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话剧茶馆观后感_观看话剧茶馆观后感(2)

乐平分享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四

  今天终于把《茶馆》这部电视剧给看完了。从大傻杨打着牛骨板一出场,地道的数来宝说唱艺术就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而到了茶馆里头,陈宝国扮演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一开口,得;在这短短几分钟的开场就让人感觉到这部戏的味,这就应该是《茶馆》这部名著应该具有的氛围。不像现在新拍的几部名著,把古风古韵的老版改的雷人雷语,娱乐性远远大于思想性;名著都与时俱进跟上潮流了,或许是我跟不上潮流吧!

  每每看电视里怎么个民不聊生的时候,总觉得是在借古讽今。剧中的李三爷说的好,改良改良,越改越凉;说的虽是前朝的暴政,当今难道就因为推翻了前朝而自居是新社会了吗?《茶馆》的录制时间是09年1月份,一年半了才获准放映。

  因为腐败没有改变,老百姓却已经麻木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是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这些人渣的后代,一味心思钻营牟利,荼毒着别人家的同时,满心以为这可以因此而让自己安全或者发家致富。就拿近年来的说吧,三鹿奶粉、地沟油、紫砂煲、一次性筷子(饭盒)、最近在查的蜂胶…这种例子暴光的多得说不完;不查不知道,一查把你吓一跳;没暴光呢…知识分子更是一蹶不振,如茶馆中唱高调的崔先生,枪炮一来就躲到后面的公寓里去了,指望他们?无法改变,就不要在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打着哀民生之多艰的幌子来确证自己的身份了。拿深圳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来说,拿到手的都不是老百姓,是那些开着奔驰、宝马上路,手带金表,身穿名牌,家住豪宅的"低"收入的"穷苦人"。这种现象是普遍性的还是个别性的我相信老百姓们清楚的很,不用"你们"来告诉我们;这种结果不是用量去衡量。有句俗语说的好:一条黄瓦角(黄骨鱼),搞死一塘鱼;读书老师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造船工程师,看到其中一块木板有一个针眼小的蛀虫洞,不引以为然;最终该船在海上沉没了,原因就在这小小的蛀虫洞开始的…

  乱世动荡,大清完了,接着就是民国,民国完了接着就是军阀混战,永远没个尽头。小小的裕泰茶馆中三教九流,老北京城的众生相在此徐徐展开。谨小慎微但又精于算计的王利发、老实厚道的茶馆老管事李三爷、巧舌如簧的唐铁嘴、坑蒙拐骗的刘麻子、自以为是的黄胖子、刚正不阿的常四爷、软弱懒惰的松二爷、一心实业救国的秦仲义、恃强凌弱的二德子、崇洋媚外的马五爷、吃拿卡要的官差宋恩子吴祥子等等人物一起出场,杂而不乱有条不紊,原著小说内容上的广博恰如其分地被电视展现出来,架鹰的、逗雀的,玩蟋蟀,抽大烟,没落贵族、地痞无赖、假洋鬼子、穷苦百姓,帝国崩溃前的各阶层代表人物演绎着京腔京韵的生活百态。《茶馆》抓住了原著的精髓,经典故事允许不断演绎不管改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把其中的精神给丢了。多年来《茶馆》光话剧就演出了几百场,也曾改编为电影,但都是忠实于原著,没有"与时俱进"地玩花样,所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口碑。其实,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中的精神是永远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在于在外表上做多大的文章

  话剧茶馆观后感篇五

  天看了绝版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出《茶馆》,在震撼和悲哀的情绪下,我哭了。

  一个六十年前的剧本,为什么至尽仍然能够如此真实地说出这个社会的弊端,我无语。

  日本人来了,说什么亲善。。。。我们的工厂就被亲善了过去,咋们的政府来了。。。。工厂不知怎么就成了逆产了。

  盼那,盼那,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负,可是。。。。。。

  大清国是不好,可是到了民国,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中国没脸了。。。。。。

  看着一幕幕的故事,我想起了眼前,完全是我和老公饭后的无聊对话,

  “听说韩国颁布了一条新法令,凡是亲日的就没收家产。”老公从网上看到一条新闻。

  “真的,假的?简直就是挑衅啊,不过真长人志气啊。”我叹息着。

  “是啊,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能这样啊,说句笑话,你说要是中国政府要求捐钱,一人五千去攻打日本,你说会有多少人捐啊。”

  “我捐啊,我连你都捐了,你去当兵去吧。。。也去搞个东京大屠杀,屠它个十日百日的。”我呵呵笑着开始胡说八道。

  “呵呵,我也捐,谁不捐我代他捐。”

  “你捐的过来吗?别的我不敢说,就你们公司的,我看就没人捐,就算500也一样没人捐。难道你忘记了你们业务员的说法了。抵制日货,要大张旗鼓地抵制。不过等它们跌价了,我们再买。”我摇头说着曾经一度被当作笑话的经典对白。

  “是啊。。。。。”老公一样叹息,“连比尔盖茨都哭了。。。中国的非典,整个大陆的人道援助居然比不上香港。福布斯榜上可是也有了不少中国人。想想欧洲国家每年的人道援助资金,真是心寒啊。。。。。。。”

  谈话在我们的唏嘘中结束。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难怪老舍最后会像茶馆中的黄掌柜的一样自杀了。只留下最后的控诉,“我们爱国啊,可是谁爱我们呢?”

  眼泪继续恣意地流。。。。。。茶馆墙上的字还继续挂着。。。“不谈国事!”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1.小学生作文老舍散文集读后感

2.捉妖记观后感500字

3.美人鱼影评

4.老舍散文猫读后感

5.十月围城 影评

725976