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论文3篇(2)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篇二
幼儿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幼儿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前途,而且牵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已成为三口之家,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关注焦点,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情感的投入和人力、财力的支出越来越多,以下就我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认识谈一谈。
一、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发展认识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幼儿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各项心理品质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一个人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黄金时代,对于孩子来说,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具有重要的影响。
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完成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是维持孩子探索活动的动力,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自主活动,敢于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在活动中,孩子的言语能力和动手能力均获得发展,思维活跃,智力得以开发。
孩子的社会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家长的影响和指导,孩子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家庭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早执行者和主要执行者,家长的言行、道德品格、美丑评价、赞美与斥责、奖励与惩罚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对人生的看法与思索等对孩子的行为、情感、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深刻印象,从而对其社会责任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能使孩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的特征,孩子在活动探索中的心理感受会不断强化和加深他的自我认知,是否能够通过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否相信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活动,强化加深的自我概念又表现在他的具体行为中,影响他的活动探索的过程。
2、创建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基本区别。
孩子就像一棵幼苗,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家长正确引导,细心呵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创建家庭心理环境时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如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实际中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因为包办代替等于剥夺了他们在生活中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的性格;有的家长则采取相反的态度,对孩子过分苛刻,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意志行事,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胆小、怯懦,甚至冷酷、暴躁、反抗等不良行为;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盲目攀比,使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一旦失败,孩子就容易气馁,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家长的理想与孩子的兴趣、爱好背道而驰,孩子很容易会对学习、生活丧兴趣。因此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必须保持一定原理基础。
(1)认真倾听孩子诉说,正确对待孩子提问
做为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不假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的评价或简单应付。家长这种态度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消极、漠视的信息,长此下来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家长要力争让孩子感到家长与他们对话地位是平等的,而非专制的,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耐心解答,不知道答案的不要敷衍了事,应该和孩子一起寻找正确答案。
(2)保持鼓励支持孩子的心态
孩子的活动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当孩子有新的发现,问题迫不及待地告诉家长,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鼓励和支持,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被家长重视的,因而能够毫无顾虑地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家长的鼓励应该自始至终给予支持,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家长应给予激励性的表扬,让他们再接再厉。
(3)给予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家长的指导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活动,但如果方法不当则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限制,从而阻碍孩子自主性的发挥,在孩子心目中,家长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孩子感到家长是自己身后一个安全的心理基础,对自己没有束缚,那么他就能够大胆地去尝试和创造,否则他就会时时想着如何使自己推拿家长的要求,这样,他体验的就是一种紧张情绪,而不是一种宽松的气氛,他的行为也就指向外在的目的,而不是内在的追求,有些家长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或者试图摆脱家长的束缚,或者产生依赖的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要尊重并接受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4)正确理解孩子的错误
孩子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育过程中,对很多问题无法一下子抓住本质,总是需要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才能领悟,孩子是在犯错误中学习、探索与成长的,如果家长对孩子有错必究,无疑会阻碍孩子主动求知、探索道路。过分的责备容易压抑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泯灭孩子的创造性潜质。在探索活动中孩子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但不管怎样,这都是孩子自己探索、思索的结果,他们也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应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尽量采取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探索的结果正确与否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感受,这种感受影响他以后是否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是否自信。
(5)家长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会深受影响。在家长与人相处的方式,家长对待事物的态度,家长的爱好和兴趣等生活行为影响下,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家长的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同化、期待和督导下,孩子了解社会规定的生活方式和各种行为规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家长的修改和特有的养育的熏陶下,孩子建立起自己最初的人格,可以说,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有影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凡是要孩子做的自己一定要做到,凡是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一定不做,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正确原则和技巧
1、直接而果断的沟通
语气要坚定,但不要严厉。家长的语气要显得说得到就一定做得到,而且第一次要他改变行为时就要他照办。要孩子改变行为没有必要大声、严厉地斥责,只需要坚定的语气即可。在下命令时不要用希望或期望的字眼,不要说:“我不希望你再打弟弟了”,而要说“你不能再打弟弟了”。把你想要他做的事仔细说出来,不要说“乖一点儿”,而说“不能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下来!”
2、违者受罚
教育孩子时使用违者受罚的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家长掌握全局也可以消除争执,特别是固执的孩子,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责任感,消除抗议和抱怨,积极地建立孩子的自尊心,所谓“违者受罚”的方式就是家长设计的一种和孩子行为有必然关系的负面结果,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就要接受与之相对应的负面结果。
让孩子有选择的自由,如果你正大发雷霆,就不要使用这种方式。个性强的孩子会试试看他是否有选择的余地,你不可以干涉孩子的决定。让他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他就会知道什么叫“负责”。现在让他学会负责,总比长大才学会要好,如果他在3岁、6岁的时候没有承担一些责任,长大且也不知道该如何对事情负责,不要插手,让结果来纠正他的行为。让孩子自食其果,不要帮他,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点不忍心,就想一想这样的结果可以让他有正面的成长以及有负责的行为,要确定你要他做的事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所设计的结果也一定要合理。
3、自行负责
通过使用违者受罚的方式,家长还能学会如何使用“自行负责”的管教方式:家长放手不管,让事情自然产生结果,孩子品尝到自行决定的后果,能引发他们自己的改正行为,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他们不愿意的。让孩子领略自己某些行为的后果不仅改变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建立他们更强的责任感。但如果情况发生的后果具有危险性,有可能危害本身或他人,则不能使用这种方式。
4、奖励
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的形态是当孩子做得好或做对了时,他自己会有一种自我肯定,他会觉得因遵循家长的教导而做得很好,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尊、自信也就成了最佳的奖励,比外在的奖励更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外在的奖励使用得当也能积极地影响孩子的行为,进而激起他内存的回馈。外在的奖励最终是为了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需要,否则就会流于贿赂和交换,但也依孩子的习惯慎选奖励的方式。不以小事而给大奖励,习题不用金钱作奖励,不为日常例行的工作奖励他。一旦你开始某亻特别的好行为奖励他,就要绝对执行下去,每当他有那样的表现就应该奖励他。
5、言出必行
制定规定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分为长期的规定和短期的规定。规定要与孩子的能力相符,也就是他做得到的,贯彻实话的方法有时间限制:让孩子在遵守规定后可以做他爱做的事,如出去玩之前先把家务事做好,不讲条件;无论如何,即使孩子抗议、哀求、逃避或试图破坏规定,都一定要他服从规定,只要这规定的正确的、确定的。家长双方对规定有不同意见时,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会对生活产生迷惑,所以夫妻之间要对规定的意见取得一致,使二人在实施时没有偏差,具体做法是将各条规定逐一讲座,说出你的想法、感觉,造成或反对的理由,最后一起决定如何更改这些规定。
6、帮助孩子发展自制力
为孩子的行为立下规矩,而且彻底实行,习惯在家长所设立的规矩下生活的孩子,会懂得生活是有很多界限的,家长需要为孩子架构环境,在这环境里。孩子不准做那些他无法控制的事情,在孩子未上学之前就为他设限,等于是为他一生的自制力打下了基础。
给他责任,也给他自主权。当孩子要求更多的自由或当你觉得他已经预备好的时候,就给他更大的自由,但同时也要求他为这自由承担责任,如果他真的能负责,就让他拥有自由;若不尽责就的自主权。不过,方式一定要积极,让他仍能抱着希望,孩子若不能控制自己,家长也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你的态度代表了对孩子的期望、信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