变形状。

  玄武门已荡然无存

  回首西安历史,朝代频繁更迭,有些历史建筑在变化中留存,有些建筑却永远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张先生就对消亡的建筑很感兴趣,他半年前从河北省石家庄来陕西工作,从那时候就开始寻找长安玄武门。“很小就知道玄武门之变,就想看到底什么样子。到西安后问了许多当地人,得知玄武门已荡然无存。但遗址现在哪个地方,都不知道。”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领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见驾,门官传话护卫留下只身前往。李建成一听调转马头,李世民搭弓一箭将其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恭一刀砍死。李渊在宫中等着三个儿子,不知宫外到底发生何事。此时尉迟恭禀报说,李建成、李元吉阴谋作乱被秦王杀了。李渊只好顺势应变,立李世民为太子,两月后传位给李世民,史称唐太宗,此事件被称为“玄武门之变”。

  西安历史上有两处玄武门,大明宫北门也叫玄武门,但并非“玄武门之变”的玄武门。“玄武门之变”提到的玄武门是长安皇城的北大门,太极宫的正北门。由于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东迁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玄武门在战争中遭到损毁。据考,其位置应在今环城北路外华强路西侧一带。

  城墙马面共有93座

  东西南北四面城墙上,都有不少突出的部分,许多读者都问它是什么,古代到底有何功能?昨日,记者再次采访了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城墙外侧突出墙外的实心台叫敌台,也称马面、墙台。

  之所以称为马面,据说是明代将城墙修筑的这种结构,形象地认为是由98匹马组成的军阵,98座敌台犹如昂首挺立的骏马,所以将马头的位置叫做“马面”。据记载明西安城墙上共98座敌台,1982年实测只有91座,经修复现有敌台93座。每座敌台相距120米,宽度为15-24米之间,向城墙外突出7米。

  敌台为增强城墙防守面,以利于守城而设置,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敌台上面修建有敌楼,也称卡房、铺房。清乾隆年间重修敌楼90座,1982年实测时敌楼无一存在。1986年至1989年,西安重新修建12座敌楼,其中南城墙7座,东城墙5座,恢复了明代城墙上敌楼的建筑形制。

猜你感兴趣:

1.西安传说故事

2.陕西民间传说故事

3.西安的传说故事

4.陕西民间故事

5.精彩的民间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